回忆脑是比恋爱脑还可怕的绝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5:45 1

摘要:“我觉得回忆脑是比恋爱脑还可怕的绝症,建议纳入医保”,刷到这句话的我陷入了沉思,我们似乎都是靠着回忆的支撑往前走,我们的人际关系、生活技能、知识储备都是靠着记忆建立的。而很多时候,回忆脑总是在生活中突然袭击我们,它不请自来,却能在瞬间改变我们的情绪。

“我觉得回忆脑是比恋爱脑还可怕的绝症,建议纳入医保”,刷到这句话的我陷入了沉思,我们似乎都是靠着回忆的支撑往前走,我们的人际关系、生活技能、知识储备都是靠着记忆建立的。而很多时候,回忆脑总是在生活中突然袭击我们,它不请自来,却能在瞬间改变我们的情绪。

或许你曾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突然会想起学生时代的一次尴尬糗事;

或是在遇到某个人,联想到某一个不愉快的场景;

甚至是吵完架后冷静下来,反复品味当时的场景,懊恼自己没有发挥好;

亦或者在失恋后因反复回味恋爱的甜蜜细节而感到痛苦。

这些记忆如同潮水般涌入我们的大脑,并且出现的形式不同,可能是画面,电影、声音或者感受,但是无一例外的,如果回忆脑反复给我们投送的是不好的信息,或许会触发我们消极情绪的回忆。

我们常听到恋爱脑这个词,它也能让我们为了爱情冲昏头脑,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慢慢丢掉自我,听上去很可怕。但与恋爱脑不同的是,回忆脑会让我们无限地循环播放那些过去,加深我们的情绪,渐渐减少对现在平时生活的精力,并可能影响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纠结”,这种话我们听到的很多,但能做到的很少。所以,为什么回忆脑如此具有破坏力呢?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呢?

1 不请自来的“回忆入侵”

我们的回忆经常会不请自来,突然闯入到我们的脑海中,拨弄我们的情绪,心理学中将这个脑海中的“不速之客”称为“闯入性思维”,指那些非自主、反复涌现、毫无规律地进入个体大脑的干扰性想法,你很难拒绝。

在大多数情况下,闯入性思维并不会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影响,它只是脑海中一时的过客。然而,当这些思维与强烈的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成为了一种神秘而具有破坏性的心理现象。负面情绪就像是《头脑特工队》中的忧忧,无论我们曾经有多开心的回忆,只要被忧忧一触及,所有的记忆球都仿佛瞬间变成了沉重的悲伤,让人难以摆脱。

伴随着这些负面的情绪,我们常常会关注那些回忆消极的一面,或是对自己进行负面的评价,从而加深了回忆的破坏力。

2 大脑的主动循环播放:反刍思维

“回忆脑”有点像是大脑中的一场持续的电影回放,不断播放着过去的场景、情感和记忆片段。很多时候,我们在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时,通常会对这些经历进行循环回忆并反思,试图从中找到经验和教训,或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从而减轻情绪的困扰,然后继续前进。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正确反思,而是陷入到了反刍的恶性循环中,一遍遍循环播放那些让自己痛苦、难受的记忆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情绪,并在检讨自己“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情”,“为什么我当时会那样做”,“如果没有这样做就好了”的声音中,在复杂的情绪中越陷越深。

而通常这种反刍思维都发生在痛苦的经历而不是快乐的经历。试想一下,你有多少次是因为回忆起极度开心的事情而睡不着觉?又有多少次是因为回想起自己尴尬、难过、或是羞愧的事情而辗转反侧呢?

有些时候,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失败中找寻教训,以避免下次犯同意的错误;但也很容易沉浸在消极的情绪循环,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积极行动。

3 压抑不住的回忆:“不要想一头白色的熊”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提到:“你所抵抗的,都会持续存在”。有很多时候,当我们极度难过时,我们很想告诉自己“别去想它了!”,试图把这些记忆和情绪从大脑中赶走。然而越压抑,越和念头对抗,这些念头越容易停留在脑海中,进入到一个“产生不想要的念头→压抑→念头浮现脑海→加大压抑力度→念头更加清晰”的恶性循环中

这种恶性循环在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白熊实验”,这个实验发现,当人们被告知“不要想一头白色的熊”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头白色的熊;而当禁止他们想象后,再允许他们想什么都可以的时候,还会出现反弹效应,即在压抑停止过后,他们会更频繁地想起白熊,甚至更加顽固。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在“叛逆期”的小朋友,越压制对方,对方越容易花更大的力气反抗,产生更为强烈的回响。

所以,就像对付一头白色的熊一样,有时候,我们需要以更轻松的方式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回忆,而不是试图强行将它们赶出脑海。

1 切“断”回忆的第一视角

当我们被痛苦的经历缠绕时,我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视角,感受着那份深刻的情感,以这样的方式分析着我们的故事,仿佛一再重演着当初的经历。然而,从第一视角出发,更容易代入其中,并不断重复着体验,并使情绪强度达到和当时经历发生时相似的程度。这就像我们看小说时,如果将自己代入到某一个角色当中,看剧情时是不是情绪体验会更明显呢?

而如果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剧情发展时,我们的情绪体验又会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当人们从第三人称视角看待某一痛苦经历时,他们往往会重建对自身体验的理解,以能够提供新的观点的方式重新解读事件,而情感痛苦也往往明显少于那些用第一人称视角分析问题的人。(《情绪急救》)

这样,我们可以尝试练习改变视角去反思经历,比如选一个安静的空间以一种舒服的姿势待着,然后闭上眼睛回忆当时的情景,并假设你是个陌生人在观看这个过程,当你和这个回忆的距离越远,你的情绪起伏会越小,也可以越冷静地去思考这个过程。

2 “舍”弃非理性想法

在强烈的情绪作用下,我们很难去认真思考我们在回忆时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而离开第一视角的叙事后,我们可以试着分析那些左右我们情绪的非理性想法,并尝试反驳,用更理性的思维去替代它们。

以失恋为例,在失恋的时候反复回味当时恋爱的甜蜜细节,我们可能会想着“我可能再也遇不到这么爱我的人了”,或者“感觉不会再喜欢一个人了”,这种“全有或全无”的非理性思维在不停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那么,如果我们可以用更客观的角度来取代非理性的想法,或者挑战它们,比如,“真的会永远遇不到更好的人吗?是不是只有这段感情才能带来幸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揭示那些扭曲的思维,并让更加理性、积极的观念取代它们。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时段/时刻,不代表未来我还会重复同样的经历。

通过“舍弃”那些非理性的、限制我们行动的想法,我们实际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心理空间。这个空间不再受制于过去的痛苦,而是为未来的希望和积极经历留出了更大的可能性。

3 脱“离”反刍状态,分散注意力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从事那些我们感兴趣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任务来分散注意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干扰反刍思维的困扰,比如运动、拼图、社交或者游戏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及时帮我们从反刍的怪圈中解救出来。

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平时可能引起我们出现反刍思维的地点和情况,比如在什么场景或者活动更容易唤起我们某个回忆呢?或是某个特定的情绪更容易导致反刍?当我们观察到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回忆被唤起,情绪受到波动时,我们可以及时做哪些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呢?然后我们列出可以暂时分散我们注意力的活动,有助于当我们处于激烈反刍过程中的时候,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帮我们从反刍中脱离出来。

4 收集回忆碎片,给消极回忆和积极回忆归纳整理

有时候,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尴尬或愤怒的回忆中,隐藏着被我们忽视的积极经历。比如我高中时期参加话剧的表演,在结尾时不小心忘了词,这一瞬间成为了我心中一个非常尴尬的回忆,我对忘词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但我却几乎忽略了我其他积极的表现和为此进行的辛苦的彩排。

为了重新审视这段回忆,我开始努力回顾那些被我忽视的其他表现,并不断在我脑海中重复,然后将这些积极回忆碎片一一列出,构建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回忆画面。当我整理完回忆碎片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时,我发现这个尴尬的瞬间变得特别渺小,在很大程度上,我从这段回忆中学习到了很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而即使是忘词的尴尬瞬间,我也从中汲取到了教训,在下次表现中会更注意一些。

当我们尝试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积极回忆碎片整理出来,把整个事件拼凑在一起,你会发现,那些尴尬、生气或者痛苦的记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美好的或是平和的记忆才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将视角放到整个回忆中,我们会更全面地看待我们的回忆,而不只是被单一的负面瞬间所左右。

人都是靠经历支撑向前走的,没有过去的回忆,也无法走到现在。想一想如果某一天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好像也会迷茫。有些回忆很美好,想起来嘴角也会不自觉上扬。但如果困住过去不好的回忆中,沉浸在痛苦的情绪,我们很难会向前走。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忆,都是我们经历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选择放下,或者直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带着所有痛苦的回忆负重前行,只有对某些回忆“断舍离”,才能有空间创造新的回忆。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