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国玉玺这玩意儿,从秦始皇那时候起,就成了皇帝的宝贝疙瘩,代表着天命所归。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工匠用蓝田玉雕成一方四寸见方的印章,上头纽交五龙,丞相李斯用鸟虫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东西取代了之前的九鼎,成了王朝正统的标志,从秦传下来,
传国玉玺这玩意儿,从秦始皇那时候起,就成了皇帝的宝贝疙瘩,代表着天命所归。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工匠用蓝田玉雕成一方四寸见方的印章,上头纽交五龙,丞相李斯用鸟虫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东西取代了之前的九鼎,成了王朝正统的标志,从秦传下来,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每次换皇帝都得抢着要它,证明自己是老天选的。材质上,有人说用的是和氏璧,那块春秋时卞和献上的宝贝,但史书多提蓝田玉,质地细腻,适合雕琢。反正不管哪种说法,它一出世就跟皇权绑死了,诏书上盖一印,底下人就得服服帖帖。
没过几年,这玉玺就出事儿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南下,船队到了洞庭湖口,湖面突然风浪大作,船晃得厉害。随从说这是水神闹腾,得拿重宝镇压,秦始皇就把怀里的传国玉玺扔进湖里。风浪很快就平了,船队继续往前走,没人提打捞这事儿。八年过去,到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北上回咸阳,路过华阴平舒道时,一个白发老头从林子里走出来,手里裹着块布,说在水边捡到的,从湖底浮上来的。展开一看,模样跟原来的差不多,字迹也清楚。秦始皇接过去,翻来覆去瞧了瞧,老头就走了。从这儿起,真假的说法就开始了。史书记载这老头可能是水神化身,但后人多觉得这是秦宫里人自导自演的把戏,真货早沉湖底了,捞上来的准是仿的,用来继续当信物。
秦亡后,这玉玺跟着子婴献给了刘邦,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咸阳,子婴白马素车出降,双手捧上锦盒里的印章。刘邦改名叫“汉传国玺”,搁在长乐宫里,世代传下去。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公元9年,他逼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气急了,啪的一声砸地上,一角崩了。王莽让人用黄金补上缺口,从此这金边成了辨真品的标志。新朝败了,玉玺辗转到更始帝刘玄手里,又落到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那,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把它收回来,继续用。东汉末年,玉玺又丢了,公元189年,董卓乱洛阳时不见踪影,后来孙坚攻城,在甄官井里捞出来,献给汉献帝。但袁术抢了过去,自称帝用它盖诏书,袁术死后,徐璆把玉玺送给曹操,曹操搁在许昌库房里。曹丕篡汉,公元220年建魏,有人说他在玉玺肩上刻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但这事儿存疑,没确凿证据。
三国时候,玉玺主要在曹魏那边,孙权自己刻了个假的用,蜀汉刘备压根没沾边。西晋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从建业带回洛阳武库,锁得严严实实。没几年,永嘉之乱爆发,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了晋怀帝,玉玺落入前赵。刘曜建后赵,石勒灭了前赵,公元329年得了玉玺,在右边加刻“天命石氏”四个字,证明自己天命所归。石勒死后,玉玺传到冉闵建的冉魏,公元350年,冉闵求援东晋,被晋将骗走,带回建康。南朝宋刘裕建国,公元420年,玉玺跟着南渡的晋室进了宋宫。齐梁陈三代更迭,玉玺就这么传着,字迹也变了样,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梁武帝时,侯景叛乱,公元548年,侯景破台城抢了玉玺,败后萧绎又拿回去,陈霸先建陈,公元557年,继续用着。南北朝这段时间,玉玺像个烫手山芋,五胡乱华,政权换得飞快,它总能在乱军中冒头,证明谁是正统。
隋文帝杨坚统一,公元581年,玉玺自然归了大兴宫。隋炀帝杨广巡游时带着它,公元618年隋亡,杨广被杀,萧皇后抱着玉玺逃到突厥去。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打突厥,公元630年,萧皇后归顺,玉玺跟着回来了,进了长安宫。唐朝用得稳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稳坐江山,玉玺盖诏书无数。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叛军进洛阳,玉玺藏在幸臣手里,辗转回了长安。唐末黄巢起义,公元880年破长安,玉玺又丢了,后来找回来。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抢了玉玺建后梁。五代十国乱成一锅粥,玉玺跟着政权转,后梁亡,后唐李存勖公元923年得了它。李嗣源传位李从珂,公元936年清泰三年,石敬瑭勾结契丹,兵临洛阳。李从珂退到玄武楼,自焚时抱着玉玺一起烧了,宫殿火光冲天,玉玺从此没了影儿。这就是它最后一次露面,烧成灰烬,结束了从秦到五代的流传。
五代后,玉玺的踪迹就扑朔迷离了。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公元960年,自己刻了个新的用,但总想找秦的那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一个叫段义的农夫在洛阳旧宫废墟挖出块玉,说是李从珂烧宫时掉的。朝廷让十三位翰林学士考证,他们说字迹对头,是秦始皇的真货,蔡京他们上书恭喜。但不少有识之士摇头,觉得太巧了,火烧过还能完好?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京,宋徽宗钦宗北迁,玉玺跟着丢了,有人说被金国抢走,后来在辽天祚帝手里,公元1122年掉进桑乾河,再没影。元朝时,公元1294年,大都市场上有人卖块旧玉,伯颜认出是传国玺,买回去献给忽必烈,但后来可能被磨平当私人印用了。元顺帝逃漠北,公元1368年,明军攻应昌,也没找到。
明朝朱元璋建国,公元1368年,派人四处找,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陕西巡抚熊翀献上一块白玉玺,小篆刻的八字,礼部尚书傅瀚查了《辍耕录》,说字不对,不用。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打察哈尔蒙古,苏泰太后献块玉,叫“传国玺”,但清人查了,是汉元帝送匈奴的“制诰之宝”,不是秦的。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督河高斌献碧玉玺,鸟虫篆对得上,但乾隆说材质不对,不是真玉,搁那儿当玩物。清末溥仪出宫,公元1924年,鹿钟麟追问玉玺下落,溥仪说没见过。民国后,国家博物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铜的,一级文物,但跟传国玉玺没关系。
来源:古来征战吾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