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在众多病害中,赤霉病、白 粉病、纹枯病等真菌性病害对小麦危害尤为严重,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成为农户关注的焦点。结合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和农业实践,以下从病害特点、药剂特性及使用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一、常见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在众多病害中,赤霉病、白 粉病、纹枯病等真菌性病害对小麦危害尤为严重,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成为农户关注的焦点。结合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和农业实践,以下从病害特点、药剂特性及使用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常见小麦病害与杀菌剂选择依据
1. 赤霉病
主要发生在扬花期,潮湿环境下易爆发,可导致麦穗腐烂并产生毒素。防治关键期为抽穗至扬花期,推荐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或复配药剂如戊唑·咪鲜胺。据江苏省农科院试验数据,氰烯菌酯对赤霉病的防效可达85%以上,且能有效降低毒素含量。
2. 白 粉病
表现为叶片白色粉状病斑,影响光合作用。三唑类杀菌剂如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效果显著。近年推出的嘧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达20天。
3. 纹枯病
茎基部病害,易导致倒伏。播种前可用苯醚甲环唑拌种,发病初期喷施井冈霉素或噻呋酰胺。山东省2024年田间试验显示,噻呋酰胺对纹枯病的防效超过90%。
二、主流杀菌剂性能对比
1. 三唑类(戊唑醇、丙环唑等)
- 优点:内吸性强,对多种真菌有效,价格适中。
- 缺点: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抗药性,需轮换用药。
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吡唑醚菌酯)
- 优点:广谱高效,促进作物生长,提升抗逆性。
- 缺点:成本较高,部分菌株已出现抗性。
3. 生物制剂(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
- 优点:环境友好,适合绿色种植。
- 缺点:见效慢,需提前预防使用。
三、科学用药建议
1. 精准把握施药时机
- 赤霉病:小麦扬花5%-10%时首次施药,遇雨需补喷。
- 白 粉病:发病初期(病叶率5%时)立即防治。
2. 轮换用药方案
推荐组合:
- 抽穗期:嘧菌酯+戊唑醇(兼防赤霉病、白粉病)
- 灌浆期: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巩固防效)
3. 注意事项
- 避免高温时段喷药,防止药害;
- 无人机飞防需添加助剂,提高雾滴附着率;
- 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如戊唑醇需间隔28天以上)。
四、新型药剂与未来趋势
1. 氟唑菌酰羟胺(商品名:麦甜)
2023年国内登记的新成分,对赤霉病特效,兼具增产效果,但亩成本较传统药剂高30%-40%。
2. 纳米制剂技术
如载药纳米颗粒可提高药剂利用率,减少用量,目前处于试验推广阶段。
3. 抗病品种配套
结合抗赤霉病品种(如扬麦33),可减少20%-30%药剂使用量。
五、误区提醒
1. 盲目增加浓度:不仅浪费药剂,还可能引发药害。
2. 忽视综合防治:需结合清沟排渍、平衡施肥等措施。
3. 轻预防重治疗:赤霉病等病害一旦显症,防治效果大幅下降。
结语:选择小麦杀菌剂需根据病害类型、发生程度及气候条件综合判断,建议农户参考当地植保站发布的《小麦病虫防治技术意见》,并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示范药剂。通过科学用药与管理,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与农药减量的双重目标。
来源:健康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