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期菲律宾全国范围内爆发的大规模反腐示威、“三重危机”交织之下,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又一次在中美之间摇摆,让人不禁要问:他为何总是在大国之间“走钢丝”?答案,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
在近期菲律宾全国范围内爆发的大规模反腐示威、“三重危机”交织之下,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又一次在中美之间摇摆,让人不禁要问:他为何总是在大国之间“走钢丝”?答案,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
1.国内示威与政权合法性危机
2025年9月21日的 “Trillion Peso March”(万亿比索大游行)针对菲律宾政府在防洪工程等领域的巨额贪腐行为发起抗议,参与者涵盖学生、教会、民间组织等。这种全国性抗议并非局部骚动,而是对政府施政的广泛质疑,直接挑战执政合法性。
在这种背景下,马科斯不宜持续在外交上冒进,因为外交对抗可能被用作他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工具,而这种策略在群众眼中未必有效。
2.军队态度成为关键变量
有分析认为,在此次示威全过程中,菲律宾军方始终“按兵不动”。尽管军方此前已宣布进入“红色警戒”,但未见其出面干预。这意味着马科斯无从确保军方一定站在他那边。历史上,菲律宾政权更替往往伴随军方表态或倒戈。因此,面对内乱可能失控,马科斯有动机以外交姿态“稳住”外部支持者,缓解内部紧张。
3.粮食危机与外部依赖
菲律宾2025年面临粮食减产和价格上涨问题。作为传统的大米进口国,其粮食安全在一定程度依赖对外供应。另一方面,中国过去对菲律宾在粮食、基础设施等领域有一定援助或合作渠道。如果中菲关系紧张,援助通道会受阻,对菲国内稳定造成压力。美国方面虽然在安全上与菲律宾关系密切,但在此次示威中并未给马科斯明确的政治支持。新闻中也提到,美国方面一度拒绝大规模粮食供应,并在抗议中保持低调。由此,马科斯不得不回头对华示好,以防断绝这一潜在稳定阀门。
菲律宾位于南海、台湾海峡的关键位置,是中美印太竞争前线之一。其海域主权争议长期与中国纠缠,而美国则把菲律宾视为在印太区域遏制中国的重要前哨。马科斯在地理与战略条件上没有“中立”的空间——他必须在对华与向美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美国战略需求与不可靠性虽然菲律宾与美国有《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等安全安排,美国在军事部署、基地访问等方面给予菲律宾优待,但在实际经贸与援助层面,美国并不总是可靠救援者。最近美国对菲律宾出口半导体、高关税政策就引发菲律宾不满,认为其盟友身份并未带来对等经济回报。此外,美国往往根据自身战略调整立场,不会为菲律宾承担过多风險。
“透明化策略”(Transparency Initiative)与外交舆论空间菲律宾政府近年来在南海争端中采行“透明化策略”——即公开中国海警、渔船与菲律宾船只的对峙视频或报告,以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这种操作既可彰显“主权维护”立场,又不必彻底撕破与中国的关系。马科斯在对华示好之余,也可以保留向国内与国际舆论展示抗争中国的一面。
“不让争端定义关系”的调和术在最近一次送别中国大使的会面中,马科斯重申“南海争端不应定义全部中菲关系”,并称未来要深化贸易、人文交流。这正是他在摇摆中的调解策略:在坚持主权立场的前提下,尽力避免外交撕裂,保留“翻脸”与“缓和”之间的空间。
可信度危机:频繁摇摆可能让中美双方都不敢完全信任菲律宾,认为其立场易变、不可靠。被动性增强:若继续陷入大国博弈模式,菲律宾在区域议题上的主动性将被进一步削弱,不易作为规则制定者参与。国内矛盾转嫁风险:若外交政策牵扯过深,内政问题(如贪腐、民生、粮食危机)可能被边缘化,引发更大公众反弹。遭遇外交惩罚:若在关键议题上失言或倒向某一方,可能遭受制裁、市场封锁或安全威胁。总体来看,马科斯此次迅速从对华挑衅转向示好,固然受到国内政治压力的诱导,但更深层原因在于菲律宾在中美博弈中的被动地位:既无法完全脱身,也不能长期偏向一方。摇摆于两大国之间,是菲律宾作为“战略小国”的生存之道,但危机在于:若摇摆过度,则可能失去信誉、丧失话语权,最终成为被动棋子。
来源:律眼观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