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传天下 和合共生!第二届华夏传播学术工作坊在广东省举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2:08 1

摘要:近日(9月20日),第二届华夏传播学术工作坊在广东省暨南大学开幕。本次会议由华夏传播研究会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传媒观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近日(9月20日),第二届华夏传播学术工作坊在广东省暨南大学开幕。本次会议由华夏传播研究会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传媒观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等单位协办。汇聚学界多位知名专家与各高校学者,共同聚焦华夏传播研究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李红主持开幕。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首先致辞,他肯定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学术价值,指出中国传播学长期受西方理论影响,而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举措他期待与学界同仁共同推动该领域发展,强调“立足本土办好学术平台”的重要性,称参与承办此次活动“倍感荣幸”。

随后,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谢清果教授致辞,他以“心传天下、和合共生”概括华夏传播的精神气质。谢清果教授感谢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本次会议的包容支持,回顾研究会发展历程,自2018年9月16日成立以来,研究会活跃度位居新闻传播学界前列。谢清果会长诠释华夏传播“心传天下”不同于“心怀天下”,“心传天下”更强调传播实践,心怀天下若没有行动,仍是封闭的。我们要从自我出发,将视野延伸至全球。“和合共生”则是我们的实践方式,这与本次会议‘本土扎根+全球视野’‘观念梳理+实践落地’的主题高度契合”。最后,谢清果会长指出:“李约瑟曾问‘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而我们要回答的是‘中华文明何以延续5000年的传播之问’!这背后是独特的传播机制与文化逻辑‘人类如何共同生活,这是传播学的原问题,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探索中华文明背后的传播逻辑,让华夏传播学扎根中国土壤,讲清文明的‘来路’与‘去向’”。

学术争鸣,干货满满。会议核心议程围绕“本土与全球:中华文化传播观念及其传播实践研究”主题,设置开幕式、3个平行分论坛、评选环节、圆桌论坛及闭幕式,其中分论坛为学术成果汇报核心环节,分论坛包括一:中华文化与文明国际传播。二:中华文化传播思想与传播实践。三:中华文化传播多维度研究。

华夏传播研究圆桌论坛环节,由李红教授主持,7位嘉宾围绕“华夏传播研究的本土路径与全球视野”展开对话。王鑫教授提出华夏传播研究在“万物皆媒”下需避免泛媒介倾向,应遴选研究对象。曾丽红教授认为,华夏传播研究看似古老却具生命力,能关注AI算命等前沿现象,未来在引领下将焕发更多活力。白文刚教授指出,华夏传播研究需明确是宽泛发展还是形成标志性领域,可借鉴历史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意识。姚锦云副教授认为,华夏传播可从历史传统中寻找传播谜题,以传播与媒介视角解谜,学术共同体需靠持续解谜吸引研究者。吴来安教授看来,华夏传播学术共同体吸引力强,分论坛成员涵盖学界与业界,诸多新颖选题耳目一新,展现共同体的壮大与活力。李红教授指出,中华文化有宏大表意系统,并非简单人际表意。林春香编辑认为,华夏传播是跨学科研究,能突破学科细分的壁垒,研究路径领域有探索价值。

圆桌论坛最后,谢清果会长主张,往后要将华夏传播学建成学科,需以史、论、方法为三大支柱,目前理论与历史研究有成果,方法论是薄弱点。他提及已有学者尝试文艺批评、方志族谱学等独特方法,正征集意见构建《华夏传播方法论》,原则是“先有后好”,鼓励同行参与,尽快推出以应对学界质疑。

闭幕式由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姚锦云副教授主持,专家教授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白文刚教授对会议总结三点,指出本次工作坊一是研究主题紧扣“本土与全球”,回应了时代需求;二是研究视角多元,涵盖历史、数字、跨文化等多个维度;三是参会人员结构合理,老中青学者形成了良好学术氛围,参会文章质量上乘,文章具创新性。白文刚教授还强调华夏传播时代意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有实力创新人类文明共存及对话形式,中华文明应包容西方文明积极因素,华夏传播应做研究引导,思考根本问题与理想。

图文来源华夏传播研究会

华夏民意网编辑 张汉英

来源:宝哥梦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