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军首批10大战备值班师1960年11月确定,1961年1月公布。他们是:第1师、第76师、第79师、第82师、第116师、第124师、第127师、第179师、第189师、第196师。
纵观上个世纪五十年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国防安全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北方苏联大军布阵边境,南方印度频繁挑衅滋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军委于1960年1月着手开展战备工作。
全军首批10大战备值班师1960年11月确定,1961年1月公布。他们是:第1师、第76师、第79师、第82师、第116师、第124师、第127师、第179师、第189师、第196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24师】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42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124师前身部队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3师。
在东北12个野战纵队中,第5纵队是成立最晚的之一。
1946年5月至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为适应野战需要,首先组建了第1、第2、第3、第4、和第6纵队,唯独立空缺着第5纵队。
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为适应大兵团作战之需,又组建了第7、第8、第9纵队,仍未使用第5纵队的番号。个中原因,就在于当时“第5纵队”已成为了一个专有所指的名称,且臭名昭著。
“第5纵队”作为特有名词,起源于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年10月,当西班牙叛军和德、意法西斯军队向西班牙共和国首都马德里,准备发起联合进攻时,叛军将领摩拉在广播讲话中扬言,他的四个纵队正在进攻马德里,而第5纵队(指正在共和国后方活动着的地下军)已在首都等待着进行内应。于是从那以后,“第5纵队”便成为了帝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中收买的叛徒和派入间谍的代名词。
正因为怕犯了政治忌讳,故而各战略区在成立野战纵队时,都避免使用“第5纵队”这一番号。
1948年3月,当东总着手组建第三批野战纵队时,鉴于东北野战纵队的数目日益增多,且编制序列上长期空缺着也不合适,这样五大野战军中唯一的一个第5纵队总算诞生。
但是西北、华北、中原、华东野战军直至最后,也未使用过“第5纵队”这一番号。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华中、山东等解放区各抽调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其中一部进至辽宁省东部地区。
这些部队在辽东军区领导下,经过创建与保卫辽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1946年4月1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南满军区安东军区机关与辽南军分区合并,成立辽南军区,归南满军区(6月改称辽东军区)建制。
5月18日,南满军区命令,以辽南军区警卫营、庄河保安团、安东军区保安1团、辽宁军分区警卫1团和从延安炮校调进的一部分干部,合编组建成辽南军区独立师,师机关由辽南军区兼;司令员兼师长吴瑞林,政委林一山。
8月,以通化支队、靖宇支队、山东和华中挺进东北部队一部合编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兼政委刘西元。
1947年3月,辽南军区独立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师长吴瑞林,政委林一山。
11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辽宁军区第3分区基干1团、第4分区独立1团、安东保安第3团合编组成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沙克为师长,何善远为政委。
1948年3月31日,以上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3、第14、第15师,在辽阳地区合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共3.6万余人,归东北野战军建制;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委;下辖第13师,师长徐国夫,政委李辉;第14师,师长彭龙飞,政委丁国钰;第15师,师长王振祥,政委何善远。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委,吴瑞林任副军长,唐凯任副政委,廖仲符任参谋长,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4.7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下辖:
第13师改称第124师,徐国夫任师长,李辉任政委,翟毅东任副师长,苏克之任参谋长,胡寅任政治部主任。
第124师是我军到东北后组建的部队,始终坚持在辽南敌后,有辽南一盏灯的美称,部队装备好,作风勇猛顽强,战斗力很强,是军主力师。
124师370团,前身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蓬莱独立营,1945年11月进入安东地区扩编为东满直属第1支队第2团,1946年1月编入安东保安纵队为第1团,同年5月改为辽南军区独立师第1团。
124师371团,前身是1947年秋季攻势期间组成的辽南军区警卫团,1948年1月,改为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第2团。
124师372团,前身是1939年3月组建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第16团,该团曾在百团大战中,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通令表扬为“纵横平原山岳间的坚强部队”,后演变为陕甘宁边区教导1旅2团。1945年10月挺进东北后,扩编为辽宁保4旅第10、11、12团。后保4旅改为辽宁军区1分区,10团调给西满,留下一部扩编为警卫团,11团和12团也分别改称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1946年1月,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补充各县地方武装后分别扩编为第4支队和辽河支队。同年3月,第4支队和辽河支队各编入原1分区警卫团的一半,改为辽南保安第1团和第3团。1946年5月鞍海战役后,辽南保安第1团并入第3团,改为辽南军区独立师第3团。该团是42军内历史最老、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第14师改称第125师,彭龙飞任师长,丁国钰任政委,茹夫一任参谋长,赵炳辛任政治部主任。
第15师改称第126师,王振祥任师长,何善远任政委,车学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荣民任参谋长。
东北军区独立第9师改称第155师,廖仲符任师长,钟民任政委,罗文华副师长,谭文邦任政治部主任,冉泽任参谋长。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5纵队参加平津战役。
4至5月,第42军归第13兵团指挥,参加安新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安阳守军。
6月起,42军归河南军区指挥,军部及第125、第126、第155师进到豫西和豫东南地区剿匪;第124师在洛阳整训。
8月起,42军调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军部及第125、第126师继续在原地区剿匪;第124师、第155师奉命参加鄂西战役,尔后在第二野战军指挥下进入川东作战,至当年12月完成任务后,第124师归建,第155师拨归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建制。
1950年2月,42军主力完成剿匪作战任务,全军调驻黑龙江省执行生产建设任务;7月拨归东北军区建制。
由于四野中的部队只有42军资历浅,此时的42军接到了组织关于裁撤的通知,部队按照组织的指示,已经全员放下钢枪和火炮,转而转业成搞农垦的生产部队。
42军在接到裁军的通知后,全军都开始学习关于农业种植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远离了战场技能的训练。
42军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和北安地区,开辟了大量的良田,有声有色地搞起了农业生产,此时的军长已经换成原来的副军长吴瑞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了,北朝鲜最高领袖金日成向中国送来了请求出兵的紧急求援信。
准备成建制转业成农垦部队的42军成为东北军区可以迅速集结和参战抗美援朝的唯一成战斗机动队部,也是离朝鲜最近的中国军团。
此时北朝鲜军已经岌岌可危,情况紧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着机械化优势,进展迅速,一旦其东西两路军队成功会师,北朝鲜军队将被联合国军彻底包围,再无翻盘可能。
在此情况下,担任首批出征抗美援朝战场的军队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42军身上,朝鲜战争的爆发也使得42军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1950年7月,第42军与刚从中南军区调来的第13兵团部队(第38、第39、第40军)编为东北边防军,准备应付朝鲜战局的突变。
42军立即将遍布于北大荒执行生产任务的部队,迅速集中,转入战前整训。
1950年10月,第42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首批出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军长是出身红四方面军的“瘸子”名将吴瑞林,政委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委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下辖第124师,师长苏克之,政委季铁中,副师长兼参谋长肖剑飞,政治部主任汤从烈;第125师,师长王道全,政委谭文邦,参谋长王兴中,政治部主任王淮湘;第126师,师长黄经耀,政委车学藻,参谋长周黎,政治部主任凌旺。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42军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彻底扭转了42军这支部队的命运。
1950年10月19日,124师作为42军先头部队,从辑安渡过鸭绿江。早在16日,该师370团就已渡江并前进30余公里隐蔽待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进入朝鲜的步兵团。
为了不使东西两路敌军达成会师合围,彭德怀制订了“西攻东防”的第一次战役计划,按照中央军委和彭老总的部署,入朝志愿军利用联合国军对中国志愿军入朝不知情的情况,以志愿军第38、39、40三个军在西线发起对美第8集团军的进攻,东线则以42军狙击美军第10集团军。
主要战场在西线,以志愿军第38、39、40三个军外加42军125师为主力。
42军大部在东线的任务主要是起到牵制和阻滞美军第10军的任务,也就是配合主力打援。
美第10军由精锐的美陆战地1师、美步兵7师、韩军首都师、韩军第3师等部队组成,在人数和火力上都远远超过42军。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中将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朝鲜战争中指挥了仁川登陆和元山登陆主力部队作战,作战经验丰富。
志愿军司令部下达给42军的命令是:坚决死守黄草岭、赴战岭,保障西线作战,不准敌人合拢钳口。
能否先敌占领黄草岭,将成为能否完成阻住东路之敌的关键。
42军124师第370团、126师第376团的先遣分队,以每天夜行军180里的强行军迅速前进,终于在10月24日后半夜进至黄草岭以南前沿阵地烟台峰。
27日,124师主力到达黄草岭,126师主力到达赴战岭,分别接替了朝鲜人民军防御阵地。
1950年10月25日上午10点多,韩军首都师部队大摇大摆地向黄草岭攻来,42军先期抵达的124师一部与部分朝鲜人民军率先与隶属于美第10集团军的南朝鲜首都师率先交火。
10月27日,向北推进的伪第3师、首都师,分别在黄草岭、赴战岭与124师和126师先头部队交战,其中黄草岭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黄草岭防御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124师370团2营4连防守高地,曾连续四次被敌人突破,但均被4连指战员打退。4连杀伤敌人200余人,但自己也伤亡过半。为表彰124师370团4连在黄草岭防御作战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战斗作风,战后,军部命名4连为“黄草岭英雄连”。
42军白天守、晚上攻,死死拖住了美军,将美军顶在原地13天。从10月25日开始到11月7月的13天作战中,42军完成了阻击任务,杀伤美韩军3600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800余人的伤亡。
黄草岭阻击战是42军战史上的辉煌。
42军以两个师的兵力成功地抗击住了一个美军师和两个伪军师的疯狂进攻。从而为42军的军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之后的几次战役42军都有参与,因为发挥稳定所以42军一直留在朝鲜战场上。
可以说正是在朝鲜这几次战役中,42军一步步从我军中的二流部队,逐渐成长并磨合成了我军的主力军。
1952年4月,随着朝鲜战场的战况逐渐平稳,彭德怀也从朝鲜战场回到了中国。一方面是为了养病,另一方面是为了负责国内的国防工作。在彭德怀回到中国后不久,毛主席就拉着他问哪个军在朝鲜战场表现最好,彭德怀的回答也相当让人意外:42军。
毛主席听完点点头:那好,让吴瘸子的42军赶紧回国,前往华南地区,守卫东南沿海!
就这样,42军火速从朝鲜撤回,稍作休整后就南下了。
1952年11月,吴瑞林率42军奉命回国。
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战中,42军共歼敌2.8万余人。
金日成主席曾亲自举行宴会为该军送行,回国南下路过北京时,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其实在回国之前吴瑞林是忐忑的,他不清楚42军是保留建制,还是继续转业。
可当42军回国之后,看到调动的命令,吴瑞林就欣喜若狂了,因为命令之中要求吴瑞林率领42军前往华南地区,守卫东南沿海,防范台湾蒋军的反攻大陆。
调往南方地区,那意味着42军就会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了。
日后中国陆军经历了数次裁军整编,42军这支年轻的部队总是得到了保留,应当是和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大有关系。
1961年1月。42军124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
1970年10月至1983年10月,124师承担对外开放任务。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第42军是东线的主攻部队,曾在失去友邻配合的情况下,单独对越北最大的城市谅山发起攻击,横扫越南最精锐陆军第308师的防线,追过奇穷河,虎视河内,震动了越南最高当局。
42军出色完成了主要战役任务,共歼敌6901人。124师歼敌2991名。
1985年6月,中央军委立足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机械化建设,作出了百万大裁军的战略决策。此次裁军力度空前,11个战功赫赫的野战军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保留下来的24个野战军进行了合成集团军整编,第42军就是其中之一。
陆军第42军整编为第42集团军:第125师撤编,原属第55军的163师划归该军,另编入炮兵第1师、坦克旅、高炮旅。整编后,第42集团军的基本情况:
第124师, 执行南方摩步师编制,被誉为“岭南雄师”;第126师, 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第163师 , 执行南方摩步师编制,其下辖的第487团即“红一团”、并由“红一团”出身的边贵祥任该师师长。第163师在1979年2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毙敌5293人,伤敌530人,俘敌38人,合计5861人,成为歼敌数量最多的步兵师。
90年代初,42军步兵第124师担任迎外表演任务。
香港回归前夕,中央军委在全军部队进行考察筛选,组建驻港部队步兵旅。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综合对比,1993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从42集团军163师抽调4个步兵营、一个团机关,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进驻香港。
1994年,时任42军军长刘镇武出任驻港部队首任司令员。
2002年2月,42军第124师改建为两栖机步师。
2017年4月,原广州军区第42集团军番号撤销,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南部战区陆军。
来源:3C捕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