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重庆市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新闻发布会。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和市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5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重庆市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新闻发布会。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和市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邹 瑜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鞠 广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
席 红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曹 阳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任洪涛 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刘梅梅 市消防救援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
实现全市安全“可感、可防、可救”
会上,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邹瑜结合数字重庆建设,介绍了重庆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重庆打造了“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平台,该平台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多部门协同为基础、智能应用为抓手的城市安全治理中枢,运行以来应急响应速度实现300%的跨越式提升,资源调度效率跃升150%,用科技力量重塑了城市安全防线,实现全市安全“可感、可防、可救”。
在“可感”方面,强化智能预警,实现风险感知“一张网”。
以气象预警为“发令枪”,全市102万关键责任人实现“一键触发、精准响应”。可监测包括电梯困人报警、燃气管道压力值、水库水位等89类实时数据、1.1万余个感知设备、120万路监控及1800余台套专业监测设备,构建起危险化学品、矿山安全等领域“三个100%”监测预警体系。
创新“五色图”风险体征管理(红橙黄蓝绿分别对应特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等级),动态更新41类3.8万个灾害隐患点,120万条风险普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一图统览”,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25类风险提示信息实现“秒级推送”。实现风险感知“一张网”,智能预警全域覆盖,防灾减灾全市联动,从人海战术到算法调度,让安全治理长出智慧翅膀。
在“可防”方面,强化模型分析,实现从风险研判到处置方案“一键智达”。
运用AI推演,创新前瞻型事故灾害AI分析智能体。首创“致灾因子+承灾体”智能分析模型,洪涝、地灾等风险趋势图自动生成,“风险在哪、威胁谁”一目了然。在今年5月武隆山体滑坡预警中,通过融合地质构造、降雨量、居民分布等数据,提前12小时划定了转移范围。集成“久安大模型+DeepSeek”双智能引擎,融合历史灾害灾情库与应急预案库,实现从风险研判到处置方案的“一键智达”。
在4月江北危化品仓库火灾处置时,系统3分钟内生成包含交通管制、人员疏散、消防布防的处置方案。江河洪水、危化泄漏等5类灾害数字推演模型,让灾害应对从“经验判断”逐步迈向“仿真预判”。
在“可救”方面,强化立体指挥,打造高效型应急救援指挥中枢。
整合各类项目,打造“天眼+地网+人防”的立体指挥体系,现有100余架无人机织就了“天空之眼”,300台布控球与百万级监控构建了“地面矩阵”,7000套单兵装备配备北斗定位系统,空天地一体作战。开发符合实战的“应急指挥智救”应用,实现应急信息秒级流转、灾害态势三维呈现、资源调度精准匹配,确保听得见、看得到、进得去、救得了。
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防范
让城市更安全,让群众更放心
会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鞠广介绍了重庆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的具体措施。
在严守底线方面,夯实国土空间安全底座,撑起城市发展“保护网”。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2664万亩耕地和20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统筹划定1.92万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底线;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避免灾害风险源与建设空间重叠,全面锚固城镇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础。
在规划统筹方面,加强多跨协同和数字赋能,构筑综合防灾减灾“护城河”。
制定《重庆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管理办法(试行)》,将防灾减灾、生命线工程等相关专项规划纳入目录清单,协调行业部门在编制完善专项规划中落实安全韧性要求。
构建危岩地灾、高楼消防、应急避难等12个数字化场景和小流域地灾、渝耕保、城市规划统筹等数字化应用,实现跨部门方案协同和信息共享,避免新建项目空间打架。
将防灾减灾类、生命线工程类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筹实施,明确用地范围和管控要求,对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等建设项目给予充分用地保障。
在灾害防控方面,构建地害风险预警体系,打造韧性城市“防护盾”。
构建“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行业部门分兵把守、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危岩地灾联防联控新格局。形成了市级以小流域、区县级以微流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可根据气象、降雨、地质等多因素判定风险区和风险等级,切实织密地灾风险预警“一张网”。
对11994处风险隐患布设智能化监测设备5万余台,实现应监测、尽监测,全天候监控变形情况,实时传输变化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发出告警信息。联通应急广播6.2万余组,建成无人机机场10座,安装视频监控设备4298个,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2024年成功预警和处置地灾灾险情37起,869人在灾害发生前成功避险撤离。
接下来,将强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入开展风险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和1:10000精细化调查,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防范,让城市更安全,让群众更放心。
重庆建成管线数字孪生系统
管线挖损事故率下降约70个百分点
会上,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席红介绍了重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智慧管理的相关工作。主要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地下管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开展工作。
什么是数字孪生?简单打个比方:假如你有一辆自行车,在你手机里有一个完全相同的3D模型,这个模型能实时显现你这辆自行车的车胎气压情况、链条磨损情况,甚至能预测出这辆自行车有可能在哪里出现故障。
推进数字孪生,实现管线“能看见”。
全市7家市级部门一起,建立管线数据汇集机制,出台《管线数字孪生数据规范》,统一了数据标准,规范了管线材质、管径、压力等38类重要属性。目前,全市已规集11.2万公里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四类管线数据,其中,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实现数字孪生,并叠加地表建筑、城市道路等信息,建成了管线数字孪生地图,有力支撑了“数字管线”系统平台的挂图作战。
健全感知体系,实现风险“能触发”。
根据管线的风险特征,排查出中心城区学校、医院、商场、车站等人口密集区域的中高风险点位有5000多个,已经安装了燃气泄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感知设备近7000套,覆盖率达到96%,也基本形成风险感知预警能力。在管线孪生地图上,全量接入风险点位和感知设备信息,实现了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推动AI赋能,实现处置“能见底”。
积极探索AI赋能管线安全运行及事故处置,研发了管线超期服役、燃气泄漏等AI算法,智能分析、识别、处置管线风险事故,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比如,“超期服役”AI算法可以精准定位已超使用寿命的管线,为管线动态体检、更新改造提供准确依据。
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重庆有效缓解了管线第三方破坏频发、带病运行、事故处置效率低等“城市病”,全市管线挖损事故率下降约70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让风险“看得见、管得住”
重庆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阳介绍了重庆在城市运行风险管控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清单化管理让风险“看得见、管得住”。
重庆用“一张图表”摸清风险底数,让隐患无所遁形。通过建立风险基础数据库,将风险点位划分为“红橙黄蓝绿”五级,精准标注位置、等级、责任单位等信息。目前,试点区县已归集地下管网1700余公里、桥隧设施384座,识别重大风险点1408个,形成“风险一张图”,实现“一点一档案、一险一管控”。
“一个平台”赋能智慧监管,让治理耳聪目明。接入了2000余个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桥隧、窨井盖等设施的运行状态。通过AI算法动态分析温度、人流、气象等69类风险因子,实现风险等级自动调整,预警信息实时派发。
“一套机制”推动协同共治,让责任落地有声。创新建立了由市、区两级城市运行安全办公室统筹,22个部门协同,属地街道、社区网格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制定“一类一案”应急预案和“一点一策”处置标准,明确风险巡查频次、应急物资储备等要求。
针对老旧小区化粪池安全隐患,创新建立了区县“1+3+1”评估机制,即“1专家+3科室+1社区”,结合“临期黄灯、超期红灯”智能预警,2024年共完成了1.2万个高风险点位整改,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
努力提升城市运行风险防控“治理体系”能力。
风险隐患平均响应时间从以前的2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一般问题当天即可闭环解决。实现了数据治理能力跨越提升。累计分析风险数据达110万条,推动了风险评估从“凭经验”向“靠数据”的转变。形成了社会共治格局全面体系。2024年,市民通过“渝快办”上报隐患线索共5.8万条,占全年问题总量的43%,真正实现了“人民城市人民管”。
让风险“看得见、防得住”
重庆全力构建运输全要素、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
会上,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任洪涛介绍了重庆在推动道路运输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消除事故重在预防,因此重庆全力构建运输全要素、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
数字赋能全要素管理,让风险“看得见、防得住”。
重庆聚焦“人、车、路、管理、环境”全要素,以近10年高概率事故成因为基础,结合交通运输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形成“渝运安”应用风险评价全量库,帮助政府、企业自动感知风险、主动消除隐患。
目前,全市“两客一危”2.5万辆车、3.8万从业人员、500余家企业已全覆盖,每月企业主动消除隐患达到2万个,整改时间从7天缩短至1天,隐患从线下人工抽查变为线上自动巡查,效能大幅上升。
多跨协同全链条监管,让危化品“透明流动”。
针对车辆“进场、装载、运输、救援、卸载、评价”全链条,迭代升级“渝运安”电子运单,将传统运单“只管经营”拓展到“管安全生产”。进场前,企业在“渝快办”提交运输计划,系统自动比对交通、公安涉及人车资质与货物相容性等35项指标,比对不符合、运单自动作废。去年7月,某物流企业申报电子运单时,应用发现其申请的普货车辆不具备危货运输资质,当即驳回申请。目前,已累计拦截不合规运单超过2000次,有效从源头防范危化车混装食用油等问题。
下一步,力争2025年底风险防控覆盖人数从3.8万突破到9万,车辆数从2.5万突破到10万。
24部门联合整治违规动火作业
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
会上,市消防救援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梅梅介绍了今年3月重庆市启动的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的专项整治相关情况。
自2025年3月起至2026年12月,市消防救援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等24个部门,联合开展人员密集场所违规动火作业及建筑保温材料专项整治行动。
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专项整治,范围覆盖医院、学校、养老院、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宾馆、饭店、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民政、消防等24个部门将按照各自职责,分兵把口,协同联动。主要聚焦责任落实、审批管理、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管理、操作人员持证上岗问题、培训考试弄虚作假、施工作业时间和区域管理、监管执法等七个方面开展整治。
积极引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助力整治工作,推动焊机“加芯赋码”,在传统焊机等设备上加装智能芯片和专属二维码,实现“一机一芯一码”,持证操作人员通过“渝快办”或“动火审批”小程序注册认证、报备审批后,即可扫描二维码开机操作,推动电气焊作业由“以人管人”向“数字监管”转变,全面提升动火作业规范化水平。
建筑保温材料专项整治,范围包括高层民用建筑使用的外保温材料以及冷库、冰雪场馆等使用的内保温材料。经济信息、住房城乡建设、口岸物流、消防等20个部门将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并线推进。主要聚焦生产流通产品质量、质量评价失准失真、建设施工违规违章、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安全、冷库和室内冰雪场馆安全监管、溯源追责力度不够等六个方面开展整治。
下一步,将对高层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材料开展排查,依托“高楼消防码”实现“一楼一牌”标识化管理,市民可通过扫码了解建筑保温材料燃烧性能、防火要求等关键信息。鼓励企业运用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技术,完善产品溯源管理,实现生产、销售、使用全流程监管。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