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卖货愁断肠?这套“线上 + 线下”全渠道打法,让农产品不愁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0:50 1

摘要:这些年我跑遍全国20多个省份的乡村,见过太多让人心疼的场景:山东的苹果堆在院里烂成泥,云南的沃柑挂在树上没人摘,陕西的猕猴桃因为运不出去,只能低价卖给贩子 —— 明明是品质顶尖的好东西,却因为“卖不出去、卖不上价”,让咱们农民的汗水白流。

这些年我跑遍全国20多个省份的乡村,见过太多让人心疼的场景:山东的苹果堆在院里烂成泥,云南的沃柑挂在树上没人摘,陕西的猕猴桃因为运不出去,只能低价卖给贩子 —— 明明是品质顶尖的好东西,却因为“卖不出去、卖不上价”,让咱们农民的汗水白流。

其实不是农产品不好,而是咱们的销售思路没跟上。现在早不是“守着摊位等客来”的年代了,要想让好农货走出大山、走进城市餐桌,“线上 + 线下”结合的全渠道销售模式,才是破局的关键

一、为啥单靠一条渠道,农货注定走不远?

先给大家看组实打实的数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里提到,仅靠线下批发市场、集市销售的农产品,平均流通成本占售价的35%以上,而且因为中间环节多,农民实际到手的利润还不到15%。

去年我在河南驻马店调研时,遇到种葡萄的张大哥。他种的夏黑葡萄甜度能到18度,比市场上普通葡萄高3个点,可他年年就靠村口的小集市卖,一天最多卖200斤,遇到下雨天直接“颗粒无收”。后来邻村的李姐学着在拼多多开店,再加上在抖音拍葡萄园日常,同样的葡萄,不仅能卖到全国,价格还比集市高2块钱,去年光线上就卖了5万斤 —— 这就是单渠道和多渠道的差距。

咱们农民常说“靠天吃饭”,其实销售渠道也一样,只守着线下这一条路,就像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疫情、天气、市场波动,很容易血本无归。而线上渠道能打破地域限制,线下渠道能稳住本地客源,两者结合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二、线上怎么玩?不是开个店就完事儿,关键在“接地气”

说到线上,很多农民朋友会犯怵:“我不会拍视频,也不懂直播,咋搞啊?”其实线上没那么复杂,核心就是“让城里人看到真实的农货、相信咱们的品质”。

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之前也是农产品滞销的典型。后来村里年轻人教老人用手机拍“挖笋日常”:凌晨5点上山,带着竹篓找春笋,回家后剥壳、焯水,再打包发快递。就这么简单的日常,在抖音上吸了 20多万粉丝,去年春笋线上销量突破80万斤,还带动了腊肉、酸豆角等副产品销售 —— 这就是“真实感”的力量,比花大价钱做广告管用多了。

除了短视频,电商平台的“助农专区”也是好路子。去年阿里巴巴发布的《助农报告》显示,通过平台“产地直供”模式,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手里的时间平均缩短3天,损耗率从25%降到8%。比如四川蒲江的丑橘,通过淘宝“村播计划”,不仅卖到了北上广深,还出口到东南亚,果农亩均增收4000多块。

这里要提醒大家:线上不是“一锤子买卖”,售后很重要。去年江西赣州的脐橙卖家,因为没做好保鲜,快递到客户手里坏了三分之一,差评一大堆,后来他们改成“泡沫箱 + 冰袋”包装,还附上手写的售后卡,差评率直接降到1%以下,复购率反而涨了30%。

三、线下怎么补?守住“家门口的生意”,更能攒下好口碑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线上购物了,线下还有用吗?”当然有用!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体验,是线上比不了的。

去年我在浙江杭州调研时,发现当地的“社区农超对接”模式特别好。比如余杭区的蔬菜基地,和周边10多个社区的超市合作,每天凌晨采摘新鲜蔬菜,早上8点前送到超市,超市专门设“产地直供区”,还提供试吃。居民早上买菜时,能尝到刚摘的小番茄、黄瓜,觉得好吃就会常买,基地每天能稳定卖出2000多斤蔬菜,比自己跑批发市场省心多了。

除了农超对接,产地批发市场也不能丢。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80%的农产品还是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不仅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还开通了“冷链专线”,早上从寿光发的蔬菜,下午就能到北京、天津的菜市场,这样既保证了新鲜,又能稳住本地及周边的客源。

还有“社区团购自提点”,也是线下的好补充。比如湖南长沙的“兴盛优选”,在每个小区设自提点,居民前一天线上下单,第二天就能到自提点取货。去年长沙县的草莓种植户,通过这种模式,把草莓卖到了长沙的各个小区,周末高峰期一天能卖500多盒,比在产地摆摊多卖3倍。

其实线上和线下不是“二选一”,而是“1+1>2”。比如陕西洛川的苹果,线上通过直播吸引客户下单线下在西安、咸阳等城市设“体验店”,客户可以先尝后买,还能现场定制礼盒,去年全渠道销售额突破2亿元,比单一渠道时翻了一番。

『亮村点睛』

说到底,农产品全渠道销售,不是“赶时髦”,而是咱们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生存之道”,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它不仅能让好农货卖出去、卖上好价钱,还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走进乡村,甚至带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

就像十八洞村,从“卖春笋”到“卖风景”,从“线上带货”到“线下体验”,全渠道销售不仅让村民富了口袋,还让村子成了网红打卡地,去年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这就是全渠道的力量 —— 它不只是一种销售模式,更是一条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最后想问问大家:

你家乡的农产品,现在主要靠什么渠道销售?有没有遇到过“卖货难”的问题?如果尝试全渠道,你觉得先从线上还是线下入手更合适?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郭亮・『亮村有道』(实战课)

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1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