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春航展的喧嚣中,歼-20与歼-16的锋芒之下,一架身形矫健的双座重型战斗机静静停在角落——歼-11BS。它没有隐身涂装,也没有炫目的多用途挂载,却承载着中国空军从“仰望者”到“超越者”的三十年艰辛历程。这款被戏称为“过气网红”的战机,如今经过升级,战力竟悄
在长春航展的喧嚣中,歼-20与歼-16的锋芒之下,一架身形矫健的双座重型战斗机静静停在角落——歼-11BS。它没有隐身涂装,也没有炫目的多用途挂载,却承载着中国空军从“仰望者”到“超越者”的三十年艰辛历程。这款被戏称为“过气网红”的战机,如今经过升级,战力竟悄然反超了俄罗斯现役的苏-35,成为中国空中力量中最低调的王牌之一。
回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歼-6、歼-7等二代机,苏-27的引进堪称震撼。其灵活性与歼-6相当,速度不输歼-8II,航程甚至超过轰-5,更关键的是,它带来了国产战机缺乏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中国果断引进了苏-27生产线,但俄罗斯始终保留关键技术的转让,尤其拒绝提供双座型苏-27UBK的生产许可,认定中国短期内无法自主突破。然而,中国航空工业的逆袭就此开始。通过消化苏-27的技术,沈飞在2007年成功首飞完全国产化的歼-11BS,不仅破解了双座机型制造难题,还搭载了数字化飞控系统,实现了从“仿制”到“超越”的转折。
歼-11BS的蜕变核心在于“换芯”。早期苏-27的子系统落后至极:火控计算机仍用晶体管,雷达重量是美制产品的5倍,性能却持平,且一次仅能攻击一个超视距目标。而歼-11BS换装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天线直径达900毫米,探测精度和多目标能力大幅提升,配套的霹雳-12中距弹让超视距空战不再是短板。更关键的是,它成为涡扇-10“太行”发动机的首个批量装机平台。早期“太行”故障频发,正是通过歼-11BS的持续测试改进,才最终成熟,为歼-16、歼-20的“心脏”国产化铺平道路。
与俄罗斯苏-35的对比更显歼-11BS的潜力。苏-35装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虽性能不俗,但面对歼-11BS升级版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已显劣势——后者在探测距离、精度和多目标处理上全面领先。此外,歼-11BS通过换装新型数据链和火控系统,兼容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空战打击半径显著扩展。而苏-35因俄制电子系统兼容性局限,难以无缝融入中国体系化作战网络,反而在协同作战中处于下风。2015年与泰国“鹰狮”战机的联合训练中,早期歼-11A在超视距战中完败,但歼-11BS在后来的交锋中已能从容应对,印证其战力跃升。
如今,歼-11BS虽被歼-20、歼-16的光环掩盖,但凭借剩余机体寿命和低成本升级优势,仍是中国防空识别区巡逻、驱离外机任务的主力。2014年南海拦截美军P-8反潜机时,歼-11BS以高难度机动震慑对手,展现重型战斗机的威慑力。
其升级成本甚至低于新造战机,而俄罗斯因产业链限制,难以对旧型号实施类似深度改造。从“引进消化”到“反向超越”,歼-11BS的历程印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韧性——它或许不再是头条宠儿,但仍是守护蓝天的一柄重剑。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