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学:从党史上的“易名”现象见初心使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3:13 1

摘要:姓名是承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姓名,后来者可以一窥前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姓名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命名及其更易常有着政治、文化因素的考虑。

姓名是承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姓名,后来者可以一窥前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姓名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命名及其更易常有着政治、文化因素的考虑。

在中国历史上,有“荣宠赐姓”“嫌恶改名”“胡名汉化”“应谶改名”“避讳改名”等易名现象,也有使用乳名、表字、谱名、学名、官名、别号、室号、笔名、化名、代号、花名、地望称等名字的文化传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涌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易名风潮,其中又以中国共产党人易名行为最为瞩目。

如毛泽东,他一生中使用过的名、字、号、笔名、化名、代号等至少有20余个,如有谱名泽东,乳名石三伢子,润芝、咏芝、泳芝、允滋、润之等字,还有石山、子任、二十八画生、毛奇、润、毛万山、杨子任、延安观察家、李得胜(或作李德胜)、国彬、涧西,等等。以《中共党史人物传》为例,据统计,全书收录中共党员954人(含外籍党员),有易名经历者达774人,占比超过81%。

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易名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特殊的,而是较为普遍的历史现象。易名与当时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多出于求学参军、斗争需要、追求进步、表达立场等原因,蕴含了丰富内涵和崇高价值取向。透过易名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一、“以名载道”: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彰显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之于一个政党,是干事创业的基石,是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正如毛泽东所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人“以名载道”,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和坚守融于易名过程中,凸显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易名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探求真理的艰辛探索。

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救国救民不断探寻真理,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自此有了最科学的理论武器、最崇高的价值追求。这一点鲜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易名之中。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早年留学日本,毕业回国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涨,遂将名字改为“望道”,意在“探索、展望、寻找新的道德、新的法则、新的革命的道路”。在陈望道的影响下,他的弟弟陈贯一和陈精一,分别改名为“伸道”和“致道”。

郭隆真,原名郭淑善。为反对家庭中男女地位和社会中的不公现象,展现女性救国的志气,她取“从封建的旧礼教中隆起,追求真理”之意,改名“隆真”。

赵醒侬,原名赵性和。五四运动爆发后,身处上海的赵性和看到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曙光和人民的希望,便将“性和”改为“醒侬”,“以示自己决心唤醒民众起来斗争的坚强信念”。

蒋光慈,又名光赤,原名蒋如恒。十月革命后,他的思想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他说:“要救中国,必须在中国有一个十月革命。”因此,他改名光赤。后因著作遭到查禁,被迫改名“光慈”。

易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坚定立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此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始终没有动摇过。毛泽东曾说道:“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中共一大代表。王瑞俊在参加中共一大后,革命信念愈发坚定,作诗《肇在造化 ——赠友人》:“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遂改名为“尽美”,表明自己为建设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奋斗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原名张象鼎。1918年,他与弟弟张彝鼎一同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改名为“友彝”,以示作为兄长要照顾好弟弟张彝鼎。1927年,张友彝加入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弟弟张彝鼎加入了国民党,出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张友彝得知后百感交集愤而改名为“友渔”,以示兄弟二人在政治道路上分道扬镳。

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据他的学生回忆,在询问艾思奇为何改名时,艾思奇说:“没有什么奇思妙想,我姓李,因为热爱马克思、伊里奇,所以才改名为艾思奇的。”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凝结于崭新的姓名之中,落实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以名言志”: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展现爱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易名热潮中,中国共产党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相融,展现出鲜明的救国强国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用易名表达了浓厚御侮救国之情。目睹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争相把救国救民的重担扛在肩上。

刘少奇,原字渭璜。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刘少奇参加反袁斗争,为了表示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他改字“渭璜”为“卫黄”,“反映出他已开始把振兴中华民族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中学时期,于兰渚目睹神州破碎、民不聊生,心中无限感慨,取《庄子》中“方舟济河”之义,改字“方舟”,并作《方舟歌》以自励:“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激励自己:“努力壮尔神,努力执尔柁,战胜眼前魔,何愁沧海阔?”从此,于兰渚便以“方舟”为名,做“渡人之舟”。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又作运笙、荫生。中学时期,他目睹政府腐败,中华民族遭受异族侵略,遂以《木兰诗》中“关山度若飞”的意境改名“若飞”,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一生。

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原名许声闻。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白色恐怖笼罩上海,为了避免引起敌人注意、方便发表文章,他便改名许涤新。据他回忆:当时上海北站附近有一家“涤新洗染店”。这家店的店名启发了自己,“涤新”就是洗衣服,也就是“洗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涤新”体现了他对洗涤旧世界、旧中国的决心,以及对创造新世界、新中国的期许。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原名黄绍强。他在中学时,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希望国家能够如旭日东升般崛起,因此就给自己取名“旭华”,“寓意中华民族崛起与振兴”。

一次次易名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之情、救国之心,饱含着为一个光明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强大的中国而不懈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共产党人用易名展现了强烈建国强国之志。为改变近代以来国弱民孱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振兴中华、强盛祖国的鸿鹄之志,投身到国家建设的伟大浪潮之中,表现出牺牲小我、建设国家的强大热情和责任担当。

申健,原名申振民,曾在国民党内部潜伏多年,与熊向晖、陈忠经被周恩来誉为“龙潭后三杰”(以别于“龙潭三杰”钱壮飞、胡底、李克农)。1949年 7月,申振民回国,应组织要求改名,申振民便改名“申建”,意在献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后来刘少奇为其改名“申健”。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56年,彭家睦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请求到祖国边疆去,他在给组织的决心书中正式改名“加木”,“‘加木’,合起来就是一个‘架’字”,以此表明“要为上海和边疆的科学事业之间架设桥梁”,“要献身边疆的科学事业,为边疆建设添一砖一石一木”的态度。

雷锋,原名雷正兴。1958年10月,鞍钢招收工人,雷锋决定报名,表示自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填写报名表时,他写下了“雷锋”。他对同去鞍钢的同事说:“这个‘锋’字,我想了好久,是用山峰的‘峰’,还是用冲锋的‘锋’?现在想好了,干脆到鞍钢去打个冲锋吧。”雷锋把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化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在鞍钢工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获评4次季度先进生产者,7次车间红旗手,3次节约标兵,18次生产标兵,实现了他到鞍钢“打冲锋”“当先锋”的誓言。

中国共产党人“以名言志”,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镌刻在姓名之中,是践行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生动体现。

三、“以名为战”: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体现斗争精神

“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想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必须要坚持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易名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坚强决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敌斗争的重要策略。

易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理论品格。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914年初,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要求各地尊祀孔子,遭到反对。一些思想进步的教职员先后被撤换。在此背景下,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朱剑凡被迫辞职。为表抗议,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向警予与几个同学商议,决定转学到朱剑凡创办的周南女校去读书,并特意将自己的名字由俊贤改为“警予”,以表示对封建复辟势力的警惕与反抗。

新四军领导人彭雪枫,原名彭修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彭修道为表示自己坚持革命、不怕牺牲的决心,改名为彭雪枫,表示“要象白雪一样,用他来洗掉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要报仇雪恨;要象枫叶一样,霜重色更浓,越是在白色恐怖下,越是要坚持革命”。

开国中将张经武,原名张仁山。20世纪20年代,张经武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看到希望,决定投笔从戎,实现自己的抱负。从军前他的老师为他改名为“经武”,指出“光有王道不行,还需辅之以霸道”,蕴含了革命需斗争才能胜利的意涵,后来他便采用“张经武”这个名字了。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易名表现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坚定决心。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易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斗争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练就了高超的斗争本领。在严酷的革命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普遍进行易名,便于在特殊情形下开展工作。

比如,“七一勋章”获得者、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原名王润森,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秋,在北京解放前夕,他受命执行秘密工作,应组织要求改名,他回忆说:“规定马上改,没时间想,我随口说出了‘蓝天野’三个字”。

化名多具有临时性的特征,在完成某一工作或脱离某一情形后,旋即改回原名,或启用新的化名。

比如,方志纯曾化名“王佑”“汪冠英”“王民生”等;罗登贤曾化名“光生”“达平”“何永生”等。活跃在隐蔽战线的中共党员也多易名,或使用化名,或使用代号。比如,有“龙潭三杰”之称的钱壮飞、胡底、李克农都曾改名或使用化名。钱壮飞,原名钱壮秋,又名钱潮;胡底,原名胡百昌,别名有北风、胡马等;李克农曾用过泽田、峡公、种禾、曼梓、稼轩等别名。

同时,使用化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全革命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被俘后对敌斗争的一种重要策略。比如,任弼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后化名“胡少甫”与敌周旋,刘谦初被捕后化名“黄伯襄”,恽代英被捕后化名“王作霖”,何孟雄被捕后改名“陈方”,等等。

此外,还有因斗争需要集体改名的情形。

比如,1937年五六月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工作会议,彭真(原名傅懋恭)担任白区代表团主席。根据会议保密的要求,白区来的同志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彭真”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再如,1939年,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画地为牢”的限共政策,实现顺利东进,新四军第六团组织将领集体改名,团长叶飞(原名叶启亨)改名“叶琛”,副团长吴焜改名“吴克刚”,参谋长乔信明改名“汪明”,政治部主任刘松青改名“刘飞”。通过易名,这支部队得以隐蔽发展,壮大了党在苏南地区的力量。

又如,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大举进犯延安,中央前委在转战陕北前集体改名,在枣林沟会议后,中央机关人员为便于行动,编成四个大队,成立了直属司令部,任弼时为司令,代号史林,陆定一为政治委员,代号郑位,毛泽东代号李得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

在严酷的革命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名为战”,用易名这一“无声”的方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以名立身”: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映现道德情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以名立身”,在易名过程中展现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明大德,践行对党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忠于党的理想和事业,永不叛党。

陈铁军,原名陈燮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示与旧我决裂改名“铁军”;在陈铁军的影响下,她的妹妹陈燮元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陈铁儿,“誓把一切献给党的革命事业”。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许德华与部队走散,便化名“许泛舟”,激励自己哪怕是一叶扁舟,也一定要找到党的组织。1929年,他与党组织建立联系后,被指派到洪湖地区从事武装斗争,临行前,改名“许光达”,意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

刘启耀,原名刘启瑶,曾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长征后,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在战斗中负伤后与组织失联。在失联的两年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化名“刘茂财”保护大量组织经费,一边联络失散的同志,一边秘密寻找党的组织。他宁愿忍饥挨冻、流浪乞讨,坚持不动公款一分一毫,被赞扬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守公德,诠释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做好一切工作、完成一切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又名罗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他改名“亦农”,自称“就是可以为工人服务,也可以为农民服务”。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曾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他用母亲的姓改名“魏拯民”,以示拯救人民于苦难的决心。

开国上将李志民,原名李凤瑞。大革命失败后,李凤瑞应组织要求改名,他说:“既然我立志为人民谋福利,投身革命事业,就改名为‘志民’ ——立志终身为人民吧!”

在中国共产党人中,以“振民”“济民”“致民”等为名者不可胜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易名中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严私德,崇尚立德修身。私德不严,公德难守,大德弗明。只有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才能固守本心,不忘初心。

瞿秋白,原名瞿懋淼,又名双、爽、霜。1913年,瞿秋白作诗《白菊花》:“今岁花开盛,栽宜白玉盆。只缘秋色澹,无处觅霜痕。”霜为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喻有高洁之意,便取“秋霜一片洁白”之意,改字“秋白”,反映出他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参谋长孙德清,原名孙以悰,又名一中。1927年8月1日,孙德清参加南昌起义,在后续战斗负伤后与组织失联。1929年,他辗转来到上海与组织建立联系,后来被分配到洪湖地区开展斗争,临行前他改名“德清”,寓意品德高尚,为人清正。

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35年,他发表第一篇科学文章《细菌的衣食住行》,署名“高士其”,取意“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这成为高士其一生奉行的准则,在因实验感染细菌导致终身残疾后转为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为祖国、为人民兢兢业业地传播、普及了不可计数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人以易名映现道德情操,表达了他们对崇高德行的不懈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以名载道”“以名言志”“以名为战”“以名立身”,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感、对艰难困苦的斗争精神、对崇高德行的不懈追求,寓于姓名之中,回应时代之问,彰显理想信念、展现爱国担当、体现斗争精神、映现道德情操,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跨越时间的接力跑,中国共产党人的易名是这一伟大历程的生动注脚,其中彰显的“名可弃”“血可流”的奉献精神,“忘我”“无我”的精神品质,是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