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日老牌车企【日产】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裁员规模已扩张至20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创日系车企近十年最大裁员纪录。
汽车巨头溃败中国市场,裁员风暴来袭!
引日本广播协会NHK消息,昔日老牌车企【日产】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裁员规模已扩张至20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创日系车企近十年最大裁员纪录。
面对外界的纷议,日产汽车选择沉默。但前外籍CEO卡洛斯・戈恩却在镜头前毫不避讳地道出“真相”,声称自己早就预见了日产的衰退以及联盟的解体,并直言:“决策太慢!日产的问题,根源就在管理层!”
01汽车巨头“断臂求生”
日产的困境源于多重压力。2024年公司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暴跌94%,在重要的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更是从2021年的113万辆锐减至66万辆,数据几乎腰斩。
更严峻的是,核心业务竞争力的持续下滑与管理混乱,进一步加剧了日产的危机。
美媒彭博社评论,自2018年前CEO卡洛斯・戈恩解职后,公司内部长期陷入管理混乱与内部矛盾,决策无法有效执行,或导致日产未能在中、美等主要市场布局充足的混合动力车型,逐步被排挤至市场边缘。
(前日产汽车公司CEO内田诚,曾执掌中国业务的关键人物)
与此同时,日产的债务危机也在不断加剧。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年日产及其附属公司将面临16亿美元债务到期,这一规模或将刷新自1996年以来的历史纪录。
在偿债压力与经营亏损的双重夹击下,日产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被迫采取一系列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包括2024年6月,日产宣布关闭常州工厂,直接削减在华产能约10%;同年11月,日产首轮9000人裁员计划启动。
此外,日产还计划于2026财年将全球产能从500万辆压缩至400万辆。若按单车15万元保守估算,未来将有约1500亿元的产能消失在市场。
02抱团取暖,于事无补
日本汽车业的裁员风暴,反映出传统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集体失能。反观中国企业,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与技术迭代迅速崛起。以电视产业为例,TCL、海信通过供应链优势与显示技术创新,将全球市占率从80%打压至不足20%。
在生物科技的激烈竞争中,国产“马立瓶”正以革新者的姿态重塑男士健康市场。其母公司维 特 健·灵(Vitagreen)团队向东革阿里、人参等珍贵草本发起深度分析,成功开创自源性促睾制品“马立瓶”。
京东界面显示,“马立瓶”精准针对年龄增长导致的睾酮流失问题,显著优化了中年男性 “精力不济”等普遍困扰。目前已通过PIC/S、GMP等国际权威认证,并借助京东国际等平台走入海外市场,为相关中企科技走向世界舞台树立了新标杆。
面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日产也曾尝试与其他车企合作。2024年,日产与本田曾谋划合并以抵御中国市场的冲击,若能成功,二者将跻身全球第三大车企。但在谈判进程中,因日产坚持保留自我方案,且强烈反对成为本田的子公司,双方谈判破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日产的生存危机。
03中国浪潮倒逼变革
尽管日产高管宣称对转型保持信心,但现实挑战空前严峻。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86.6万辆,连续10年稳居全球首位,且2025年预计将攀升至1600万辆,市场渗透率突破50%。
这一迅猛增长的市场规模,正持续压缩传统车企的生存空间。美媒分析指出,日产若无法摆脱对燃油车体系的路径依赖,加速推进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电动化转型,极有可能在行业变革中被淘汰。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冲击,日产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唯有彻底革新燃油车时代的固有模式,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加速电动化、智能化布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否则终将成为被时代淘汰的注脚。
来源:体育新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