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刷屏的动物视频,为何总在治愈你之后「背刺」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1:35 1

摘要:▷迈克·戴西(Mike Daceyis),美国缅因州贝茨学院的哲学副教授,在哲学与认知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工作,是《动物心智科学的七大挑战》(Seven Challenges for the Science of Animal Minds,

解读动物的情感生活,需要我们以更精妙、更细致入微的方式理解拟人化的复杂性。

迈克·戴西(Mike Daceyis),美国缅因州贝茨学院的哲学副教授,在哲学与认知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工作,是《动物心智科学的七大挑战》 (Seven Challenges for the Science of Animal Minds,2025) 的作者。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为猫咪视频而生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上的动物图片和视频已不限于猫咪。如今,各种各样的动物内容在网络上频频走红:一只小海龟在被牙刷挠肚子时扭动身体、咧嘴“大笑”;一只北极熊温柔地爱抚并依偎着一只哈士奇;一只仓鼠在主人做出射击手势时僵住并仰面倒下。

这些动物的走红,部分原因是动物本身很可爱;但也是因为人们能对海龟被挠肚子时“显而易见的快乐”、熊与狗之间“显而易见的友谊”以及仓鼠“显而易见的顽皮”中产生情感共鸣。这些图片和视频中的动物极其容易让人产生共情。由此产生的亲缘感和理解感是一种强烈而美妙的感觉。这些连接同时为观众和动物提供了真实的价值。

不幸的是,这些帖子最初引发的热情往往会被一碰冷水浇灭。总有人适时指出, 动物的反应其实并非喜悦或愉快,而是恐惧、愤怒或痛苦 。那只海龟其实是在试图驱赶牙刷(可能因刷毛过硬引发不适);就在熊与狗互动的同一地点,另一头北极熊吃掉了那只狗的一个同伴;而仓鼠表现出的,其实是一种名为“强直性静止”(tonic immobility)的终极求生反应,这对它而言既可怕又煎熬。

社交媒体上的短暂片段确实难以揭示全貌,上述例子也并非全如其表象所示。尽管并非所有爆红的动物视频都会经历这种反转,但这种情况绝非罕见。 这些案例,纵使真相令人不适,却能让我们深刻认识自身以及我们看待动物的方式。 反思这些误解、探究问题根源、思考改进之道,甚至能让我们成为动物世界更好的伙伴。

我们频频误判此类案例,根源在于人类会无意识地自动解读行为(表情、姿态、动作和发声)的情感内涵 [1,2] 。这套模式用于人类时颇为有效,但套用到动物身上就会失灵。 上述例子中,海龟看起来快乐,是因它张开的嘴角上扬,酷似人类咧嘴笑;北极熊抚摸哈士奇的姿态,与我们爱抚狗狗的方式如出一辙,才显得格外温柔;仓鼠僵直倒地的模样,像极了孩子瘫在沙发上的慵懒姿态,看起来顽皮又放松;而强直性静止并非人类熟悉的应激反应,自然看不出其中的煎熬。这正是 “拟人化” (anthropomorphism)的一种表现,即像解读人类般解读动物 [3] 。

从“拟人化”到“拟人否定”的争论

拟人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当卡通形象米老鼠或布鲁伊被赋予直立行走的姿态、人类手臂和近似人类的五官特征时,它们便完成了人格化塑造。在民间传说中,自然力量被具象化为自然神灵,也属于典型的拟人化投射。当主人与宠物谈论人类生活琐事时,这种跨物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拟人化认知投射。这种投射或戏谑或认真,可能被当真,也可能不被当真。

然而,动物心智研究者始终担忧: 人类天然的拟人化倾向可能干扰科研 。对动物行为的拟人化解释,往往显得比实际更令人信服或合理。这可能导致研究者误判行为背后的动机与目标,并对其思维机制形成错误认知。正因如此,许多研究传统将拟人化视为一种“原罪”。

传统标准观点认为,拟人化的本质是高估动物智力的认知偏差。 这本质是概念边界问题:该理论通过划定“人类专属特征清单”(包括推理、情感、文化实践等)来定义拟人化。一旦有人将这些能力归于动物,便会被斥为拟人化谬误,而被轻易否定。该观点还暗含人类心理学的经验性假设:此类“拟人化”错误主导着人类对动物的认知。若该假设得到跨学科验证,则学术界对拟人化的系统性批判将成为必要学术防御机制。

摩根法则(Morgan's Canon)曾被奉为圭臬,其核心逻辑直接否定了动物情感的存在,甚至成为“动物无情感论”的理论支柱。

这一观点在动物行为学界影响深远,其标志性成果便是1892年由英国心理学家C·劳埃德·摩根(C Lloyd Morgan)提出的 摩根法则 (Morgan's Canon),该原则以“宁简勿繁”为核心理念,在现代标准诠释中,摩根法则要求研究者采用最简心理过程解释动物行为 [4]

此后130年间,该原则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比较心理学家贝内特·加莱夫(Bennett Galef)称摩根对法则的阐述“可能是动物行为研究史上最具分量的一句话”。其核心逻辑在于:研究者通过摩根法则刻意压制对动物智力的评估,而拟人化倾向则通过赋予动物人类特质人为拔高其智力水平,二者形成认知张力。

近几十年来,跨学科研究者群体(以生态学为先锋,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同步跟进)开始系统性质疑这种 “拟人化原罪论” [5] 。这些研究者主张:动物与人类高度相似,许多被贴上“拟人化”标签的动物特质描述实则是正确的 [6] 。且该主张拥有充分证据支撑。因此,传统的学术批判范式“矫枉过正”,不仅导致大量动物认知证据被系统性忽视,更在客观上阻碍了动物福利实践的推进 [7] 该阵营的科学家更将矛头直指摩根法则。例如灵长类学家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与哲学家埃利奥特·索伯(Elliott Sober)就指出:滥用摩根法则会导致与拟人化相反方向的认知偏差 [8] 。德瓦尔为此发明了 “拟人否定症” (anthropodenial)这一学术黑话——专门用来描述那种“明知动物具备类人特质却强行否认”的认知扭曲现象 [9] 。

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右)图源:skaanapod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摩根法则被长期视为“动物无情感论”的权威背书,学界普遍认为动物行为完全由机械反射主导。如今我们已知这是谬误:动物确实拥有情感,像前述案例中它们就很可能正体验着强烈情绪。否定动物情感的行为,本质上正是“拟人否定症”的表现。

我强调拟人化导致的认知偏差,或许令人误解我主张回归旧立场、反对新观点。事实并非如此,我本人正是新思维的拥护者。但与其陷入非此即彼的论战,我更呼唤基于实证的深度思辨: 在复杂认知光谱中厘清争议。

只要我们达成“动物确有情感”的共识,便能认清拟人化的根本谬误:不在于无中生有地虚构情感,而在于指认了错误情感类型。 动物的快乐或痛苦,本质上与它的智力水平无关;而能否准确识别情绪本身,早已超越了“是否存在情感”的初级争议。

“本能误读”的认知根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整合知觉、情感与认知系统,让我们能在社交中彼此理解。试想家庭聚餐时,我与你隔桌而坐,留意到你目光不自觉地飘向盘子里最后一块红烧肉。我察觉出你的纠结。于是,我自然推断:你大概在犹豫要不要把这块肉夹到自己碗里。若我正有分享的兴致,可能会笑着说:“夹吧,这块肉香得很!”若我刚好也想尝尝,说不定会抢先一步夹走,还得意地补一句:“最后一口归我了!”

这套能力体系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日常社交互动,尽管人们往往对其浑然不觉。它们经进化塑造或个人经验打磨,虽专为人类互动校准却非尽善尽美。

然而一旦将此机制套用于动物解读,认知混乱便接踵而至。

在灵长类研究中,最经典的案例当属“露齿表情”,猿猴会后缩嘴唇、龇出牙齿,其面部形态与人类笑容高度相似 [10] 。这种面部呈现的视觉冲击极具迷惑性,观者常笃定动物处于愉悦状态,甚至呈现狂喜之态。

真相却是:这绝非快乐表情。尽管不同物种可能传递的具体信号有所差异,但它通常表达恐惧或焦虑,多见于紧张社交场景中处于弱势的个体。(值得关注的是,在人类近亲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中,该表情似乎能在特定场景下传递愉悦感,这暗示其与人类微笑可能存在进化上的关联。)

我们无意识的自动心智系统(automatic mind)运作机制复杂,其运行逻辑既未被完全揭示,也难以提前预判。

这种误判本质是感知欺骗:正如你能轻易辨认出那是一张脸,你同样自然而然地认定那是快乐的表情。但这实为错觉,不同物种使用相同信号传递迥异信息。这种误判的本质正是拟人化,你正以解读人类行为的方式,去理解动物的行为。然而,此类误读并不等同于武断地认为动物具有某种类人的特质,也不一定会导致对动物智力水平的刻意拔高或贬低。

这类拟人化本质是一种认知偏差 (cognitive bias) ,源于推理过程中无意识且自发的心理捷径(即思维简化策略)。 1970年代,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实验研究为认知偏差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人类决策常系统性偏离理性,转而依赖“启发法”(heuristics)等思维捷径,最终导致可预测的判断错误 [11] 。此后科学家陆续发现诸多内隐社会偏见(如种族、性别、年龄及社会经济地位等维度),它们常在意识之外悄然运作,塑造人类思维与行为模式。这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真相:无意识心智的自发处理机制,其运作逻辑既未被完全破译,亦难预测。唯有深入研究,方能预判与管理其影响。

我们不妨用“偏见”的视角重新看待拟人化这个,尤其是我们对动物心智的认知。传统研究将拟人化的触发条件视为既定事实,导致其心理机制长期被忽视。如今学界渐趋审慎。以动物行为学家赫苏斯·里瓦斯(Jesús Rivas)与戈登·伯格哈特(Gordon Burghardt)为例,尽管他们倡导以拟人化视角理解动物,却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拟人化如同《圣经》中的撒旦,化身万千,总在不经意间让人落入陷阱!”承认拟人化的“千变万化”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也凸显了开展实证研究的紧迫性。 聚焦于隐性拟人化(即无意识投射人类特质)时,争论焦点将从具体“类人特质”,转向驱动拟人化难以捉摸的深层心理机制。

在我看来,这正是该问题最棘手却也最引人入胜的维度。

误判的双向性:高估,还是低估?

基于SDT和BPNT理论的预测,GenAI融入工作场景可能会损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继而引发心理威胁,表现为实际与理想能力、技能、控制感以及社会联接之间的实际或感知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enAI对人类的增强和替代,会影响工作的知识、任务和社会特征,并威胁其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

长期以来,我们对章鱼高度复杂的认知能力缺乏认知,部分原因在于其与人类差异极大的生理结构。

当然狗可能是个特例:万年共生历程铸就的跨物种默契,叠加日常亲密接触,使狗狗的情绪信号在人类眼中异常透明。因此,不应将我们对狗狗理解能力轻易延伸至其他物种。当人类心智框架强加于动物时,误读必然发生——这类直觉性民间心理学失效的案例,一直是我的研究兴趣方向。剖析误读并非否定人类感知力,亦非渲染悲观图景,而是为了定位认知盲区,指引进阶之路。

隐性民间心理学的认知来源,并非实证研究,而是根植于日常经验的积累,其构成要素丰富多样。尽管我主要探讨了情绪识别这类感知能力,但拟人化偏差实为相关认知偏差的集合体,而非单一机制。

人类解读动物行为时的误判,未必总是高估智力,更多时候走向另一极端,忽视那些与人类智能本质迥异的认知模式。以章鱼为例 [12] ,我们长期以来未能识别其高度复杂的认知能力,部分原因在于其生理结构与人类截然不同——神经元并非集中于单一大脑,而是广泛分布于触腕之中。再如,乌鸦凝视穿越庭院的人类时,其目光或似精心算计的敌意,实则是人类基于自身行为模板的误读 [13] 。此类误判难以量化,高估或低估孰多孰少尚无定论。尽管如此,这些证据表明,人类并未如传统观点所言般惯于拔高动物智能。当前抑制拟人化的诸多努力(如摩根法则的应用),或许正在解决一个伪命题。

价值观:科学客观性之争的根源

拟人化之争的终极本质,实为价值观与认知目标之争。对拟人化的强烈抵制,往往源于科学界推崇的某种“客观性理想”,这种理想被定义为冷静、理性、逻辑至上且“价值无涉”。而若因喜爱动物而过度拟人化,实属感情用事。据此推论“拟人化谬误比拟人否定更危险”,因严格标准下的误判尚属方法论正当,而感情用事导致的错误则彻底背离科学精神。

此类科学观仍具强大影响力,要理解为何如此有吸引力并不难:科学家理应摒弃好恶,遵从证据。但科学哲学家早已认识到, 选择此种客观性标准,本就暗含价值抉择。 实际上,价值观本就渗透于科研全过程:从选题立意、问题构建、实验设计,到统计方法中特定错误的风险容错率设定。假装我们能够完全客观、不受价值观影响,实际上并不会让科学研究变得更好。在此议题上,我与众多动物认知研究者主张:这种伪装,正导致学界忽视而非审慎考量动物智能的证据。

我们正在深入探讨人类与动物、乃至整个自然世界的关联本质。

对拟人化持开放态度的人,往往拥有更包容的世界认知框架。这类人既重视哲学的理性思辨,也推崇诗歌的感性洞见(两者间的这种张力自柏拉图时代便已存在),并倡导通过情感共鸣去理解他者 [14-15] 。

不过,在动物心智的讨论中,这种关于科学本质的争论展现得最为纯粹。这并非巧合。在此类讨论中,我们超越了对特定动物情绪状态的实证追问,转而触及更根本的命题:人类与自然的本源纽带是什么?可能存在哪些未知的生命形态?它们的世界又是怎样的? 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在追问:成为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狂欢与扫兴之间:寻求深度理解

“视频中小海龟是否真如看起来的那样愉悦”这一具体问题,看似平凡却直击核心,许多社交媒体案例,实为诸多重大命题的认知微缩景观。

识别他者心智是道德心理学的基石。共情能力的核心,始于对他人情绪的准确识别。可以说,正是我们对他者“拥有类人心智”的感知,决定了其是否值得被纳入道德关怀的范畴。人类对非人存在的拟人化倾向,直接影响其对后者保护或毁灭的态度。因此,动物福利与生态保护宣传中,常需巧妙调用拟人化策略。

与动物的联结感本身即具价值。 社交媒体不仅重构了我们的认知疆界,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认知优势——让我们得以目睹无数从未亲身接触过的物种。

海鞘能做出“惊讶表情”——尽管它们并无情绪感知能力(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面部结构)。

认知到动物同样能体验世界,将重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我们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仅是众生视角之一。这些物种实为演化意义上的近亲,人类与它们在进化长河中各自塑形。当目睹动物呈现你所理解的情绪时,这种血脉相连的具身共鸣尤为强烈。

“震惊”的海鞘,但其实它没有面部结构. 图源:pinterest

人们对社交媒体帖子的反应,恰是学术争论的镜像投射。有人自认客观,会嘲笑那些被原帖中泛滥的感性喜悦冲昏头脑的人;有人则会顺从本能,漠视“扫兴者”的提醒;还有人会将其视为深入了解事件本质的契机。

特定情境下,任何反应都有其合理性。 但需警惕:社交媒体常缺失关键背景信息,所谓“真相卫士”可能因此谬误, 正如海鞘的“惊讶表情”实为生理假象(即便它们本无情绪感知能力)。 唯有对深度理解的追求,可作普适的行为准则。其余反应多存在事实误判,本质是将预设立场投射动物,割裂真实的生命联结。

谦逊而共情的相处哲学

那么,下次再看到动物视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鉴于人性本质,我们无法彻底遏制拟人化倾向。理想情况下,我们需要校准认知感官。调整这类自动化的认知加工过程,通常需要练习与专注,但并非不可能。例如,人类表情研究可区分真性“杜乡微笑”(眼角上翘泛起鱼尾纹)与伪装笑容。这种辨伪能力可通过学习获得。广告牌与宣传页上常见“露齿假笑”,虽然牙齿大张,却眼神空洞,毫无生气。自从我学会识别它们后,这类笑容在我眼中只觉悚然。我的本能反应已被重塑。可以推测,当初将这张照片放在广告牌上的人,肯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潜心研究特定物种的学者,正可通过这种方式重塑直觉判断力。

杜乡微笑(Duchenne smile):也被称为真实微笑或由衷的微笑,是一种被科学证实的、反映真实快乐和积极情绪的面部表情。它与我们平时出于礼貌、社交习惯而做出的“假笑”有本质区别。这个名字源于19世纪的法国神经学家纪尧姆·杜乡。他通过电刺激面部肌肉来研究表情,首次科学地定义了这种微笑所调用的特定肌肉组合,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图源:doi: 10.3389/fpsyg.2017.01374

对我们这些普通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这种专业训练并不可行。我们更需要的是调整认知态度 。我们应对自身理解动物视角的能力保持谦逊,承认自己可能犯错。动物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而这种神秘恰是其魅力所在。认识到这点并不会让我们与它们疏离,而是对其生命独特性的尊重。

同理,面对动物表情包时,我们也应秉持善意:以共情之心欣赏,而非居高临下地嘲笑。只要动物未受实质伤害,便无伤大雅。就像许多幼儿摔倒的视频确实有趣,这种趣味并非源于恶意,而是孩童的天真可爱。但当涉及真实伤害时,我们理应感到震惊,甚至对先前的愉悦产生愧疚,这种愧疚恰可转化为深化认知的契机,强化与相关动物的联结。

拟人化偏差确实可能导致误读,但对实验室中的科学家与手机前的普通用户而言,解决方案绝非放弃解读或否认动物情感。若能秉持谦逊与审慎之心,当我们判断正确时,能收获跨物种理解的益处;即便判断有误,也能推动认知进步。由此,我们方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世界的万千生命。

译者后记

合笔时,我家小狗正倚靠在我的脚边。忆起它每每在我回家时的热情迎接,尾巴甩成小旋风,欢快跳着求抱抱,我蹲下抱起后它总还和我贴贴蹭蹭。这哪是“拟人化偏差”,分明是两个生命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说着同一句“我好想你”。所谓“跨物种理解”,哪有标准答案?不过是我蹲下来,它抬抬头;我笑,它摇尾巴;我难过,它凑过来。一团暖毛,用最朴素的方式,把“我在乎你”写成了最温暖的诗。

来源:博识雅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