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金石家赵明诚、洪适等人通过收集而来的拓片将武氏祠堂载入著录,这也成为清代至今的金石学者们重塑武梁祠的星星之火;黄易、翁方纲、阮元等人之后,关于武梁祠的研究渐成显学,其学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逐步增强,成为后人研究汉代画像石的起点。
《尚古金石书画丛刊·胡澍跋武梁祠画像拓本》
梁章凯 编著
摄影设计 蔡旭荣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880-1
开本:8开
定价:960.00元
建于东汉的武氏家族墓群以及祠堂,将世代显赫的家族关系与天地宇宙观浓缩在错落的石刻中。
宋代金石家赵明诚、洪适等人通过收集而来的拓片将武氏祠堂载入著录,这也成为清代至今的金石学者们重塑武梁祠的星星之火;黄易、翁方纲、阮元等人之后,关于武梁祠的研究渐成显学,其学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逐步增强,成为后人研究汉代画像石的起点。
如今,武梁祠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属于绕不开的课题,其拓本更是历代文人士大夫所珍视的宝贵藏品。
武梁祠的研究与价值
关于武梁祠的探索与研究,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文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开始明确以武梁祠画像命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后,武氏祠堂以及墓群因黄河流域的水患淤漫而倾圮湮没于地下,直到清乾隆年间,在山东济宁担任治河通判的黄易经过发掘清理,最终让武氏祠堂重见天日。
在对残石进行严谨的分类研究后,黄易理出了四间武氏祠堂,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并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黄易对武梁祠每一块画像石的编号标记,为之后考古学家研究乃至复原武梁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黄易还集结众多文人志士筹集资金建立画像石保护室,并将拓片分赠给一众顶级金石学者进行研究,对武梁祠的保护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播,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功劳。时至今日,学者依旧把黄易定位为“武氏祠的发掘者”“汉画馆藏的奠基者”“汉画像石图像的开创者”。
二十世纪以来,外国学者沙畹、关野贞、费慰梅、包华石等对武梁祠的研究加深了世界范围内对东方文明的认识,并对汉代文化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武梁祠进行修葺,画像石重新得到整理保护。一九六一年,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与故宫、莫高窟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题跋是研究历史的钥匙
贯穿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武梁祠画像石的研究从未止步。它像一面多棱镜,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家、建筑家、摄影家都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找到研究的兴趣点。
古代学者以榜题文字为核心,结合画像内容进行研究,是中国古典金石学通过文字与文本透析历史的治学思想的重要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武氏祠堂的画像石上没有留下榜题,后人对武梁祠的研究将会陷入多么纷繁复杂的局面。
胡澍题跋《汉武梁祠堂画像》拓本,其题跋本身便兼具艺术与学术的双重价值。从艺术上看,胡澍本人作为晚清与赵之谦齐名的金石家,其书法深受时人好评。
这些题跋小楷用笔一丝不苟,兼具了北碑的雄浑与帖学的秀润,比之常见的应酬作品更能展现其作为学者的涵养之功。而从学术上说,这些题跋是阮元、黄易以及胡澍本人学术观点的融合,体现了清代金石学者在武梁祠研究方面对宋人学术遗产的补充和延续。
因此,若仅仅以拓片来研究武梁祠显然会陷入越来越模糊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历代学者的题跋考证文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文字记录了武梁祠在千年时光里的变化,有助于后人深入实物的细节,透过斑驳的石花来厘清历史的真实面貌。
总而言之,题跋包含着学者的严谨与艺术的风华,它们不是附属,不是点缀,而是传统的治学方法,是言说的本质。
本书的诞生,实现了从文物再现到艺术呈现的完美统一。知名文物摄影师、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蔡旭荣先生,不仅亲自掌镜完成了全部拓本与原石的高清拍摄,更亲自操刀书籍的整体设计。
封面与函套创意源自“格删”意象。采用透明亚克力制作函套,当其缓缓打开,函套上的格栅与书封上的图像交错位移,宛如开启一道时空通道,令石壁上的三皇五帝先贤像穿越千年,徐徐向读者走来,营造出充满仪式感的沉浸阅读体验。
这种贯穿始终的创作,使得图像语言与设计语言高度和谐,确保了影像的张力与书籍的韵味相得益彰,不仅是对武梁祠内容的忠实记录,更是一次升华的艺术再创造。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深邃的武梁祠艺术世界。
亚克力函套,8条棱倒角(平滑不割手),晶莹剔透。
随书附赠《车马出行图》 , 全 长4米,经折装。
《尚古金石书画丛刊·胡澍跋武梁祠画像拓本》
梁章凯 编著
摄影设计 蔡旭荣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880-1
开本:8开
定价:960.00元
售价:760.00元
※随书附赠《车马出行图》
※预售9月底前发货
来源:中国书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