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文化,是战火硝烟中的战鼓与呐喊,是不屈人民的愤懑与抗争,是伟大战争的动力与丰碑。中国抗战的不同阶段和各个战场,都飘扬抗战文化激励和鼓舞的旗帜,都淋漓尽致地发挥着抗战文化的特殊作用,都凸显抗战文化为最终胜利提供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深厚民众基础。尽管历史的硝烟已经
文化特别自信的抗战文化
——纪念抗战80周年有感之八
抗战文化,是战火硝烟中的战鼓与呐喊,是不屈人民的愤懑与抗争,是伟大战争的动力与丰碑。中国抗战的不同阶段和各个战场,都飘扬抗战文化激励和鼓舞的旗帜,都淋漓尽致地发挥着抗战文化的特殊作用,都凸显抗战文化为最终胜利提供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深厚民众基础。尽管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血脉的抗战文化,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凝聚着文化自信的民族灵魂,堪称叫的特别响的文化自信。
人说道,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抗战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灵魂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党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不仅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而且领导了以“一切的力量为抗战服务”为宗旨,以纸笔为武器,动员深入而广泛,声势震撼而浩大,队伍浩荡而壮观的文化抗战,所以也就有了抗战文化洪流的汹涌澎湃,激发民族爱国意识的威力之猛烈,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影响之空前,成为战胜侵略者独特的锐利的武器,汇聚成了千古不朽抗战文化经典,写下了中华文化淬火重生和文化自信的光辉篇章。
抗战文化,是反映九一八事变的最震撼最耀眼不愿做亡国奴文化
东北沦陷后,左翼文艺团体和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成为文化抗战的先驱和先导,揭开了抗战歌曲创作的序幕,更收获了照亮现代文学史册的“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文化经典。
首先是激怒地喊出了“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引导群众认识到“中国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快一致持久抗战将仇报。家可破,国须保”,韦翰章、陈洪、适群、黄自等率先投入文化抗战创作活动,1932年就先后推出《红旗飘飘》《热血歌》《把敌人赶出领士》《战歌》《冲锋号》《上前线》等歌曲,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成为文化抗战的先驱和先导。
其次直接创作大量的抗战歌曲,喊出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呼声,抒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豪情。聂耳、冼星海、吕骥、张曙、孙慎、周巍峙、贺绿汀、麦新、张寒晖等一大批革命音乐工作者,不仅推出倾诉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悲愤之情,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松花江上》,而且以慷慨悲壮的旋律推出《义勇军进行曲》《华北抗战歌》,表达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豪情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以《大刀进行曲》的奋不顾身激情和充满号召力战斗力的呐喊,大大鼓舞了广大官兵抗战的决心。更以《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有力地反驳了蒋介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的谬论,鼓舞了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强烈要求。而不愿做亡国奴文化的最优秀代表就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以不愿做奴隶的吼声基调,怎么做才能不当奴隶的把血肉铸成新的长城,尤其是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具体行动,加之铿锵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决不当亡国奴,誓死反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坚强意志,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以说,这是抗战文化亦即不愿做奴隶文化的经典之经典。
抗战文化,是讴歌波澜壮阔全面抗战的最耀眼最炽烈打击侵略者文化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由于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保家卫国参军参战的需要,尤其是讴歌武装起来千千万庄稼汉展现的人民战争壮丽画卷的迫切,也由于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的创作激情,也就有了党领导的以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业余音乐工作者为辅、民间歌曲爱好者相结合的创作演唱队伍,有了从军队到地方,从战火纷纷的战场到敌后紧张的战时生活,都如冼星海所说“以救亡音乐为武器,参与到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去”,呈现出“阶级仇压枪膛,民族恨喷怒火”的炽烈抗战文化。
文艺工作者通过亲自体会、耳闻目睹,吸吮了战时生活和时代气息,升华为浓郁的抗战之情。抗战有什么任务,就产生什么歌,有揭露也有控诉,有歌颂也有讽刺,有悲歌也有欢唱,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既配合形势宣传了党的抗日政策,又鼓舞了前线将士奋勇杀敌,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是桂涛声随游击队转战陵川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抗日军民的力量,从心底迸发出《在太行山上》的歌词,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到达武汉后拿给正在武汉进行抗日歌咏运动的冼星海谱曲。以激昂明快的节奏,描绘“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壮阔图景,又以“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豪迈,展现八路军与太行军民并肩作战、守卫敌后根据地的坚定斗志。它是敌后抗战的“战歌”,让民众看到“深入敌人心脏”的抗争力量,凝聚起军民共同抗日的信心,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抗日根据地。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歌曲的代表作,气势磅礴、情感浑厚,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部伟大的作品,影响深远。这部作品将黄河作为意象,歌颂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将对民族危亡的痛化成中华儿女的“怒吼”,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走向抗战前线。《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呐喊,是抗战时代的最强音。伟人听完连声称赞:“好!好!好!”周恩来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还有《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抗日战歌》《工农齐武装》《大刀进行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团结就是力量》《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松花江上》等歌曲,都成为久盛不衰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长沙市隆重举行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49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文艺演出,全场大合唱这些抗战文化经典,在文化自信中洋溢着文化自豪,显示出享受精神盛宴后的精神满足和磅礴力量。
相持阶段丰富的反逆流抗战文化。抗战中期,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包围封锁解放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个时期出现的《起来反内战》《打击顽固分子》《茂林惨案》《骂何应钦》等歌曲,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杀害抗日军民的罪恶行径。这一时期,还有《游击队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长城谣》《到敌人后方去》《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胜利进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一大批抗战歌曲响彻神州大地,激励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也有《延安颂》《南泥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民主之花》《减租会》等歌曲,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成就。
战略反攻耀眼的汹涌澎湃抗战文化。抗日战争向战略反攻阶段转换时,根据地又出现了一批动员反攻的歌曲,如《前进!解放区的军民》《反攻进行曲》《我们是反攻的主力》等。反攻阶段到来后,抗日军民士气高昂,捷报频传,《我们的旗帜到处飘》《抗日战争大胜利》等歌曲到处传唱,表达了抗日军民的喜悦之情。开展抗战歌咏是中国共产党利用音乐武器发动群众、激励斗志、团结民众的一大特色,它有鲜明的参与性和群众性,比你唱我听的单向宣传鼓动作用更大。用集体演唱形式表现的群众歌曲将每个人的声音凝聚在一起,合唱的声音能让大众热血沸腾,激情昂扬,从而形成磅礴的力量。歌咏把个人意志融合而为民族意志,同时,也使民族意志渗透在个人意志之中,无论男女老幼,都如怒吼般歌唱起来。一个外国记者这样记载:“抗战结束以后,曾有日本人在台北阳明山提出,中国抗日并非器械战略战术致胜,而是端赖抗战歌曲激动人心甚大。”
抗战文化,表达中国人民饱满爱国情感与不屈抗敌心声的最闪光最动人爱国主义文化
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是团结民众的纽带,是打击敌人的武器,是民族解放的鼙鼓,所形成的表达中国人民饱满的爱国情感与不屈的抗敌心声之抗战文化,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对今天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真正发挥文艺作品展现中国形象的价值,有着重大启示意义。
1、“台上演抗日戏曲,台下呼抗日口号”的戏剧。文化抗战最为活跃的文艺样式是戏剧,因为当时农村绝大多数是文盲,看不懂书报标语,戏剧是他们最为常见的乡土文艺,更易接受,故“开会讲两点钟话不如演一个好剧起的作用大,上一次课不如开一个晚会的效果多”。党通过领导和影响各类文艺团体和抗日剧社,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动员、宣传、统战等工作,“台上演抗日戏曲,台下呼抗日口号”则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靓丽风景。延安1937年就成立了包括中央剧团、平凡剧团、战号剧团、青年剧团等的人民抗日剧社总社,演出表现人民团结力量的如《亡国恨》《察东之夜》《李七嫂》《矿工》等抗日剧,1938年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后,人民抗日剧社率先上演包括《亡国恨》《打倒日本狗强盗》《松花江上》《活捉汉奸》《扩大抗日军》《统一战线舞》《抗日舞》等针对性强的节目,开展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由于东北军官兵大多来自东北沦陷区,很多人看到《亡国恨》后泣不成声,站起来高喊“打回老家去,收复东三省”!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趁热打铁,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欢迎友军一致抗日”,形成台上台下互动的感人场面,有力推动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传播,更把抗战戏剧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剧团星罗棋布,每个剧社都积极宣传抗战,鼓舞军民斗争情绪,推动并参加部队工作及群众工作,最有影响的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队别称的抗敌剧社,编写了演出大量歌活报、舞活报等活报剧,或控诉敌人罪行,或动员春耕生产,或激励大水灾后生产自救,尤其是新旧社会妇女命运对比的大型活报剧《哭与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文化战线上斗争非常激烈,敌我双方经常打遭遇战,往往是搞摊派演出《春秋配》等封建戏剧和话剧的日伪军三流戏班子,在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宣传抗日的抗敌剧社面前输得一塌糊涂。
2、以画笔“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术。抗战时期,广大美术家们从大众化、科学化、民族化出发,发挥直观、通俗的美术对激励文化普遍不高的民众抗战热情的特殊优势,紧紧抓住木刻版画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成本低,适合大量印刷,年画是民众熟悉传统形式,结合抗日内容容易接受,可以在纸上、布上、墙上、树上、石头上制作的漫画和宣传画,表现场地灵活,张贴悬挂方便,有的还可移动等最大优势,围绕大众性、宣传性、教育性等特点,突出集中表现战争、军民合作和百姓生活等方面内容,成为抗战美术作品中的重要形式。比如通过八路军战士在老百姓的托举下从壕沟里升起,用轻机枪顽强地与敌人战斗的木刻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借鉴民间年画传统用战士取代门神的《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年画,以及结合抗战内容进行创新的《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抬伤员,送茶饭》《保卫家乡》《军民合作》《开荒》《破路》《织布》《纺线》等大量年画,直接展现解放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激烈场景。以及宣传抗战和《抗战十大任务》《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连环画,新四军创造墙画、布画、传画单、油印画和边行军边作画等多种绘画形式,用简明的绘画形象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激起了无数群众抗日救国保家乡的决心,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以笔为刀枪,以文为子弹”的抗战文学。广大文学工作者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战,尤其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或真实描写广大民众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和英雄事迹,或生动表现人民战士的英雄气概和无限忠诚,或深刻反映根据地新的生活和斗争。既有卞之琳的《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晋东南麦色青青》、丁玲的《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也有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南下记》,还有周而复的《晋察冀行进》《诺尔曼·白求恩断片》。这些弥足珍贵的反映太行山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抗战的文学作品,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民众奔赴抗日战场。
——抗战小说,主要反映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程,涵盖战时及战后发表的作品,聚焦民族解放战争中的社会现实与精神风貌,有沦陷区作品如丘东平《第七连》揭露日伪罪行与民众抗争,国统区如茅盾《腐蚀》兼具抗战描写与社会批判,抗日民主根据地如赵树理、孙犁作品展现军民斗争与根据地新生活。以及《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等,虽然这些小说艺术水平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起到了鼓舞士气、抨击投降、促进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根据地的小说丰富多彩,如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华山的《鸡毛信》,管桦的《雨来没有死》,孙犁的《荷花淀》,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刘白羽的《五台山下》,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经典特多,正面表现了抗战斗争的艰苦卓绝与军民的同仇敌忾。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反映了抗日时期农民和地主之间复杂尖锐的斗争,《小二黑结婚》反映了根据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压迫、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歌颂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
——抗战诗歌,情感最热烈、鼓动效果最好,直白地谴责了日军的侵略行径,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描述了根据地热火朝天的建设,对文学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有适合大众文化的街头诗运动,被称为延安“街头诗歌运动日”的1938年8月7日,延安的大街小巷、土墙上、门窗边、石头上、树干上、庭院里……无处不是诗。各根据地广大群众在诗人们的帮助下,学着写诗,街头诗遂成为群众的诗歌运动。这些诗采取短俏的形式,运用民谣的韵律和活生生的民间语言,描写一切和抗日相连接的斗争生活,随之兴起枪杆诗、岩头诗、诗传单、街头小说、街头剧等文艺形式,起到了宣传群众、服务抗战的作用。诗人田间创作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不愿做奴隶的反抗精神,没有任何的铺叙、过渡,也没有任何的委婉、曲笔,而将一个简单的事实和推断直言相陈,诗句虽简单直白,但极具震撼力,超过长篇大论的政治鼓动词。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利用过春节时写“群策群力抗战到底,一心一意争取胜利”“春耕夏耘努力生产克服经济困难,秋收冬藏屯积公粮增加抗战力量”等对联和贴年画等春节文化宣传抗战。
——抗战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最为脍炙人口,《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风景谈》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何其芳的《星火集》,巴金的《无题》,李广田的《圈外》,聂绀弩的《历史的奥秘》,夏衍的《此时此地集》等散文集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报告文学创作在抗战时期也很活跃,代表作品有丘东平的《叶挺印象记》《王凌冈的小战斗》,碧野的《太行山边》,萧乾的《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刘白羽的《游击中间》。
抗战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对于动员、鼓舞全民族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八路军七将领》《五台山下》《地雷阵》《吕梁英雄传》《血泪仇》《荷花淀》等至今仍是红色经典,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文化亦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个杰出符号。
抗战文化,对当代文化及创作有很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同样,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回顾抗战文化经典,也不只是感受其激发全国同胞爱国热情和反抗侵略者的磅礴力量,也不只是欣赏其在中国抗战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光彩夺目,而是要通过抗战文化经典体悟中国的和环境是打出来的,不是乞求来的,中国抗战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是文化抗战的满腔热血和以笔为枪辉煌战果铸就的,既不要崇洋媚外,动辄为了移民和换取狗粮而看不起祖国,也不要妄自菲薄,被西方的花里胡哨理论弄得直不起腰来而跪舔美日,牢记抗战文化经典是文化抗战的结晶和累累硕果,没有文化抗战就没有抗战文化的自豪,也牢记跪着文化舔着文化绝不会有文化自信,更要牢记现今的屎尿诗、《废都》《丰乳肥臀》和男欢女爱的“黄歌”,只会带来鸦片一样的精神麻醉,永远带不来文化自信。
要通过回顾抗战文化经典,深刻彻悟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指示精神,挺起腰杆拿出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迸发出当年以笔为枪的爱国激情,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会有永远的抗战文化的自立自强和自豪自信,就会有永远让像当年鬼子胆战心惊的文艺作品,就会永远唱响伟大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就是本文的最大愿望和写作的根本!
【参考文章】
1、《中国抗战文化:战胜日本侵略者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09月30日,《党史文汇》2020年第9期。
2025年9月
【相关阅读】
侯立虹:汉奸汪精卫与独夫民贼蒋介石的下场——纪念抗战80周年有感之四
侯立虹:万岁!伟大的人民战争
侯立虹:伟人对抗战的决定性贡献,不该忘!不敢忘!不许忘!
侯立虹:铁定的“中流砥柱”,共产党抗战历史不容篡改——纪念抗战80周年有感(之一)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