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5.6级地震,千年断裂带再显活跃,就在青藏高原东北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0:03 1

摘要:9月27日清晨5时49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以南(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9月27日清晨5时49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以南(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震动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也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这一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带。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微观震中位于陇西县城与漳县县城之间,有高速公路和省道S209通过。距离陇西县城与漳县县城的直线距离都是12公里。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会兰州(直线距离148公里)、定西(直线距离78公里)、天水(直线距离111公里)、陇南等城市居民普遍有感,宁夏固原、陕西宝鸡等地亦报告明显震感。

远至直线距离400公里外的西安,部分高层建筑出现轻微晃动,表明此次地震的有效有感半径达到350至400公里,影响范围较广。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响应,定西支队陇西大队已第一时间出动,赶赴震中区域开展排查。

定西、兰州、天水三地共280名消防救援人员、42辆消防车及2000余件套装备在营区集结待命。

据初步了解,有房屋倒塌情况,但目前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五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30次,其中最大为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6.2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约185公里。

这次5.6级地震是继该次强震后,甘肃省境内两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提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调整仍在持续。

此次地震发生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上,具体位于漳县段与甘谷-武山段西延区域的交界地带。

该断裂带全长逾450千米,自临夏南部经和政、康乐、渭源、漳县、陇西、武山、甘谷至天水,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向华北地块挤压过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

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欧板块俯冲,推动青藏高原隆升,并强烈向东挤出;而北部相对坚硬的鄂尔多斯地块,则构成刚性阻挡,导致二者之间的陇西地块,成为构造应力集中释放的“前沿地带”。

历史资料显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强震不算少:

公元前47年,陇西发生7级强震;

143年,甘谷以西发生7级大地震;

734年,天水附近再发7级地震;

1765年,武山—甘谷一带发生6.5级地震;

1936年,康乐西南又现6.75级强震。

这些记录表明,该断裂带具备孕育6级以上中强震的能力,且复发周期不规律,长期处于应力积累状态。

其中和陇西当地关系最大的,当属公元前47年的陇西6.75级强震。

据《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即公元前47年4月17日),陇西郡豲道县(今陇西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史书记载:“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这场灾难性的震动不仅摧毁了当时的行政中心,更留下了深刻的地质印记。

现代考古与地质调查证实,豲道县城遗址位于今陇西县文峰镇东南的三台王家新庄附近。

作为史料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其烈度被评定为Ⅸ—Ⅹ度(9至10度),估算震级达7级左右,相当于现代强震标准下的“严重破坏”乃至“毁灭性”级别。

公元前47年7级地震和2025年5.6级地震的极震区位置和等震线长轴方向,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西段高度吻合。

震后半小时内,震中区域相继发生4.5级和4.3级余震,显示出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序列特征。

地震学分析显示,后续余震的分布走向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延伸方向一致,且集中在主震震中数千米范围内,表明破裂长度有限,能量释放已趋稳定。

尽管短期内仍可能有中小规模余震,但造成明显破坏性影响的概率较低,整体趋势将逐渐衰减归于平静。

由于震中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带,地形起伏大,黄土覆盖层厚且垂直节理发育,遇震动极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加之兰州、西安等城市所在的关中—陇中地区松软沉积层较厚,对地震波具有一定的场地放大效应,因此虽远离震中,仍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震感。

目前,甘肃省地震局已启动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震情调查与烈度评定。官方呼吁公众保持冷静,关注权威发布,切勿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同时,各地应借此机会进一步排查老旧房屋和基础设施隐患,提升城乡抗震能力,真正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不再完全依赖“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现象。但面对地球深部不可预测的力量,我们仍需保持敬畏。

从张衡的地动仪到今天的地震预警系统,科学的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应对灾害的手段,而历史的教训,则提醒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来源:极客老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