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最关键的高层建筑群争夺战已经开始,俄军已经向城北渗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4:40 1

摘要:9月22日,俄军在塞维尔斯克北翼和利曼方向展开了一场“复合地形攻防战”,其战术选择与战场表现,堪称现代战争中“非对称地形作战”的典型案例。根据战场报道,俄军在塞维尔斯克北部森林区域夺取亚姆皮尔东部街区后,并未急于强攻市中心,而是以“森林渗透+公路封锁”的组合拳

9月22日,俄军在塞维尔斯克北翼和利曼方向展开了一场“复合地形攻防战”,其战术选择与战场表现,堪称现代战争中“非对称地形作战”的典型案例。根据战场报道,俄军在塞维尔斯克北部森林区域夺取亚姆皮尔东部街区后,并未急于强攻市中心,而是以“森林渗透+公路封锁”的组合拳,逐步压缩乌军防御空间——通过占领扎里奇内-亚姆皮尔公路600米范围内的阵地,俄军切断了乌军东翼的补给线;而绕过托尔斯克西南部空地、渗透至亚姆皮尔北部火车站的行动,则暴露了乌军在“灰色地带”防御的薄弱性。这种“迂回包抄”的战术,使乌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多点威胁,最终导致东部森林和鸵鸟农场地区的防御崩溃。

利曼方向的战斗更显“水网地带作战”的复杂性。俄军攻占尚德里霍洛夫村的过程,堪称一场“河流-沟壑-建筑群”三位一体的立体攻势:北部突击队从塞雷德涅以北推进,占领果园和林木线阵地,确保后勤通道;南部部队则渡过尼特里乌斯河,与北部会师后控制学校这一“防御枢纽”,彻底切断乌军退路。值得注意的是,乌军在村庄失守后曾试图反扑,但俄军通过“桥头堡+农业综合体”的防御体系,将乌军逼退至河对岸。这种“攻防转换”的迅速性,反映出俄军在战术协同上的进步——无人机侦察、炮火压制与步兵突击的衔接更加流畅,而乌军则因缺乏纵深防御和预备队,难以组织有效反击。

从战略层面看,塞维尔斯克-利曼方向的推进,使俄军进一步逼近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行政边界,为后续“南北合围”斯拉维扬斯克创造了条件。然而,乌军在“灰色地带”的顽强抵抗(如反复渗透村庄西部),也暴露了俄军在“清剿残敌”阶段的短板——若无法彻底切断乌军补给线,局部胜利可能演变为长期拉锯。

二、红军城:火灾热点图背后的“静默攻势”与“堡垒化防御”

红军城的战斗,因双方信息管制而显得“神秘”,但美国宇航局9月22日的火灾热点图,却揭示了这场“静默攻势”的激烈程度。热点图显示,西南部火灾极少,暗示该区域已被俄军控制或清剿;北部热点散乱,可能与俄军对乌军无人机操作员据点的打击有关;而东南部的拉祖尔内、沙赫特约尔斯基和索尔涅奇内街区,则因密集火灾成为“焦点战场”。

乌军的防御策略,明显借鉴了巴赫穆特的经验——利用密集建筑群构建“堡垒化防线”,迫使俄军陷入“逐屋争夺”的消耗战。俄军的应对则更具“系统性”:从西面向拉祖尔内和沙赫特约尔斯基发起进攻,迫使乌军收缩至索尔涅奇内街区;同时加强炮火和无人机袭击,为地面推进提供火力压制。这种“炮兵开路+步兵清剿”的战术,虽效率较低,但能有效减少己方伤亡。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在于其作为顿巴斯交通枢纽的地位。若乌军失守索尔涅奇内街区,将不得不放弃铁路沿线地区,甚至重新评估坚守城市的可行性。然而,乌军在此地的防御决心不容小觑——巴赫穆特的教训表明,乌军愿为“象征性据点”付出巨大代价。因此,红军城的战斗可能演变为一场“意志较量”,而俄军需警惕陷入“胜利陷阱”——即因过度投入资源而削弱其他方向的攻势。

三、新帕夫利夫卡:半包围下的“FAB-3000轰炸”与“步兵集群突防”

在新帕夫利夫卡方向,俄军正上演一场“传统火力与现代战术”的结合战。9月22日,一枚FAB-3000航空炸弹摧毁市内桥梁,直接切断了乌军交通线,这种“斩首式打击”延续了俄军“以炸开路”的风格。而此前三天(9月20日至21日),俄军在达赫内、菲利亚和泽莱尼海附近的多点进攻,则暴露了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大科米哈伊利夫卡以东和东南部的多个定居点,被俄军以“3:1至5:1”的兵力优势迅速突破。

俄军的战术选择颇具巧思:利用兵力优势派遣“小型步兵集群”突破缺口,随后巩固阵地并等待后续部队增援。这种“渐进式推进”既避免了大规模伤亡,又能持续消耗乌军防御力量。军事部署上,第37摩托化步兵旅、第5坦克旅和第14特种部队(格鲁乌)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俄军“合成化改革”的成果——无人机操作员引导炮击、坦克提供火力支援、步兵清剿残敌的链条已初步形成。

然而,乌军在新帕夫利夫卡的防御并非毫无亮点。据《马绍韦茨报》报道,乌军曾依托西奇内韦等据点组织反击,甚至通过“渗透作战”威胁俄军后方。这种“弹性防御”策略,要求乌军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信息优势,但受限于兵力和装备,其效果有限。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松林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