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下午,一个原本属于学校三班的小程序投票,意外被设成“可公开分享”,链接在群里一传再传,短时间就裂变到全网。
先简单说下事情背景:
9月23日下午,一个原本属于学校三班的小程序投票,意外被设成“可公开分享”,链接在群里一传再传,短时间就裂变到全网。
最后参与人数超过132万,“李浩”以129万票、约97.6%支持率压倒性优势当选。
当年施瓦辛格竞选州长,也不过区区83万票。
投票截图
1、这129万票是怎么来的?是靠李浩同学的人格魅力?还是靠“带领我班勇夺卫生流动红旗”的竞选纲领?
扯淡。
究竟是哪路神仙,一手将李浩同学捧上了“权力”的巅峰?
答案只有一个:互联网乐子人。
这帮人,是当代赛博空间的游牧民族,是纯粹为“找乐子”而生的神秘力量。
他们的信条是:“万物皆可解构,万事皆为素材。”
他们的行动纲领是:“哪里有事,哪里就有我;哪里有我,哪里就得更好玩。”
流量的第一推动力,永远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起哄心理。
动机在传播中不断异化。
从一开始的“好奇”,到“玩梗”,再到“创造奇迹”的参与感。
没人关心李浩是谁,大家关心的是“我参与了一个能把小事搞成大事的过程”。
这就像一群人莫名其妙开始推一块石头,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人手欠,后来的人根本不管石头为啥要推、推去哪,他们只享受“你看我也推了,石头动得更快了”的廉价成就感。
这种无意识的集体行为,一旦形成势头,带来的后果我都不敢想象。
过去要在班里投个票,好歹得亲自到场,听听候选人怎么吹牛,再跟左右同学唠两句,这套流程下来,你投票多少会过过脑子。
现在?全过程只需要你动一根手指头,点一下。比点赞一条短视频还省劲。
门槛这么低,好处是热闹,一哄而上;坏处就是,脑子这玩意儿基本就下岗了。
那个投票小程序里,“允许公开分享”这个选项,看似是个小功能,实则是个“潘多拉魔盒”。
程序员随手一个默认设置,就把一个班级的私密仪式,变成了全网围观的广场舞。
技术哪有中立这一说?这些默认选项,天天都在替我们写剧本。
把决策成本降到几乎为零,就是在暗示:任何鸡毛蒜皮的事,都值得被全民审判一下试试。
结果就是,原本在小圈子里才能培养的那点责任感和仪式感,全被流量和玩梗冲没了。
你以为程序是工具?它其实是面哈哈镜,把家里那点事放大了千万倍给外人看。
互联网的流量逻辑就是个自嗨怪:越热闹就越引人围观,越围观就显得越热闹——但这从头到尾就是一场起哄,跟真正的托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数字能告诉你这场狂欢有多大阵仗,但它算不出,那个被推上浪尖的少年,心里到底压了多少斤两。
对当事人来说,这哪是上热搜,这是上刑场。
瞬间被扒个底朝天,媒体长枪短炮堵门口,网友的私信能把你手机撑到爆炸。这可不是玩梗,这是真实世界的物理伤害和网络暴力大礼包。
名声就是税,而这笔税,收的不是钱,是你的正常生活。
在网上,尤其是在这种零成本、近乎匿名的投票里,负责?不存在的。
责任早被狗吃了。
但在这里,是129万分之一的关键力量。这种“老子很重要”的错觉,是会上瘾的。
表面看是积极参与,骨子里是彻底拆台;表面上是热烈拥护,实际上是高级黑。
这就是互联网的终极玩法——解构一切,把任何严肃事儿都扔进娱乐的绞肉机,最后吐出来的,只能是个段子。
这是互联网解构精神的极致体现,把一切严肃的事物都拉入娱乐的万花筒里,转成一场笑话。
那百来万给李浩投票的人,99.999%压根不认识他。
大家投的不是信任,投的是“哈哈哈哈我们也太会玩了吧”这种共同制造笑点的参与感。
有人因为“李浩”这名字听起来像个老实人就投了,有人纯粹是群里都在投就跟风点一下。
所以,129万票选班长,是什么?
我愿称之为一场实验,实验名称叫《论无聊网友+零门槛技术能制造多大混乱》。
3、这出闹剧,倒也透露出一些问题。
这129万票投的不是李浩,是"无聊",是对一切形式主义的戏谑反抗。
它测出了当下社会的情绪指数:大家早就受够了假大空,就爱这种不装了的解构玩法。
这种无害的玩梗狂欢,就像给高压锅放气——总比憋着哪天炸了强。
这次事件就是场全民蹦迪,虽然吵得慌,但恰恰证明了这片土壤还活着,还能长出意想不到的玩意儿。
这种野性固然会带来混乱,但也是创意的来源。
这件事的价值不在于它多"正确",而在于它发生了。
这是次零成本的大型社会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流量如何像疯狗一样狂奔——这研究价值,比事件本身值钱多了。
所以,真相和理性还重要吗?
线上投票和线下投票的逻辑,底层是相通的:你珍视的逻辑,人家当个屁;你释放的情绪,人家能给你酿成核弹。
到了这一步,你还想拎个放大镜去分析哪个梗有营养、哪个梗太恶俗?省省吧,早没意义了。
最终,高尚和卑劣都模糊了,只剩下三个字——“找乐子”。
因为互联网这摊水,它压根不在乎。
那129万投票的手指头,动的时候很爽,投完就溜了。
没人会去想,这一票对那个真实的高中生意味着什么。
这种“管杀不管埋”的心态,是网络时代最冰凉刺骨的地方。
当万事万物都能被简化为一场“赛博乐子”,我们可能会像尼尔·波兹曼警告的那样,在笑声中失去思考的意愿,最终“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来源:滑稽小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