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9年前在重庆巴县起家的小弹簧厂,如今成了市值超2600亿的新能源巨头;曾经靠微型车谋生的传统车企,现在能用45万以上的问界M9吊打百万级豪车。赛力斯的崛起在车圈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很多人把它归为“华为带飞”,但真正的内行人都清楚,这场逆袭藏着比“抱大腿”更
39年前在重庆巴县起家的小弹簧厂,如今成了市值超2600亿的新能源巨头;曾经靠微型车谋生的传统车企,现在能用45万以上的问界M9吊打百万级豪车。赛力斯的崛起在车圈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很多人把它归为“华为带飞”,但真正的内行人都清楚,这场逆袭藏着比“抱大腿”更精妙的生存逻辑。
一、第一步:踩准时代的“弯道超车点”
赛力斯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凤凰电器弹簧厂,靠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弹簧价格从1美元压到1元人民币,完成了原始积累。但真正的转折在2016年,当多数燃油车企还在犹豫时,创始人张兴海果断启动第三次创业,押注新能源赛道。
这步棋看似冒险,实则精准踩中行业痛点:当时中国车企在燃油车领域与国外差距悬殊,但新能源赛道几乎是“同一起跑线”。为了摆脱“微车厂商”的刻板印象,赛力斯砸重金建智能工厂、赴硅谷设研发中心,甚至不惜更名——从“小康”到“赛力斯”,希腊文“SERES”(丝绸之国)的寓意里,藏着冲击高端的野心。
更关键的是它没有盲目跟风。2016年就锁定增程技术研发,比多数新势力早了3年;投建的智能工厂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螺栓扭矩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内,为后来的高端制造埋下伏笔。这种“提前布局+坚决转型”的定力,让它在2021年遇到华为时,已经具备了承接高端订单的硬实力。
二、关键棋:与华为的“全链路绑定术”
2021年与华为的合作,被视作赛力斯的“封神之战”,但这绝非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教科书级的资源整合。双方创造的“HI模式+”合作,从研发到销售实现了“你中有我”的深度捆绑。
技术上是“互补而非依附”。华为开放鸿蒙座舱、ADS高阶智驾等核心技术,还优先供应激光雷达等稀缺资源;赛力斯则主攻整车研发制造,把三电技术自主率提升到70%。问界M9能实现1400公里续航和毫秒级智驾响应,正是这种“华为软件+赛力斯硬件”的结晶,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员都直言其智能化超越传统豪车。
渠道和资本的联动更显精妙。借助华为超千家门市,问界M5上市72小时订单破3万,这种渠道爆发力是传统车企十年难建的。2024年赛力斯豪掷115亿收购华为子公司引望智能1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用资本纽带锁定了技术合作的稳定性。这种“技术+渠道+资本”的三重绑定,让问界系列15个月就达成10万辆下线的纪录,创下行业最快增速。
三、护城河:被忽略的“制造与供应链革命”
如果说华为是“翅膀”,那么赛力斯的制造和供应链就是“骨架”,这也是它能接住机遇的核心底气。其重庆超级工厂占地2700余亩,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两倍,3000台机器人和AI检测系统,让问界M9的交付周期比行业平均缩短40%。
首创的“厂中厂”模式更颠覆了行业规则。宁德时代直接把电池产线建在赛力斯工厂内,仪表、座椅等供应商紧随其后,砍掉了中间运输和库存环节。这种模式让问界在2025年8月淡季仍能实现4.1万辆销量,三季度净利润预计达31.5亿元,证明高端制造也能兼顾效率与利润。
产品端的“精准卡位”同样关键。问界M7主攻30万级家庭市场,M9冲击50万级高端市场,形成“高低搭配”。2025年9月全新问界M7上市当天小订破23万辆,M9累计交付超24万辆,18个月稳居50万以上销冠,这种爆款逻辑让赛力斯2024年首次盈利,彻底摆脱亏损泥潭。
四、逆袭之后:2600亿市值的守业建议
尽管2025年三季度业绩亮眼,但赛力斯仍面临华为生态分流、竞品围剿的挑战——智界、享界的崛起让问界份额从90%降至53%,M9销量曾一度腰斩。想要守住成果,这3点必须做好:
1. 强化技术反哺:依托引望智能股东身份,深度参与华为智驾算法迭代,在电池管理、底盘调校等领域打造“赛力斯特有技术”,避免沦为“代工厂”。
2. 锚定差异化赛道:在华为生态内聚焦“高端家庭智能SUV”定位,用M9的豪华配置+M7的性价比形成组合拳,避开与智界的直接竞争。
3. 加速出海破局:借力“渝车出海”计划,把问界M9推向东南亚、欧洲市场,用“中国智造+华为技术”的双重标签突破海外高端市场,复制国内成功路径。
从弹簧厂到新能源巨头,赛力斯的逆袭从不是“躺赢”。它的成功证明: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既要敢于“借势”,更要提前“筑底”。当传统制造的功底遇上精准的资源整合,即便出身平凡,也能在万亿市场中拼出自己的版图。这或许正是中国车企突围的最好范本。
来源:余风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