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留学生的播客成为国际文化桥梁,当一杯上海咖啡通过双语视频走向世界,当AI设计让东方美甲远销海外——这些不是创业公司的案例,而是一群“95后”“00后”在高校课堂里完成的作业。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一门持续六年的“创基金课程”正悄悄改变着文化创新的培养模式,
当留学生的播客成为国际文化桥梁,当一杯上海咖啡通过双语视频走向世界,当AI设计让东方美甲远销海外——这些不是创业公司的案例,而是一群“95后”“00后”在高校课堂里完成的作业。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一门持续六年的“创基金课程”正悄悄改变着文化创新的培养模式,也让年轻人的创意真正走进了生活。
9月25日下午,第六届“交大文创-德必产教链通创基金”答辩路演现场,更像是一场创意市集与产业对话的混合体。台下坐着的不是传统的评委,而是来自互联网公司、演艺机构、咖啡品牌、策展领域的十多位产业导师。他们和学生一起站上答辩台,共同面对来自业界和社会的检验。
据了解,过去六年,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与德必集团联合发起“产教链通创基金”,融入专业硕士学分课程,被学生昵称为“创基金课程”。课题负责人、创基金课程执教老师王昊青表示,六年来,这门课构建了一套“学分+资金”“文创+X”“学生+共创导师”的独特机制。学生不再是单纯完成作业,而是成为创新主体,从社会真实需求出发,与产业导师共同将创意落地。截至目前,课程已孵化近60个项目,覆盖数字文化、国际传播、时尚消费等多个领域。
答辩路演会上,首次报告了《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成果。该课题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年度规划课题,在六届375位学生和近百人次产业导师参与的创基金课程教学基础上展开研究。课题研究显示,这种产教共创模式重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创新陪跑者”,产业导师不再是偶尔出现的“讲座嘉宾”,而是深度参与的“实战协作者”,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契约化协作伙伴”关系。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表示,创基金课程是集中体现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教学理念的代表作。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需求,持续鼓励青年学子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而德必集团作为课程合作方,则期待文创学子“永远保持好奇、永远保持思辨能力”。
随着年轻人对文化创新参与度的提高,高校课堂正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源头。这门课程的实践表明,当教育打破围墙、与产业深度融合,学生的创意完全有能力转化为服务美好生活的文化产品,而高校也能成为滋养城市文化创新的活水。
头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