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舰一声清脆的“弹射”,把全世界都震了一下。在上海的黄浦江外,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完成了最新的一次舰载机起飞实测,而登场的正是歼-35隐身舰载战机。这一幕不仅让美国媒体罕见保持客观,也让俄罗斯一些知名军事网站瞬间变得“酸味十足”。
福建舰一声清脆的“弹射”,把全世界都震了一下。
在上海的黄浦江外,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完成了最新的一次舰载机起飞实测,而登场的正是歼-35隐身舰载战机。这一幕不仅让美国媒体罕见保持客观,也让俄罗斯一些知名军事网站瞬间变得“酸味十足”。
几个俄罗斯站点毫不客气地甩出了“四大缺陷清单”,刻意淡化福建舰的意义——但听着像是在“找补自己”。这背后,是俄海军技术追赶乏力的现实,也是中俄军工心态微妙变化的真实写照。
当天上午,福建舰飞行甲板上的一架银灰色涂装的歼-35缓慢滑入弹射轨道。随着一声沉闷而富有金属感的“咔——”,高压电磁装置瞬间释放能量,战机在不足三秒内完成加速,跃入海空。
现场视频短短7秒,但信息量巨大:
电磁弹射器在湿热海域连续高效运转;歼-35起飞稳定,抬头角度平滑;舰岛指挥席上,身着浅蓝色甲板引导服的人员全程无多余动作,流程高度成熟。【这意味着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已进入可重复、可作战化的阶段。】这一技术是衡量航母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过去只有美国能稳定使用。
美国的 USNI News、Defence-Blog 等防务媒体,对于中国军舰的新闻往往不吝于挑刺。但这次,连他们的报道也偏向技术中立。
USNI直接标题:【“中国电磁弹射航母展示作战能力”】——没有“疑似”、“未证实”这种惯用的暗讽。Defence-Blog则侧重于分析福建舰可能的载机规模和后勤设计,还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字眼。
这说明,在专业防务舆论场里,福建舰的突破已很难用传统话术抹杀。毕竟,电磁弹射是工程与技术的总成,需要航母设计、动力系统、舰载机性能和舰队保障各环节同时进入高水平才可实现。
而俄罗斯这边的几个军事网站——如 Top War——则是另外一种画风。他们的“四大缺陷清单”语气犹如在给自己找心理安慰:
舰载机数量只有约40架,需依赖陆基支援这一说法完全忽视了现代航母的综合任务配置与舰队协作。美国的尼米兹级常用载机数也是固定在40~50架,并非越多越好。电磁弹射系统存在明显缺陷
他们的“证据”只是“图片和视频有限,难以证明可靠性”。但可靠性验证是分阶段进行的,外界不可能拿到完整测试数据。缺乏创新性,模仿苏联和美国装备
这一论调几乎是俄网标配——任何中国新武器,他们都会贴“抄袭苏联”标签,即便是歼-36、歼-50这类与苏俄毫无技术血缘的机型。质量不足,训练时间和可靠性欠缺
这是冷战思维残余:他们仍然以为只有几十年的航母经验才能换来可靠性,但忽略了中国的跨越式技术整合能力。
其实这种酸味,并不完全是民间的嘴炮,而是俄军工体系在现实中一次次被冲击的心理反应。
歼-20量产突破百架后,俄罗斯还在推销苏-35,并试图卖给中国“准四代”发动机177S。珠海航展2024,俄方代表团带来半成品民航发动机,试图匹配C929项目,却无法与中国自研的高推涡扇产品相比。055型驱逐舰、空警-3000预警机更是俄方不具备的大型化武器项目。【技术地位的反转】已经让很多俄罗斯人“失重”。在过去,他们习惯把中国放在“追赶者”角色,但现在,在航母、电磁弹射、隐身舰载机等领域,中国已基本超车。
俄罗斯海军目前的唯一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仍在漫长的维修中,并且有消息称升级方案被缩减。与此同时,他们选择用有限资源修缮**“纳希莫夫海军上将”核动力巡洋舰**,而不是延伸航母寿命。
这是一种战略信号——俄海军可能已经默认自己在航母领域无法与美、中竞争,转而寻找其他“象征性支点”来维持大国形象。
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完成了福建舰的技术突破,还规划了8万吨级后续航母的服役时间表,而且几乎没有作“政治摆设”,而是直接瞄准形成体系化战斗力。
福建舰的成功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表征,更是国际影响力的放大器。
亚太格局对周边海军强国而言,中国的多航母编队形成时间被明显提前,这会直接改变区域海军平衡。例如印度、澳大利亚的航母计划需要重新评估。出口参考
虽然中国不会出口完整航母,但技术衍生品会通过舰载机、弹射器等分系统的形式扩散,增强相关国家的导向依赖。话语主动权
电磁弹射等高端海军技术,让中国拥有更多在国际防务组织上的发言底气——不只是技术输出,还有制定标准的权力。
很多人只盯技术,但经济账同样关键:
成本结构:一艘电磁弹射大航母的造价可超过500亿人民币,但其带来的科研与制造链拉动是倍数级。产业升级:航母项目涉及高端钢材、特种电机、能源管理系统,这些技术转化到民用领域后,能直接拉动高端制造业。就业效应:造船基地、配套港湾带动数万人的就业与技能提升,形成区域经济新动能。而俄罗斯目前在航母相关制造链上的衰退,也意味着该产业链的经济收益在本国逐步消失。
确实,早期中国的航母与舰载机技术存在大量苏俄基因——“瓦良格”号、“苏-33”原型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师承关系。但从歼-15改进型、歼-35隐身化改进到电磁弹射的完全自主集成,技术演化已经甩开了原始框架。
历史证明:起点的来源并不能决定终点的高度。美国的核潜艇起点是英国技术,中国航天早期也有苏联模型支持,但最终都走向了自主创新。
从当前趋势推演:
福建舰将在未来12~18个月正式形成初步战斗力,参与编队远海训练。歼-35将进入批量交付期,逐步替换歼-15在核心任务中的地位。中俄在部分防务合作上仍会维持,例如发动机材料、导弹技术信息交流,但航母领域合作可能名存实亡。俄罗斯在海军领域会否选择彻底放弃航母竞争,转向以潜艇、洲际导弹突显存在感?如果是,这将重塑全球海军的三角关系。
从技术到心理,从海军计划到防务经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第一飞已经是一枚投入国际舆论海里的“深水炸弹”。美国选择客观,俄罗斯部分媒体选择酸评,这不仅是态度差异,更反映了各国对现实的接受程度。
在高端海军技术赛道上,中国已经不需要用“模仿”来证明自己,而是用一次次实测视频,告诉世界——这里是新标准的起点。
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
未来几个月,当福建舰第一次远海航行、第一次满舰载机出动时,舆论场的“噪音”还会被真实的画面替代。那时,酸言讥讽会被更大声的掌声盖过。
你怎么看俄罗斯的“酸味清单”?他们是真的在找缺点,还是在给自己心理安慰?你觉得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会在多长时间内改变亚太海军格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USNI News,《China demonstrates EM catapult carrier capability》,2025-09-21Defence-Blog,《Fujian carrier launches J-35 fighter in new test》,2025-09-21Top War,《Four main defects of Chinese Fujian carrier》,2025-09-22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福建舰项目技术简报,2025年《中国国防报》,福建舰海试报道,2025年9月俄罗斯海军装备发展报告,俄国防部,2024年来源:程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