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基昌: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长白论健科普之声》栏目,专题讲解“重视房颤”。
张基昌: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长白论健科普之声》栏目,专题讲解“重视房颤”。
您是否曾突然感到心跳如擂鼓、忽快忽慢,或在静坐时出现莫名的乏力、头晕?这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警报信号”——房颤。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常人的5倍。今天,我们将用科学破除误区,跟随专家的脚步,揭开房颤的早期信号。
1、什么是房颤?
在介绍房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正常的心脏是怎么跳动和泵血的,我们可以把心脏的整个传导系统想象成一个行政管理机构,那么窦房结就相当于总司令,统筹着整个心脏的跳动,房室结就相当于管理机构的政委,主要负责协调窦房结与心脏其他成员的关系,配合窦房结的工作,结间束和房室束相当于中层领导,任务是传达上级的指示。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总司令)发出指令(60-100次/分),通过结节束传递到房室结(政委),房室结再通过房室束传递到左、右束支,左、右束支再将指令传递至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最终将指令传递给心室肌细胞,使心室肌细胞兴奋,心室肌收缩将血液泵往全身。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通俗来讲,就是心房的各个部分心肌失去了正常节律,心房上有多个起搏点都想来控制心跳,就发生了叛乱,整个心房不知道听谁的好,所以就没法进行整齐的收缩,使得心房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毫无规律可言,正常心房的节律为60-100次/分,房颤时心房率可达到350-600次。
2、房颤的流行病学?
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2014—2016年我国45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1.8%(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9%与1.7%),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根据2014—2016年这项研究,结合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由于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数字。
3、房颤的临床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心慌、乏力、胸闷、疲劳是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的表现头晕眼花甚至黑蒙晕厥,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有些甚至在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阵发性房颤心率快,患者感到心慌、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活动后心室率加快等。
4、房颤的危害?
(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从而引起脑栓塞(中风、偏瘫) 、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左右,据统计,20%左右的脑卒中是由心房颤动导致的。
(2)心衰:房颤和心衰往往并存,其中一种疾病可导致另一种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导致预后差。心衰影响日常活动,最初表现只是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加重,活动的耐受力会越来越差;到晚期,患者的活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动则气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心肌梗死年发生率为0.4%-2.5%,心肌梗死是因心脏的血管阻塞,而导致心脏的血液跟不上供应,冠状动脉缺血缺氧所引起心肌坏死。
(4)认知功能下降、痴呆:房颤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其中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执行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5)肾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房颤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15% ~ 20%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房颤,其与死亡率增加相关。40% ~ 50%房颤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5、房颤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1)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窦性心律
(2)预防房颤的血栓栓塞或卒中并发症
(3)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6、怎样才能发现房颤?
心房颤动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首先可以了解一下患者有没有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其次可以通过体格检查看患者是否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比心跳慢等。如有上述现象,需要做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对初次确诊心房颤动后,还需要对心房颤动患者进一步评估,包括判断心房颤动的类型,明确病因,寻找与心房颤动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的因素。
7、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
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血栓栓塞高危患者抗凝治疗
(2)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治疗:是通过直流电电击的方法,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优点是转复成功率高,缺点是需要住院治疗而且不具有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
导管消融:导管消融是通过一种微创技术,穿刺大腿根部下的血管(像打针一样),将导管放到心脏内,用导管所产生的热效应(射频消融)或冷效应(冷冻球囊消融)对病变组织进行损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导管消融手术已经很成熟,总体来说,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发现得越早、做得越早,效果也就越好。
外科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它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手术创伤较导管射频消融大,不适合作为房颤的初始治疗。
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应用封堵器堵塞左心耳,预防房颤时左心耳血栓的形成,可达到药物抗凝的治疗效果,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而出血风险大大降低。左心耳封堵为心脏撑起一把保护伞,可以大大降低中风发生率,适用于对于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或者出血风险高的患者。
8、心房颤动如何预防?
(1)控制好原发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尽早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并时常监测使血压达正常水平。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等因素,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衰患者要积极控制心衰,防止心衰复发加重,防止心脏进一步扩大。
(2)避免和限制使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如咖啡、浓茶、可乐等,尽量限制饮酒。
(3)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要积极的控制体重。
9、什么是射频消融手术?
它是导管到达指定位置后发放高频电磁波(射频能量),沿着肺静脉开口周围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打一圈消融点。通过温度升高,使心房肌肉坏死产生环形疤痕,像"防火墙"一般将捣蛋鬼们隔绝在外,进而使心脏恢复规律跳动。
10、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1)健康饮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习惯了精制米、面为主的饮食方式,膳食纤维和蔬果的摄入量不足,油脂、糖分却严重超标,长此以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也会不请自来,增加人们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大家不妨“返璞归真”,尽量食用糙米/糙面、多吃蔬果、适量肉类,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蛋白质充足,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规律生活。如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熬夜,保持心态平和。
(3)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房颤来说,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
(4)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房颤是有好处的。做了房颤消融手术以后,有些患者认为做过心脏手术就要尽量少动,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研究表明,适度的的运动对于减少房颤复发是有好处的。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AM738
栏目:《长白论健科普之声》
播出时间:每周六、周日17:00-17:30
-85815111、85815999、85815199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编辑:月佳、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