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仰观穹苍,北斗垂耀千年而不徙;俯察厚土,江河奔涌万载而不息。古人掷地有声 “天乃道,道乃久”,此 “道” 非玄虚云雾,实是天地运行的纲纪,藏于历史褶皱,显于志士行囊。李白曾以 “黄河落天走东海” 写天地壮阔,郭沫若曾以 “青铜铸史” 探文明根脉,今循二人笔意,
仰观穹苍,北斗垂耀千年而不徙;俯察厚土,江河奔涌万载而不息。古人掷地有声 “天乃道,道乃久”,此 “道” 非玄虚云雾,实是天地运行的纲纪,藏于历史褶皱,显于志士行囊。李白曾以 “黄河落天走东海” 写天地壮阔,郭沫若曾以 “青铜铸史” 探文明根脉,今循二人笔意,觅道于千古烟尘。
一、青牛函谷:道之滥觞
函谷关外,紫气漫过黄河浪尖,青牛驮着老子缓行。先生指尖拂过竹简,五千言《道德经》如昆仑雪水倾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彼时朝阳初升,映得河面金鳞万点,恰如道之灵光,穿透先秦迷雾。李白若见此景,必挥毫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老子之道,正是这大江大河的底色,不疾不徐,却能裹挟天地元气,流淌千年而未竭。
二、驼铃瀚海:道之践行
长安柳色正新时,张骞持汉节西行。瀚海黄沙吞没过驼铃,匈奴囚笼困厄过岁月,十三载风霜染白了鬓发,却未折 “通西域、利苍生” 的初心。青铜符节在掌心焐热,他踏过葱岭雪,涉过阿姆河,终让汉家丝绸与西域葡萄在道上相逢。郭沫若曾赞 “历史是雕刻在时间上的史诗”,张骞所行之道,正是顺天应人的史诗:天地本有融通之愿,故践行者能破壁而前,让文明的驼铃响彻千古。
三、梵呗流沙:道之恒常
玄奘披着长安月光出关,流沙滚烫灼裂僧衣,却灼不透 “求法救众生” 的信念。他独对戈壁星斗,默念 “道无难易,惟在践行”,渡弱水、攀雪山,万里孤征只为将佛法播撒东土。待大雁塔下梵音响起,世人方知:此道合于天地慈悲,故能历经劫难而终成。正如李白所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玄奘的征途,是道与心的同频 —— 心守道,则道恒常,纵经千年,大雁塔的影子仍在守护这份坚守。
老子言道,是窥破天地的通透;张骞行道,是开拓山河的勇毅;玄奘守道,是传递慈悲的虔诚。“天乃道,道乃久”,非道自久,乃顺天之道、行人之事者,能与日月同辉。今时之人,若能承李白之豪情、郭沫若之赤诚,循道而行,亦能在历史长河中,为 “久” 字添一笔鲜活的注脚。
来源:萌鹰杂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