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物志——民国自行车与摩登社会的诞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04:16 1

摘要:1935年,上海。一位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骑着一辆英国兰苓牌自行车,轻盈地穿过外滩的车流,她的裙裾在风中飘扬,引来路人既惊奇又艳羡的目光。这幅画面被《良友》画报的记者捕捉,成为民国现代生活的经典瞬间。自行车,这个看似简单的两轮机械,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中国的现

1935年,上海。一位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骑着一辆英国兰苓牌自行车,轻盈地穿过外滩的车流,她的裙裾在风中飘扬,引来路人既惊奇又艳羡的目光。这幅画面被《良友》画报的记者捕捉,成为民国现代生活的经典瞬间。自行车,这个看似简单的两轮机械,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新奇洋货到日常代步工具,它滚过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承载了社会变革的千钧之重。

一、西洋奇技:自行车的“进口时代”

自行车最早作为“洋玩意儿”出现在中国街头时,引发的不仅是好奇,更是文化碰撞。

初入中华:1897年,清末外交官张德彝在《航海述奇》中首次详细记载了他在欧洲见到的“自行车”:“两轮前后纵置,人骑其上,蹬踏而行,其速如风”。1900年,上海第一家自行车行“同昌车行”开业,主营英国三枪、德国蓝牌等进口车,价格高达100-150银圆,相当于普通职员一年薪水。

学习曲线:学习骑车成为当时都市青年的新时尚。1918年《申报》开设“脚踏车学习指南”专栏,详解上下车、平衡、转弯技巧。北京胡同里流行“雇车夫扶车”服务,花几个铜板请人跟在车后跑,以防摔倒。鲁迅在日记中曾自嘲学车经历:“午后试骑自行车,摔三次,胫骨微肿,颇觉此物桀骜不驯。”

身份象征:1920年代,自行车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上海滩大亨杜月笙赠送弟子结婚礼物便是一辆英国自行车;北平的大学教授骑车上课成为校园一景;就连末代皇帝溥仪也在紫禁城里学会了骑车,为此不惜命太监锯掉宫门的门槛。

二、国货崛起: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奋斗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民族企业家开始了艰难的国产化之路。

拼装起步:1926年,上海大兴车行开始用进口零件组装“站人”牌自行车;1930年,同昌车行制造出第一批国产车架、车把,但关键部件如链条、轴承仍需进口。老师傅回忆:“当时没有车床,钢管加热后靠人力弯曲成型,一天最多做两个车架。”

品牌诞生:1936年,上海昌和制作所推出“铁锚牌”自行车(永久牌前身),首次实现车圈、辐条国产化。广告语充满民族情怀:“国人骑国车,一分一毫不外流”。虽然质量不及洋货,但价格仅需进口车一半(约50银圆),销量节节攀升。

战时转型:抗战爆发后,上海自行车厂迁往重庆,转而生产军用载重车。天津的“中字牌”自行车加粗车架、增加货架,适合农村驮运物资,被农民称为“铁毛驴”。1940年,陕西出现木制自行车,用硬木制作车轮和车架,虽笨重却解决了战时材料短缺问题。

三、都市新潮:自行车与摩登生活

在1930年代的都市,自行车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

通勤革命:自行车改变了城市通勤半径。据1935年上海市政报告,自行车使市民日常活动范围从3公里扩大到10公里。银行职员、报社记者、邮递员等新兴职业群体成为骑车主力。上海邮电局甚至规定:“投递员须自备自行车,月补车贴2银圆。”

女性解放:女性骑车引发巨大社会争议。1934年,北平女学生王桂荃因骑车上学被校方警告“有伤风化”;而上海女子自行车俱乐部则公开组织骑行活动,宣称“双脚蹬踏之时,便是妇女解放之日”。《良友》画报多次刊登名媛骑车照片,潜移默化改变社会观念。

消费文化:自行车 accessories 成为时尚产业。上海南京路专卖店出售车铃、车灯、皮座套等配件;新新公司推出“骑车专用旗袍”,下摆更窄防卷绞;礼查饭店开设“自行车存车处”,配专人擦车服务。1937年统计,上海已有自行车5万余辆,修车铺超过200家。

四、市井百态:自行车上的中国

自行车渗透进社会各个角落,折射出丰富的社会百态。

胡同生态:北平胡同里产生了“自行车租赁业”,车行将旧车刷漆翻新,租给市民走亲访友,日租金20铜元。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描写车夫们围观自行车:“看那铁驴子,不用喂草料,蹬腿就跑,真是洋玩意儿!”

乡村变革:1930年代,自行车开始进入农村。河北地主买自行车收租,一天能跑十几个村子;山东贩运商人用自行车驮运粮食、布匹,载重达200斤;苏南郎中骑自行车出诊,药箱捆在后架,车把挂“妙手回春”幌子。

婚俗演变:自行车成为新式婚礼的重要元素。1935年,天津《大公报》报道“文明结婚”:新郎骑自行车带队,后面跟着轿子迎亲,中西合璧。山西农村流行“三转一响”彩礼(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位列其首。

五、抗战风云:烽火轮上的中国

抗日战争中,自行车展现出意想不到的军事价值。

后勤利器:中国军队组建自行车运输队,每车可驮运150公斤弹药或粮食。台儿庄战役中,自行车队夜间运输弹药,被李宗仁称赞“铁轮滚滚救兵场”;八路军冀中军区成立“自行车游击队”,机动性远超日军骑兵。

特殊改装:兵工厂试验自行车改装:加装钢板防弹,后架架设轻机枪,车把安装信号旗。1944年,滇西远征军使用改装自行车在山地穿梭通讯,被美军观察组称为“ pedal-powered commando ”(踏板动力突击队)。

悲壮记忆:抗战胜利时,自行车成为欢庆的工具。1945年8月重庆街头,报童骑车载着“号外”穿行叫卖;学生骑车高举“胜利”旗帜游行;摄影师骑车载着设备记录历史瞬间。这些影像成为抗战记忆的经典画面。

结语:滚动的现代性

回顾自行车在民国的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缩影。它从奢侈的进口洋货,变成国产的民生工具;从男性的专属玩具,变成女性的解放象征;从都市的摩登配饰,变成抗战的后勤利器。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自行车推广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引进了某种交通工具,而在于输入了‘机械理性’——人们开始相信,凭借自身力量驱动机械,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这种信念,正是现代性的核心。”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些穿着长衫骑车的身影、那些驮着货物奔波的车轮、那些踩着踏板追求自由的女性,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交通工具的变迁,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艰难骑行。自行车滚过的每一条车辙,都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印记。

来源:文艺小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