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图上搜了一下“燕下都遗址”,出来一大溜结果,也不知道哪个是最值得去的。看对每个遗址的评分,大概有武阳台、老姆台、城墙等几个地方评分较高,武阳台据说是最核心的地方,先去那里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两千多年过去,燕国不在了,燕国都城不在了,荆轲、太子丹、秦始皇都不在了,而易水犹存。
易水河畔,留下了燕下都遗址。
在河北省博物馆,看到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的文物,对燕下都遗址很向往,总想实地去看一看。
这个周末终于等到了机会。
周六的早上,在六里桥乘坐去易县的班车,两个小时就到了。
易县的博物馆中午休息,下午两点才开门,决定利用中午的时间,先去实地探访遗址。
在地图上搜了一下“燕下都遗址”,出来一大溜结果,也不知道哪个是最值得去的。看对每个遗址的评分,大概有武阳台、老姆台、城墙等几个地方评分较高,武阳台据说是最核心的地方,先去那里吧。
网上叫车,在车上和师傅聊,说去看武阳台遗址。师傅带着一种不解又有点瞧不起的口气说,去旅游不去看好景点,去看这大土堆干啥?
看车越走越偏,远离大道,拐到了一个村里,心想咋回来啊,就和师傅商量,如果他带着我把几个景点转一遍多少钱?师傅说他是定兴县人,对这里不太熟悉,但有导航能走得到。至于价钱,他非要我先出价,大概是想看我是不是冤大头吧。我偏不出,让他先出,结果他出个150元,远离我的心理价位,就和他拜拜了。
到了武阳台,确实是长着荒草,空无一人的大土堆。我走上台去,看到有两通石碑。一通是《重修武阳台善兴寺碑记》,是清乾隆年间易县本土进士单钰撰写的碑文。一通是现代写的说明。
武阳台
从碑文了解到,武阳台是燕下都宫殿遗址,唐朝在此地建寺,有佛教、儒教、道教庙宇,玄宗天宝年间香火最盛。金、明、清多次修缮。1945年,寺里还有学堂。1957年有庙宇旧址、柏树、石碑、深井、大铁钟,有玉石佛一尊卧于地上。1958年大跃进期间被毁。
武阳台石碑
再搜“燕下都遗址”,直接对应的搜素结果离此地有几公里。
再次叫车,心想如果没人接单,再想别的办法。
没想到马上有人接了。师傅打来电话,说他到武阳台了,问我在哪?我说在武阳台啊。此地所在的村子叫武阳台村。估计师傅把武阳台和武阳台村混为一谈了。我只好说,在大土堆北面,他就找到了。看来,武阳台村的大土堆谁都知道。
导航去这个直接的燕下都遗址,车从旁边走过了都没有发现,倒回来才找到。
这是两个不大的土堆,好在有一些树,树荫下有一堆旧沙发,估计当地人在这里乘凉玩耍。
绕着土堆转了一圈,没发现石碑或其他文字的东西。到底这两个土堆有何来历,一概不知。看起来像是陵墓区,也不知道百度地图为什么把这里标为遗址。
第三个目标,老姆台。师傅打开了话匣子,说老姆台就在他家旁边,他姓张,是练台村人。一看这是个当地人,又和他沟通带我逛这几个遗址的事。张师傅说了一个价,我一听就是实在人,爽快成交。
张师傅今年六十岁了,对当地历史很了解,说此地出土了燕下都的大门环。我说知道,在河北省博看到过。他说你知道是在哪块地里出土的吗?就在他家地边上,把我拉到地边看了。中间经过他家门口,还邀请我到他家里喝口水。
出土燕下都铜门环的地头
老姆台周边都是两米高的玉米地,台上的荒草有半米深,我想爬上台顶看看,可是很难上去。这个季节来,不太方便。最好是冬天来,周围光秃秃的,上去方便,也能远眺,现在都给挡住了。
老姆台也没有文字说明。查了一下资料,说这是燕王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类似于钓鱼台?
第四个目的地是城墙,在城角村西北。城墙是这几个地方最具有遗址特征的地方了,有一百多米长,南头的二十来米上面架了棚子遮风避雨,这是真正的遗迹,很高大,千疮百孔,能看出一层一层土坯或者是夯筑的痕迹,很有历史感。再往北的几十米显然是修过了,看起来过于整齐。
城墙
燕下都的遗迹还有很多处,地图上的都有至少十几处,分布在周边好多个村子。看了几个地方,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都没有看到。
我最大的疑问是,燕下都遗址为什么这么大,虽然看了介绍说,燕下都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都城,但这面积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些遗址都是在城里吗?还是有些是在城外?
张师傅将我送到易县博物馆。在这里对燕下都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是燕下都的全貌,分东西城,主要建筑在东城。武阳台、老姆台在东城北部,是宫殿区。那两个土堆是辛庄头墓葬区,说不定是哪位燕王的陵墓,城墙则位于西城的西南角。
春秋后期,燕在今易县境内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建陪都武阳城,燕文公定都于此,改称 “燕下都”。战国时,(公元前 311 年) 燕昭王又大举扩建,至秦灭燕,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 300 余年。
易县对这些遗址只做了简单的保护,并没有开发,寻访的体验不佳,也许像张师傅讲的,没有开发价值,但好歹在每个遗址处立个牌子,简单写一下遗址的名字和基本情况啊,这不难做到。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