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一群年轻人怀揣着藏蓝梦想走进警营,他们褪去校园的青涩,穿上警服,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初心。半年多过去,新警何东源用一篇成长手记,记录下他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公安局的蜕变历程。从刑侦大队的跟班学习到篾厂派出所的基层淬炼,从方言不通的“外地人
(马关县公安局篾厂派出所民警 何东源)
2024年8月,一群年轻人怀揣着藏蓝梦想走进警营,他们褪去校园的青涩,穿上警服,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初心。半年多过去,新警何东源用一篇成长手记,记录下他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公安局的蜕变历程。从刑侦大队的跟班学习到篾厂派出所的基层淬炼,从方言不通的“外地人”到群众信赖的“贴心人”,他在边陲小城的烟火气中,逐渐读懂了一名人民警察的使命。
刑侦初体验:他乡遇暖,找到第二个“家”
“第一次踏进马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时,我攥着行李箱的手心全是汗。”回忆起2024年8月的那个清晨,何东源仍记得那份忐忑。三百多公里的距离,陌生的滇东南口音,让这个外乡小伙连食堂阿姨的“给要添饭”都听得一头雾水。正当他因沟通不畅在案卷整理中频频出错时,是刑侦师兄们用行动消融了他的不安:方言说不明白,师兄就逐字翻译成普通话;现场勘查流程生疏,师兄就手把手教他固定证据的细节;甚至在他深夜想家时,师兄就会带他感受文山夜晚不一样的烟火气。
最让他触动的是大队长的“特殊批假”。中秋前夕,得知他因值班无法返乡,大队长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小何,回家看看吧,路上注意安全。”车窗外飞速后退的喀斯特峰林间,他忽然明白,这身警服不仅意味着守护万家灯火,也承载着战友间胜似亲人的温情。
基层淬火记:偏远小所里的“大课堂”
两个月后,何东源被分配到篾厂派出所。穿过蜿蜒的山路,眼前斑驳的白墙、老旧的办公桌让他心头一沉。现实很快打破了他想象中的警察生涯:这里没有刑侦剧里的惊心动魄,有的只是户籍窗口此起彼伏的方言问询、重点人员台账上密密麻麻的标注,以及深夜处警时手电筒照亮的老乡家院墙。
作为内勤民警,他需要同时扮演“大管家”和“多面手”:既要精准填报上百份重点人员管控表,又要协调修缮漏水屋顶;既要给外籍务工人员办理临时登记,又要跟着所长去村寨调解土地越界的纠纷。第一次独立处理户籍迁移时,他对照着法规逐条解释,却被老乡一句“叔叔(警察叔叔),你就说棕整嘛”问得手足无措。所长见状,接过材料用当地方言三言两语讲清流程,转身对他说:“群众工作不是考试答题,得把条文嚼碎了,换成他们听得懂的话。”
方言里的初心:读懂土地,才能守护一方
“叔叔,我家身份证照片能重拍不?”“何警官,村头老张家两口子又吵嘴咯!”如今的篾厂街头,操着生硬马关腔的何东源已能自如应对这些呼唤。几个月的磨砺,让他从看到报警人就紧张的新手,成长为能独自完成外勤查缉、会调解鸡毛蒜皮矛盾的“篾厂通”。最让他骄傲的,是成功帮助一位三十多年没有落户的阿姨办理了户口本,并收获一面印有“尽职尽责热心为民,失而复得温暖我心”的锦旗。
走在春日的篾厂街头,他常想起所长的话:“派出所破旧有什么关系?把人心经营好了,就是最好的门面。”这座边陲小城或许没有霓虹璀璨的高楼,但街角飘香的牛肉汤锅、集市上老乡硬塞进他怀里的苹果枣,还有深夜处警归来时值班室永远亮着的灯,都在诉说着另一种意义上的繁华。最近,他正跟着户籍室的瑶族大哥学唱山歌,“等开春普法宣传,我要用山歌教大家防诈骗”,说这话时,年轻人眼里的光芒比肩章更亮。
从刑侦大队到基层派出所,从跟班学习的“小尾巴”到独当一面的内勤能手,何东源的藏蓝青春在马关的青山绿水间悄然绽放。当被问及这半年的感悟,他望向派出所门口“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鎏金大字:“以前总觉得英雄要破大案,现在才懂,能把每件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就是最好的警察故事。”春日的晨雾中,这个曾因方言犯愁的年轻人,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耐心教前来办事的老乡操作手机小程序。
窗外的木棉花开得正好,恰似那初入警营时滚烫的初心。
来源:视野凭祥7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