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女生一曲黄梅戏惊艳全网,背后还藏着一段鄂皖“争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0:21 1

摘要:最近有个事儿特别火,上海大学一个叫胡优雅的女生,在校园活动里唱了一段黄梅戏。视频一出来,直接就刷屏了。你说奇怪不,一个00后大学生,穿着戏服,咿咿呀呀唱起传统戏曲,非但没人觉得老土,反而个个都说惊艳!这姑娘唱的是真不错,嗓音清亮,眼神有戏,一抬手一投足,愣是把

最近有个事儿特别火,上海大学一个叫胡优雅的女生,在校园活动里唱了一段黄梅戏。视频一出来,直接就刷屏了。你说奇怪不,一个00后大学生,穿着戏服,咿咿呀呀唱起传统戏曲,非但没人觉得老土,反而个个都说惊艳!这姑娘唱的是真不错,嗓音清亮,眼神有戏,一抬手一投足,愣是把那股子韵味儿给拿捏住了。

可这热闹背后,一个老问题又被翻了出来:这么好听的黄梅戏,它老家到底在哪儿?是湖北还是安徽?这事儿啊,说来话长,简直像一出连续剧。

你要问黄梅戏自己,它可能都迷糊。它的根子,确实扎在湖北黄梅县那片土地上。老早以前,黄梅那边的人喜欢唱一种叫“采茶调”的山歌小曲,干活儿的时候解闷儿。可老天爷不给饭吃,清朝那会儿黄梅县老发大水,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往外逃难。这一逃,就把这好听的调调带到了隔壁的安徽安庆。

安庆那可是个戏窝子,本地就有“怀宁高腔”。没想到,外来的“采茶调”和本地的“高腔”一碰面,不但没打架,反而谈起了恋爱,融合生了个娃,这就是最早的“黄梅调”。所以你看,黄梅戏从娘胎里就带着两省的基因,湖北给了它质朴的魂,安徽赋予了它灵动的形。

这“混血”的优势后来可太明显了。上世纪30年代,安庆的艺人厉害,把黄梅调带到了大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在那儿,它又吸收了京剧、越剧这些大剧种的营养,慢慢长成了一个规矩齐全、唱腔优美的大剧种。等到50年代,严凤英老师那部《天仙配》一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家家户户都能哼两句,黄梅戏算是彻底火遍全国了。但你仔细听那段经典旋律,底子里还藏着湖北黄梅方言的音韵呢。

专家们研究得更细。他们说,黄梅戏的唱腔特别有意思。它的“主腔”用的是湖北话的声调,字正腔圆;可一到活泼的“花腔”小调,又变成了安庆方言那种滑溜溜的味儿。有个非遗传承人说得好:“‘黄梅’是筋骨,‘安庆’是血肉。”这话说得真在点儿上。

发展到今天,湖北和安徽就像黄梅戏的两位大家长,分工还特别明确。湖北这边,讲究个“原汁原味”,在黄梅县搞了“戏窝子”基地,专门保护那些老腔老调,生怕老祖宗的东西丢了。安徽那边呢,脑子活,专注“创新发展”,排演了《徽州女人》等新戏,拿奖拿到手软。就连在抖音上,两省的风格都不一样:湖北账号爱晒老艺术家清唱,味道正;安徽账号喜欢搞跨界混搭,玩得潮。

其实啊,国家早就给过说法了。2006年黄梅戏申遗成功,国家级非遗的名录上写得很清楚,是“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市共同申报”。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它不是谁家的私产,而是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贝。就像一块拼图,少了湖北或安徽任何一块,都不完整。

说回上海大学的胡优雅,我觉着她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在唱完谢幕的时候,特意用湖北和安徽两地的方言说了谢谢。这个小小的举动,比任何争论都有力量。它告诉我们,年轻人喜欢黄梅戏,爱的就是它本身的美,至于它到底属于哪里,真的没那么重要了。这正应了黄梅戏里那句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湖北播下了种子,安徽培育它长大,如今,全国的观众,特别是像胡优雅这样的年轻人,都在为它浇水施肥,让它开出更美的花。这出“双城记”,结局是皆大欢喜!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