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播说‘假一赔十’就稳了?”“平台说‘已处罚商家’就没法追责了?” 作为执业 15 年的商事诉讼律师,我每年处理近百起网购维权案件,发现消费者在直播间打假时最易踩坑:要么轻信口头承诺不存证据,要么只找商家忽略平台责任,要么因怕麻烦放弃惩罚性赔偿。实则根据《消
“主播说‘假一赔十’就稳了?”“平台说‘已处罚商家’就没法追责了?” 作为执业 15 年的商事诉讼律师,我每年处理近百起网购维权案件,发现消费者在直播间打假时最易踩坑:要么轻信口头承诺不存证据,要么只找商家忽略平台责任,要么因怕麻烦放弃惩罚性赔偿。实则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只要证据扎实,“退一赔三” 甚至 “退一赔十” 并非难事。
直播间维权的核心是 “用证据说话”,尤其电子证据易灭失,必须在收货后 48 小时内完成固定:
交易与宣传证据:订单截图(含订单号、卖家信息)、支付凭证、直播回放(重点截取主播 “正品保障”“专柜同款” 等承诺)、商品详情页截图,建议用 “权利卫士” 等 APP 做区块链存证,法院认可度更高。商品实物证据:未拆封状态下录制开箱视频(全程镜头不离开商品),多角度拍摄实物照片(突出品牌标识、防伪码等细节),与官网正品图制作对比表(标注图案模糊、材质差异等问题)。鉴定依据:优先联系品牌官方客服获取书面鉴定报告(如雅诗兰黛、LV 等品牌支持线上鉴定);奢侈品、化妆品可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如中检集团)出具证书,这是认定假货的关键。沟通记录:截图保存与商家的聊天记录(尤其是商家承认售假、拒绝赔偿的内容),以及与平台客服的对话(记录工号、处理承诺等)。主体信息: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下载商家与平台的工商信息,明确被告身份(避免起诉时找不到主体)。多数纠纷可通过平台投诉解决,关键是善用《电子商务法》第 38 条,要求平台承担监管责任:
进入 APP “我的 - 订单 - 对应订单 - 申请售后”,选择 “假冒品牌” 类目,上传鉴定报告、对比图等全套证据,诉求明确写 “依据《消法》55 条,要求退货款 XXX 元 + 三倍赔偿 XXX 元(不足 500 元按 500 元计)”。
若平台自动回复 “7 个工作日内处理”,24 小时后拨打平台热线,转接人工时用关键话术:“根据《电商法》38 条,平台若未尽审核义务需担连带责任,现要求高级专员处理,12 小时内反馈进展”,并记录每次沟通的时间、工号。
若平台推诿,明确要求 “依法披露商家真实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依据《电子商务法》第 13 条,平台拒不提供的可直接主张其先行赔付。
对平台处理结果不满,立即通过 “12315 小程序” 向商家或平台所在地市监局投诉,提交材料时注明 “平台明知售假未采取措施”,并抄送当地市监局局长信箱加速处理。食品类假货还可拨打 12331 向食药监局举报,主张十倍赔偿。
若平台与商家拒绝赔偿,或索赔金额较大(如奢侈品假货),可通过诉讼维权,争议金额 1 万元以下建议走小额诉讼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24 条,可在收货地法院起诉(不用跑到商家所在地),通过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 小程序提交网上立案,全程无需跑腿。
列共同被告:若平台未审核商家资质(如无食品经营许可证售假食品),将平台与商家列为共同被告,依据《网络消费纠纷司法解释》第 16 条主张连带责任;破解商家抗辩:若商家以 “海淘商品不适用国标” 为由拒赔,可援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反驳,明确境外商品需符合我国质量标准;执行保障:胜诉后若商家不履行,可申请冻结其支付宝、微信账户,并将判决书提交平台要求清退店铺。食品 / 药品假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 148 条,主张 “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赔偿”(不足 1000 元按 1000 元计);群体性受害:同一商家售假致 20 人以上受损,可发起代表人诉讼,降低单个维权成本。直播间售假不是 “小事”,每一次依法维权都是在净化消费环境。记住:保留证据是基础,平台追责是关键,诉讼是最后保障。若你手握证据却不知如何操作,可留言 “维权 + 商品类型”,我会免费提供针对性建议。
来源:律眼观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