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二甲双胍为一线用药,首部《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1:26 1

摘要:糖尿病与抑郁共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关联。这种共病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还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然而,目前临床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医务人员对共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抑郁症状常被忽视或漏诊;另一方面,

糖尿病与抑郁共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关联。这种共病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还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然而,目前临床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医务人员对共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抑郁症状常被忽视或漏诊;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限制了综合管理的实施。此外,国内外均缺乏专门针对该共病的诊疗指南,致使临床实践缺乏统一标准。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内分泌协作学组牵头,联合内分泌代谢、精神医学、神经科、心理学、心身医学及中医学等多领域的专家,首次制定了《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共患抑郁的临床特点、病理机制、评估工具及干预策略,明确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标准化的筛查与诊断路径,并给出了协作治疗的具体建议。

一、共病现状与危害

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国外研究显示,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1型糖尿病(T1DM)患者抑郁患病率增加 3 倍,2 型糖尿病(T2DM)患者增加 2 倍。糖尿病患者中14%患有抑郁症,而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患病率更高达32.4%。

我国研究也发现 T2DM 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风险升高了15%,存在抑郁症状患者T2DM风险升高了33%。这种共病状态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加剧,如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38%,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33%。此外,共患抑郁还使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上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恶化,并增加医疗资源使用和经济负担。

二、共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双向关联,可能有共同生物学机制和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及遗传因素。共病的具体成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涉及多个系统和途径且相互影响,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单胺学说、免疫和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失调、遗传易感性等。此外,两者存在共同的行为学发病机制及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三、识别与筛查

临床医生应警惕糖尿病患者出现的情感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食欲减退)和认知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推荐使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或抑郁的 “90 秒 4 问题询问法” 进行初筛,若初筛阳性,则进一步使用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进行详细评估。同时,需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器质性疾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 PHQ-9 总得分≥10分的糖尿病患者,应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版(ICD-11)的诊断标准,在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抑郁症的诊断。诊断时需注意与糖尿病心理痛苦、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以及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继发性抑郁障碍)相鉴别。例如,糖尿病心理痛苦是因疾病管理复杂性引发的情绪反应,与抑郁症在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上有所不同。

五、治疗策略

糖尿病共患抑郁的治疗应综合考虑心理和躯体健康,目标是避免自杀、缓解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等。治疗主要方法包括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

01生活方式干预

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加光照、改善睡眠、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但生活方式干预通常较少单独用于治疗糖尿病共患抑郁症,多与心理治疗联合应用。

推荐地中海饮食作为核心干预模式,其富含植物性食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 Omega-3 脂肪酸,可通过抗炎、抗氧化等机制改善糖代谢与心理健康。同时,建议患者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2-3次、每次45-60分钟的有氧运动或抗阻训练,以同步提升心肺功能与神经可塑性。

02血糖管理

在血糖控制目标上,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1c

在降糖药物选择方面,二甲双胍被推荐为一线选择,因其在改善T2DM患者抑郁症状方面有积极作用。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和 SGLT2 抑制剂也显示出潜在的抗抑郁效应。慎用显著增加体重或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03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证据最充分的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纠正认知、改变行为,减轻抑郁焦虑情绪,降低空腹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正念疗法、人际疗法、心理教育等也具有一定效果。

04抗抑郁药物治疗

糖尿病共患抑郁症推荐选用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 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类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兼具抗抑郁与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之效。联用降糖药时需警惕 CYP450 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若需联用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为首选,以降低对糖代谢和体重的不良影响。避免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05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糖尿病共患抑郁症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可选择相应的中药、中成药、针灸等治疗方法。例如,肝郁脾虚证可选用逍遥散加减,针灸疗法也被证明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抑郁症状。

06协作管理与随访

糖尿病共患抑郁症的管理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发挥多学科优势,实施基于风险评估和症状分级的阶梯式诊疗模式。内分泌代谢专业医生负责首诊识别和初步管理,精神心理科医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指导。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可在内分泌专科医生随访管理下进行心理治疗;中度抑郁症患者需内分泌专科医生与精神心理科医生共同管理;重度抑郁症患者则需转至精神心理科进一步治疗,同时在内分泌科定期随访糖尿病管理情况。此外,还需长期综合随访,规范患者的生活方式与用药,强化风险监测,联动照护者,并优化就医服务,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小结

《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一复杂共病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有助于提高共病的识别率与干预效率,促进糖尿病患者整体健康管理和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内分泌协作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2025.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16.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