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章最终落脚在“天下自定”上,也算是一个全篇总结。说明《老子》本身是写给侯王看的,目的是帮助侯王让天下安定,结束百年来的“乱世”,让所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
目录:
通行本《老子》三十七章,是帛书本的最后一章。
本章最终落脚在“天下自定”上,也算是一个全篇总结。说明《老子》本身是写给侯王看的,目的是帮助侯王让天下安定,结束百年来的“乱世”,让所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
“道”无处不在,在“道”之中,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庄子》说“道在屎溺”,唐朝王维有诗云“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禅宗公案里也有个故事:“行者问和尚: 您得道前做什么? 和尚答: 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 那得道后呢? 和尚答: 砍柴、担水、做饭。”
所以侯王有侯王之“道”,庶民有庶民之“道”,你我也皆在“道”中,有自己该走的路,该做的事情。
怎么分辨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道”?只有一个标准:
如果你会感到纠结、烦躁、气愤、压力大、坐立不安、睡不好觉……那么你就没有找到自己的“道”,或者说,你并没有按照自己的“道”去过你的人生。
如果你繁忙中保持平静、清闲时不觉无聊、做事专注、很少计较、从中自有满足、疲惫也愉悦、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那么你应该就在你自己的“道”中,继续走下去就好。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意志就是侯王,我们的身体、欲望、情绪就是我们的臣民,如何让作为“我(天下)”自定,就要让每一个因素在“道”的轨道上自然行驶,欲望和情绪都适度,身体自然无咎。
1.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3.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恒无名”,通行本写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初看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道”的永恒特性。但我说过,“名”是“实名相符”的“名”的意思,不是概念的命名,而是客观形容的表述。
“道永远无法准确描述和形容”,表达了“道”的无法把握,但能“守”,是谓“知其白、守其黑”,未知的东西不可知,但是可守。而“无为而无不为”放在这里并不准确,所以修正为帛书本的“道恒无名”。
“道”无法描述形容,也无法知,无法把握,但是能“守”。什么叫“守”,就是体悟大概的规律和方向,遵循维护。
如果侯王能够守住“道”,按照“道”的原则实施无为之治,万民自然而然都会顺从教化从而天下大治。
天下大治了,功成事毕了。
就会陷入人世间最可怕的境遇——无聊。
无聊要找事做,这是人的天性,谁也不可能真正啥都不干。
所以,成功的人要么追求更大的成功,要么就会开始“作”。
这个“作”,简直就是当代词汇。和我们常说的“作”几乎就是一个意思。
在文本中,代表“享受”“贪婪”“私欲”“主宰”“猎奇”“冒险”等等不合于道的行为,类似基督教的七宗罪。
因为“合于道”的已经完成了,垂拱而治了,无事可做了。
这时,“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的是“道”,“朴”是“道”的一种初始状态。不能什么都当作“道”的代词,“道”就是“道”,其他都只是“道”的某一个面或者角。
无名之朴,用当代语言来说,就是回归初心、本心、道心。
重新回顾当初的愿景,和达成目标的不易,珍惜当下的好世道,不要“作”。
三回归初心,找回道心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了。
不去想要,“少私寡欲”,自然就能够“静”下来。能够这样保持下去,天下自然安定,且能够持久地保持安定。
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
真正的无聊,其实比追求欲望的痛苦还要痛苦。
所以才有这样的挑战,一个人关在一个隔绝的房间,保证食物和饮水,一个月就能得到100万的奖金。
没有一个人挑战成功,最高记录也才5天。
可见无聊是多么可怕的折磨。
正是因为这么可怕,所有人都会自然地让自己“不无聊”。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厂,那种重复的见不到头的劳动太痛苦了。
人只要陷入“无聊”,就会“作”。
这里的广义的“作”,代表做一些原本毫无意义的事情。包括《儒家》反对的仁义礼智、权力和欲望等等。
就像两个小孩,无聊时候就会发明一些“打仗的游戏”。人类社会很多的体系,本质上都只是一种游戏。为了分出输赢的“斗争”的游戏。
本来,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大家每天都要采集,都有事可做,和谐共处得很好。
后来有了农业,一方面有了能够长期储存的粮食,另一方面,需要协同更多的力量来保证收成,更重要的事,人类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人类有了等级,有了等级,也就有了争端。
少数统治多数,所以人人都想当这个少数。
扯远了。回到“作”的话题。
人人都会“作”,就像“画蛇添足”的故事,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再加点什么。
《老子》就是要告诉我们,做到“持中”的适当位置,就不要动了。(射箭中靶的“中”)多余的动作大多数情况没什么好处。
关键就在于,怎么去确定这个“中”。就像射箭,首先要找到靶子。
这个“中”,要回到“无名之朴”去找,回到“初心、本心、道心”去找。
你原本发的什么初心?走上社会,打拼奋斗?是赚多少钱?是买什么东西?是过上什么生活?
我们要有目标,却不能忘了目标。
而目标,在“达成”之后特别容易忘记。
忘了目标,就忘了停止,继续走。且是盲目地走,因为你忘了目标已经达成,所以也不会设定新的目标。
没有目标,动作就会变形,变得多余,变得“作”。
而“作”,就是“咎祸”的开始。
来源:一家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