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中国父母都有一个错觉:孩子只要懂礼貌、不惹事、安分守己,就是好孩子。于是从小开始,孩子最常听到的教诲就是:“要听话”、“别乱跑”、“别出风头”、“别惹麻烦”。
很多中国父母都有一个错觉:孩子只要懂礼貌、不惹事、安分守己,就是好孩子。于是从小开始,孩子最常听到的教诲就是:“要听话”、“别乱跑”、“别出风头”、“别惹麻烦”。
于是,一个个孩子乖巧是乖巧了,却也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不敢出头。明明有才华,机会来了却不敢举手;明明很优秀,舞台就在眼前,却选择退到一边;明明条件不错,遇到心仪的人,却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
这就是典型的——被培养得过于老实,结果失去了最宝贵的胆识。
现实中你会发现,很多混得好的人,并不是最聪明、最努力的那个,而是最敢冲、最敢要、最敢上台的那个。
有的人能力一般,却因为胆子大,敢毛遂自荐,结果拿到别人梦寐以求的岗位。有的人资质普通,却敢第一个上去展示,反而给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步步高升。有的人脑子里想法很多,却永远在犹豫,“要不要”、“能不能”、“万一失败怎么办”,结果好事从来轮不到他。老实,顶多让你不犯错;大胆,才会让你得到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舞台从来不是等你准备好了才邀你上,而是你敢不敢冲上去;财富也不会等你犹豫很久,然后优先分给你,而是你敢不敢先伸手去拿。
父母总觉得,老实是一种美德。没错,在人际关系里,懂规矩确实重要;可一旦老实过头,就成了束缚。
试想:
太老实的孩子,不敢拒绝,就容易被人利用。太老实的孩子,不敢表达,就容易被忽视。太老实的孩子,不敢争取,就容易被淘汰。我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其实道尽了一个现实逻辑: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你不主动去争取,别人就会拿走。
老实,或许能让孩子在人群中显得“乖巧”,但乖巧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自信、胆识和行动力。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学业成绩非常好,专业知识扎实,但在面试的时候,总是因为不敢表达、畏畏缩缩而错失机会。一次次回家叹息:“我明明会,就是没说出来。”
这就是典型的“只会想,不敢做”。
想一想:
再大的舞台,你不上去,永远只是观众。再好的机会,你不伸手,永远落不到你头上。再多的想法,你不行动,永远只是空想。再合适的人,你不敢靠近,终究只能看着别人牵手。人生的公式很简单:
想法 + 行动 = 结果
没有行动,等于零。
既然如此,父母该怎么培养孩子?答案很明确:别总要求孩子“乖乖听话”,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胆识和行动力”。
孩子小时候,不要总说“危险”、“别去”,而是要引导他们“试一试”。爬树、下水、上台演讲……凡是安全可控的场景,就应该让孩子大胆尝试。
尝试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怯场。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动不动就批评:“怎么这么笨!”、“又做错了!” 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
事实上,错误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比逼着他们一次次做到完美更重要。
有的孩子心里有想法,但父母总打断:“小孩懂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说话了。
正确的做法是,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把心里想法说出来,哪怕观点稚嫩,也要给予尊重。
比如,孩子今天说要做一件事,父母要提醒他:“既然说了,就要做到。”哪怕只是完成一幅画、一篇日记,都是在训练执行力。
行动力是靠一件件小事养成的。
很多父母最大的毛病,是事事替孩子安排好,结果孩子从小就没机会锻炼决断力。
放手,并不是不管,而是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零花钱怎么花,让孩子自己和同学解决矛盾,让孩子自己准备一次演讲。
只有放手,孩子才会真正长大。
学历,可以帮孩子走进一扇门;胆识,才能让孩子在门内走得更远。
老实,可以帮孩子少惹麻烦;行动,才能让孩子收获机会。
社会上混得最好的人,有一个共性: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敢干的。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该记住:
不要只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而要培养一个“有胆量”的孩子;不要只强调“听话”,更要教会他们“自己去试”;不要只让孩子学会规矩,更要让他们敢于打破思维边界。孩子若是有自信、有胆识、有行动力,哪怕学历普通,也能闯出自己的天地。
而如果孩子只是老老实实、不敢出头,哪怕学历再高,也可能一辈子埋没在人群中。
培养孩子的目标,从来不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小人物”,而是一个“敢闯敢拼的大人物”。
别忘了:
这个世界从不属于最听话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有勇气、有行动力的人。
所以,别把孩子培养得太老实了。
教他们大胆、自信、敢尝试,这才是未来生存最大的底气。
来源:狼窝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