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陈赓暗杀白鑫后,敌军搜城查人,陈赓儿子一句话险些暴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3:05 1

摘要:1929年9月5日凌晨,江南细雨未停,上海法租界的窄巷里却透着杀机。几小时前,叛徒白鑫倒在自家客厅的藤椅旁,眉心弹孔清晰而狰狞。这一枪,由陈赓亲手扣下。

1929年9月5日凌晨,江南细雨未停,上海法租界的窄巷里却透着杀机。几小时前,叛徒白鑫倒在自家客厅的藤椅旁,眉心弹孔清晰而狰狞。这一枪,由陈赓亲手扣下。

陈赓不是第一次执行这种任务,但这一次格外痛快。白鑫向敌人供出了海丰、海陆丰农运骨干,彭湃等烈士的鲜血尚未风干,同志们的怒火逼着他必须出手。密谋整整半月,从摸清门房值夜时间,到确定屋内路线,一环扣一环。9月4日深夜23点40分,他藏匿在雨披下,推门而入,动作干脆,枪声甚至没惊起附近的梧桐叶。白鑫来不及喊出第二个字。

上海警备司令部震动。白鑫虽成阶下囚,却握着情报,蒋介石不愿就此失去这枚棋子。拂晓前,搜捕令贴满南北大街,巡逻队步距缩短至二十米,一旦发现形迹可疑便地毯式搜屋。城市上的阴霾被步枪刺刀放大,每个人仿佛突然失了睡眠。

陈赓意识到形势更险。行动小组已分散,他带着妻子王根英和两岁半的儿子陈知非,在青浦路一处安全屋隐蔽。屋内除了几支真家伙,还塞满木制玩具枪,平日供孩子玩耍,也用来掩人耳目。敌人若真翻箱倒柜,能多挣几秒就多挣几秒。

有意思的是,与肃杀的街面相比,租界里的咖啡店依旧传出留声机,仿佛两个世界。正是这种错位,让探兵的脚步声听来更加刺耳。第三天上午,王根英的妹妹王根梅来探望外甥,顺带采买些米面。陈知非一听要出门,高兴得直拍手。

两人沿着霞飞路散步,拐进重庆南路时,一队国民党士兵端着枪盘查行人。刺刀上的雨珠折射冷光,小家伙盯着那些枪,不禁攀住小姨的手臂,用稚气十足的声调嚷道:“我们家也有枪,比他们的还厉害!”

短短十三个字,如同一只火柴刮在荒草堆。王根梅脸色瞬间煞白,想捂住外甥的嘴,可已来不及。带队军官闻声扭头,眼神像钩子:“家里有枪?走,带路!”

王根梅被推着走回青浦路,陈知非则被一名士兵抱着。一路上,小孩好奇地摸刺刀鞘,军官却满脑子只剩一件事——抓住剌杀白鑫的凶手便可领赏。安全屋门响时,陈赓正蒙着油纸拆一支伯莱塔。门被踹开,他抬眼就明白发生了什么。

“把枪交出来!”军官话音铿锵。王根英向丈夫投去疑惑的目光,陈赓眼皮微动,示意稳住。片刻,他脸上浮起憨厚笑容:“长官既然找枪,那就让夫人拿来。”简单一句,语气像是合作又像拖延。

王根英悄悄深呼吸,转身进内室,抱出那个旧木箱。军官举枪戒备,其他士兵扳机已压到底。箱盖揭开,一排漆彩木头枪静静躺着,短的像袖珍手枪,长的仿佛马枪,却全是玩具。军官愣住,拿起一支翻看,扳机是木栓,拉栓处还掉了漆。旁边士兵嘟囔:“假的。”

“娃娃家里离不了这些东西,”陈赓笑着摊手,“若真有真枪,也不敢带孩子乱说。”语气镇定,却暗暗计算着窗口与走廊的距离,只要对方露出破绽就可以格斗脱身。幸运的是,军官面子悬不住,沉声呵斥手下:“走!”转身便撤。三分钟后,脚步声渐远,只余院子里雨水滴檐的声音。

危机解除,陈赓额头汗珠才滚下。小知非还不明所以,手里摇着一把木匣枪咯咯笑。王根英把孩子抱进怀里,声音压得极低:“以后在外别提家里有枪。”小孩点头,却又问:“为什么?”陈赓摸了摸儿子的头,没有解释,只在心里暗定:今晚必须转移。

暮色降临,安全屋留下散落木屑,陈家三口登上驶往浦东的摆渡。船身晃动,码头远处还能瞧见巡逻火光。陈赓望向黑暗的江面,心中清楚,白鑫的命换不回牺牲的同志,但能为后续斗争减去一处危险源,就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插曲后来一度在党内流传,被戏称“玩具枪案”。有人笑,陈赓胆大心细;也有人叹,地下斗争险过刀锋。直到多年后,陈知非才听父亲说起当年的真相,他才明白,童言无忌差点改写一家人的命运。

白鑫之死震动上海一个月,搜捕并未停。可敌人始终没能找到那位夜行人。档案里只留一句评语:“行踪诡秘,疑系陈赓。”而陈赓已随红三军团转战赣南,继续操练兵士、布置情报,仿佛从未在法租界留下足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叛徒的下场尘埃落定,暗处的活火却愈烧愈烈。那一箱木质玩具,在后来的转移途中被送给了路边孩子;那把真正扣响命运的手枪,则始终握在陈赓握力极强的右手之中。

来源:大运河时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