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号,韩国新外长赵显干了件打破常规的事,他主动跑到中国访问,跟咱们外长王毅见了面。
2025年9月17号,韩国新外长赵显干了件打破常规的事,他主动跑到中国访问,跟咱们外长王毅见了面。
按外交惯例,上次是2024年5月韩国前外长访华,这次该咱们回访才对。
赵显这么干,说白了就是李在明政府想在中韩关系上搞“务实”,不纠结谁先谁后,先把关系往前推一步。
赵显这次访华,核心目的特别明确。
今年10月底要开APEC峰会,咱们国家领导人有可能去韩国访问,这对韩国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赵显提前来,就是想先搭好架子,营造点好氛围,为高层见面做准备。
他还盼着之后咱们王毅外长能去韩国,两边外长互访一下,把基础打牢。
其实李在明政府的外交节奏是有规划的。
他今年6月上台后,先把重点放在了对美外交上。
8月底他去了美国,搞定了韩美之间的关税协商,还推进了韩美日三边关系的事。
等对美、对日这头稳住了,才把重心转到中国这边。
而且他去美国的时候,还专门派了个特使团来中国,两边都没耽误,这点比之前尹锡悦政府只盯着美国强多了。
老实讲,中韩关系能有回暖的迹象,跟这种务实态度分不开。
比如8月24号是中韩建交日,韩国政府今年特意在外交安排上考虑了这个日子,没像以前那样忽略。
从中国海关的数据来看,今年前8个月中韩贸易额也比去年多了些,韩国的半导体、汽车零件卖给中国多了不少,两边还商量着要在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检疫上多合作,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回暖信号。
可这边跟中国刚破冰,韩国跟美国的谈判就卡住了。
9月中旬的时候,韩国先是派产业部长去美国谈关税,隔天又派贸易特使去,结果总统办公室直接说“谈不下去了”。
问题出在利益分配上,美国想让韩国把双方合作收益的90%都给他们,韩国只留10%。
这要求简直没道理。
韩国的合作项目大多是企业主导的,政府根本没法强迫企业同意这种分配方式。
而且韩国国会也不会批啊,李在明政府的口号就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总不能为了不跟美国闹僵,就把本国利益拱手让人。
本来想觉得双方能各让一步,后来发现美国就是想多拿钱,韩国这边又退无可退,僵局就这么形成了。
不光关税,韩美在驻军经费上也有矛盾。
美国想让韩国明年把驻军分摊费用从10亿美元涨到15亿,一下涨一半。
韩国当然不愿意,毕竟国内经济也有压力,而且韩国还承担了基地建设、后勤保障这些隐性成本,美国根本没考虑这些。
这么看,韩美之间的“暗礁”,比想象中难绕多了。
除了美国,韩国跟朝鲜的关系也没顺起来。
李在明上台后其实挺主动的,取消了搞了十多年的对朝扩音广播,还说要一步步履行以前韩朝签的协议。
可朝鲜那边一点积极回应都没有,热脸贴了冷屁股。
为啥会这样?韩国专家黄载皓分析得挺到位,朝鲜现在觉得自己外交环境还行,美国又老放话要跟金正恩见面,所以朝鲜觉得没必要急着跟韩国互动。
李在明之前还跟特朗普说“您是和平缔造者,我是信念坚守者”,意思是自己会坚持对朝释放善意,但短期来看,朝鲜这边显然没打算接招。
大家都在猜,啥时候朝韩关系能有转机?黄载皓觉得,可能要等俄乌冲突结束。
到时候国际外交重心说不定会转到东北亚,朝鲜可能会重新调整对韩政策。
要是美国能真给朝鲜点实惠,比如放宽点制裁、给点经济援助,说不定也能推动一下。
但现在美国一门心思跟韩国搞同盟,根本没打算对朝让步,朝韩缓和只能先等着。
如此看来,韩国这盘多边外交棋,确实是“破冰”和“暗礁”掺着来。
跟中国的互动算是走了步好棋,但跟美国的利益分歧、跟朝鲜的互动停滞,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接下来10月底的APEC峰会可能是个关键机会,要是能借着这个场合推进中韩高层互动,再跟美国谈出点进展,说不定能把棋局走顺。
但在东北亚这地方,要平衡好中美、朝韩这些关系,李在明政府接下来的日子,怕是没那么轻松。
来源:小兔很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