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之名做酱?年销5000万瓶香菇酱,竟出自卖六味地黄丸的药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4:13 1

摘要:医圣张仲景竟然和拌饭酱同名,作为一家卖六味地黄丸的药企,靠一瓶香菇酱年销5000万瓶,成为老干妈劲敌!从破产药厂到跨界食品,他是如何靠着“药材好”的思路做出爆款的?

医圣张仲景竟然和拌饭酱同名,作为一家卖六味地黄丸的药企,靠一瓶香菇酱年销5000万瓶,成为老干妈劲敌!从破产药厂到跨界食品,他是如何靠着“药材好”的思路做出爆款的?

单听“仲景”俩字,多数人第一反应得是做中成药的药企,还真没猜错,仲景不光做医药,旗下不少药品名气都不小。

当年在央视天天播广告、喊着“药材好,药材好”的六味地黄丸,还有主打“不痛月月轻松”的痛经宝颗粒,都跟仲景品牌关系特别近。

后来仲景不满足于医药领域,又把业务拓展到食品行业,没成想误打误撞成了国内香菇酱品类的开创者。仲景香菇酱的外包装特别好认,印着个采蘑菇的小女孩,还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包装,每种颜色对应一种不一样的口味。

别小瞧这款香菇酱,现在它在国内香菇酱品类里是妥妥的头部品牌,一年能卖近5000万瓶,还被当成老干妈有力的竞争对手。

至于味道,据消费者说,闻着满是酱香,吃起来却有股类似肉的口感。不少人对它的味道赞不绝口,觉得拌面、拌饭、蘸馒头都特别合适,之前有美食博主还给它打了4星半,称它是“永远的神”。

不过也有消费者不买账,说它有股香菇腐朽的怪味,根本咽不下去。那仲景香菇酱到底是咋来的?它跟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之间又有啥关系?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坐落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伏牛山腹地,是个地广人稀的山区县。这里周围全是山,不光长着不少珍稀植物,中药材资源更是丰富——《本草纲目》里记载的1500多种中药材,在西峡县就能找到1328种。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峡县的老百姓打古时候就靠种植、采集中药材过日子。有记载说,早在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那时候他就鼓励当地老百姓种药材,还自己出钱收购。

虽说握着中药材这座“宝山”,但因为交通不方便、产业“靠天吃饭”这些原因,以前西峡县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直到30多年前,一个人带着他的企业彻底改变了这局面,西峡县也借着这股劲儿成了现在南阳市数一数二的富裕县。

这人就是孙耀志,土生土长的南阳人,17岁去当兵,退伍后进了西峡县政府部门工作。1985年,34岁的孙耀志临危受命,去了经营陷入困境的西峡县皖西制药厂当厂长。

那时候的皖西制药厂已经连年亏损,工人没活干,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孙耀志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借了5万块给工人发工资;之后,他又带着销售团队从南阳出发,跑遍东南西北各个省份,专门推销厂里积压的大蜜丸。

这事儿被叫做“皖西长征”,也是解决工厂生存危机的关键一步,不过,真正让药厂走上正轨的,是后来推出的一款针对女性痛经的药品,上世纪90年代初,孙耀志听说江苏中医研究院研发出了痛经宝颗粒,正找合作厂家生产。

但当时国内大部分中医药厂都没看出女性生理期药品的市场潜力,只有常年跑市场的孙耀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马上买下痛经宝颗粒的配方,给它起了个“月月舒”的品牌名,在央视密集投放广告。

靠着央视的高曝光度,“月月舒”当年就卖了2800万元,两年后涨到6000万元,1996年更是达到8000万元。这成绩不光让皖西制药很快起死回生,还让它直接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

皖西制药第二次迎来发展爆发是在1999年。当时南阳仲景药厂因为经营不好面临破产,孙耀志花了808万元,还接手了150名工人,把这家陷入困境的药厂买了下来。

这笔投资在当时让很多人不理解,但孙耀志有自己的想法——他看重的是这家药厂名下的商标,还有在国内名气很大的“医圣仲景”这个品牌IP。拿到商标后,孙耀志立刻把皖西制药旗下所有产品都统一用“仲景”命名销售。

其中重点推广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还在央视和各大主流卫视频道大量投广告,随着“药材好,药材好”这句广告词到处传播,仲景六味地黄丸很快打响了名气,之后长期占据国内同类产品销量第一的位置。

2005年,“仲景”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估值高达27亿元。但孙耀志的商业布局可没停在医药领域。2001年,就在皖西制药发展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他没打招呼就带着企业闯进了汽配行业。

这个决定的起因,还得说回多年前的一段渊源:当年皖西制药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同在西峡县的西峡汽车水泵厂曾帮它做过贷款担保。让人没想到的是,十年后风水轮流转,西峡汽车水泵厂反而陷入了经营危机。

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孙耀志不光给西峡汽车水泵厂提供了3000万元的担保贷款,还在水泵厂最难的时候帮它还债,最后没成想拿到了这家厂74%的股份。

之后的发展就像很多人预料的那样,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产业迎来了黄金增长期,西峡汽车水泵厂也跟着受益。2011年,这家厂以“西泵股份”为主体成功上市,成了西峡县第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说进入汽配行业多少有点“被动”,那仲景进军食品行业,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动布局了。在皖西制药厂内部,有个叫朱新成的高管,他1982年就进了厂,是个能力很强的老员工。

2002年,皖西制药收购了西峡县软牧场和配套的萃取设备,朱新成就开始琢磨,怎么让这套设备在皖西制药的生产体系里发挥作用,有一次,他去拜访食品企业,对方吐槽方便面用的香辛料,经常因为原料品种、批次不一样导致味道不稳定。

朱新成一听眼前一亮——之前收购的萃取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孙耀志牵头成立了“仲景大厨房”,让朱新成带着团队,开发以花椒油为核心的香辛料萃取业务。

靠着先进的设备和医药工厂特有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这项新业务很快得到了很多食品企业的认可。但单一的香辛料业务发展空间有限,朱新成很快把目光投向了西峡县的特产——香菇。

西峡县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中国香菇之乡”的称号,这里产的香菇朵形圆整、花纹自然、脆嫩爽滑、芳香肉厚,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虽说香菇品质好,但当地老百姓没有深加工技术,只能靠种香菇赚点辛苦钱。为了提高香菇的附加值,朱新成从方便面酱料包里得到灵感,萌生了把香菇做成酱料的想法。

经过三年研发和两年筹备,2008年,仲景香菇酱正式上市,成了国内第一款香菇酱产品。最开始,这款香菇酱只是公司内部的一次业务尝试,没料到市场反应远超预期,经销商都一个劲地加订货量,最后竟然让这一业务长成了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板块。

仲景香菇酱能火,背后有好几个原因,首先就是品牌名称选得巧,据说当年产品快上市的时候,咋给它起名成了团队的大难题。最开始内部考虑过用新品牌,这类名字虽然能充分体现产地资源优势,但培育品牌得花很多钱。

反复权衡后,团队最终决定接着用“仲景”这个成熟品牌,“仲景”品牌本身就很有名气,能充分借助皖西制药“药材好,药材好”的做药理念推广,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

它还跟医药品牌同名,正好能体现“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更重要的是,还能直接用仲景已有的销售渠道,降低开拓市场的成本。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除了普通超市,有些药店的货架上也能看到仲景香菇酱。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酱料大多是辣味的,经常当餐桌“配角”,主要功能就是下饭;但仲景香菇酱走了条不一样的路——香菇在大家眼里本来就是有营养的食材,而且产品主推的原味,也方便消费者大口吃,这跟传统以辣椒为主的酱料有明显区别。

所以仲景香菇酱在营销时喊出了“300粒香菇,21种营养”的口号,既突出了真材实料,也强调了产品的营养价值,说到营销,就不得不提仲景香菇酱的广告——毕竟仲景在医药领域的广告营销早就深入人心了。

2010年,孙耀志花40万元买了《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的电视广告使用权,后来又花44万元拿到了这首歌的品牌传播使用权,这才有了十几年前电视上播的改编版广告曲。

客观的说,跟仲景之前医药产品的广告比,香菇酱的广告效果比较平淡,传播影响力也差了不少。就拿我自己来说,知道仲景香菇酱,更多是因为在超市偶然碰到的产品试吃活动。

最后,仲景香菇酱的核心优势还在味道上——它用的香菇发酵技术有专利,其他品牌很难模仿。不过有个事儿挺奇怪:仲景香菇酱用的原料全是香菇腿。

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人吃香菇的时候,更喜欢口感好的香菇盖,香菇腿因为口感一般,经常被直接扔了。

从原材料成本来看,香菇腿的价格确实更低。根据仲景食品招股书披露,一瓶卖13元的香菇酱,总成本才3元左右,其中香菇相关的成本更是低到0.5元。

既然原材料成本都这么低了,为啥不用香菇盖来进一步提高产品口感呢?是因为工艺有限制,还是单纯为了控制成本?如果有知道其中原因的读者,不妨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来源:珠玑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