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淋巴瘤有了新疗法!CD19靶向药让一半以上患者病情深度缓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3:15 1

摘要:在我国,淋巴瘤已成为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约10万名患者,其中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以 “高发病率、高复发率、治疗难度大” 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重点防治对象。目前,不断有创新靶向药在临床应用,DLBCL的防治现状正经

在我国,淋巴瘤已成为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约10万名患者,其中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以 “高发病率、高复发率、治疗难度大” 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重点防治对象。目前,不断有创新靶向药在临床应用,DLBCL的防治现状正经历着 “从困境到突破” 的转变。

老年人成高危人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疾病恶性程度高,干预不及时患者生存期较短。据了解,DLBCL的常见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体温>38℃);6 个月内体重不明原因减轻超过10%,身体快速消瘦;夜间盗汗,醒来时衣衫湿透;颈部、腋窝、腹部等部位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用手能明显触摸到硬块。

更值得警惕的是,DLBCL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若侵犯胃肠道,会出现腹痛、腹泻;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发头痛、视力模糊;侵犯骨骼,则会导致骨痛、骨折,这些多样化的症状进一步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

从人群分布来看,DLBCL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患者中位诊断年龄约57岁,近30%的患者确诊时年龄超过70岁。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指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基础疾病多,一旦确诊DLBCL,治疗选择会更受限,这也让老年患者的防治成为重点关注方向。”

弥漫性大B淋巴瘤 图/视觉中国

30%-40%患者面临复发,传统方案有局限

尽管DLBCL并非 “绝症”,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治愈,但临床数据显示,经一线治疗后,仍有30%-40%的患者会陷入 “复发/难治”(R/R)的困境,这些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生存质量大幅下降。

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无法耐受高强度化疗,直接失去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机会,不适合移植或者移植后复发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仅 6-12个月,生存希望渺茫。

CAR-T治疗虽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疗效,却面临 “三重门槛”,比如制备周期长,患者需等待数周甚至数月,其间病情可能恶化。同时,目前CAR-T治疗费用高昂,对多数患者而言难以承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黄慧强教授坦言:“长期以来,R/R DLBCL的治疗缺乏标准方案,临床亟需更安全、有效、可及的治疗手段。”

CD19 靶向药落地,为患者带来新选择

2025年,随着靶向药物CD19坦昔妥单抗在全国多省市医院开出首批处方,DLBCL的防治终于迎来 “转折点”。黄慧强教授解释:“CD19在B细胞肿瘤中广泛表达,就像肿瘤细胞的‘身份标签’,且与抗体结合牢固、表达稳定,无论是初治还是复发患者,体内CD19都保持高水平表达。” 坦昔妥单抗作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精准识别并结合CD19,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定向 “消灭” 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实现 “精准打击”。

据悉,在全球多中心 L-MIND 研究中,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的方案治疗二线DLBCL患者,总缓解率达67.5%,超过三分之二患者病情缓解;完全缓解率有52.5%,一半以上患者病情得到深度缓解。五年随访数据显示,全人群(二线及以上)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达33.5个月,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预估80.7%,实现长期生存。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治疗时间下降。

“对不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这款药更具优势。” 黄慧强教授补充,“它提供了无化疗方案,让身体虚弱的患者也有机会接受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重视随访管理

结合DLBCL的防治现状,专家给出三点核心建议:警惕早期症状,及时就医。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重骤降、盗汗、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应尽快到血液科或肿瘤科就诊,通过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对复发的患者,可积极了解靶向治疗等创新方案,不必因 “恐惧新药” 错失机会。另外,专家还强调,即使治疗后获得缓解,也需定期随访,监测血常规、影像学指标,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尽早干预。

随着坦昔妥单抗等创新药的临床应用,DLBCL的治疗正转向“精准靶向”。专家预测,未来将有更多方向值得探索:一是优化联合治疗方案,将坦昔妥单抗与其他免疫药物、靶向药物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二是推动药物可及性,通过医保政策、药品降价等方式,让更多患者用得起创新药;三是基于基因检测、影像技术,为患者制定 “一人一方案” 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实现 “精准防治”。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