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我在大理古城住了半个月,每天就是晒太阳、逛菜市场、和客栈老板唠嗑。"她搅动着杯子里的柠檬水,突然笑了,“以前总觉得退休得攒够钱、得有人陪,现在才明白,一个人待着的日子,原来这么舒服。”
前几天和老同学张姐聚会,她刚从云南回来,晒得黝黑却精神十足。
"你知道吗?我在大理古城住了半个月,每天就是晒太阳、逛菜市场、和客栈老板唠嗑。"她搅动着杯子里的柠檬水,突然笑了,“以前总觉得退休得攒够钱、得有人陪,现在才明白,一个人待着的日子,原来这么舒服。”
这话戳中了我。身边太多朋友,退休后比上班还忙——今天这个饭局,明天那个旅游团,手机响个不停,生怕闲下来。可真到夜深人静时,那种说不出的空落,谁没体会过?
人这一辈子,年轻时为家庭拼,中年为孩子忙,等到头发白了,才突然想起:哦,该为自己活活了。可怎么活?有人说要环游世界,有人说要存够养老钱,但真正过得舒坦的老人,都悄悄在做这三件事——
一、读书:不是装高雅,是给心里开扇窗
我妈退休后迷上了读张爱玲。起初我挺意外,她以前连电视剧都只看抗战片。直到有天她跟我说:“读《半生缘》时,突然想通了你外婆当年那些事。”
原来,文字是能治心的。
邻居李叔更绝,自从在旧书摊淘到本《明朝那些事儿》,现在每天雷打不动读两小时。有次他孙子问他:"爷爷,看这书能赚钱吗?"他头也不抬:“能,赚个心里踏实。”
读书哪有什么年龄限制?就像季羡林说的,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你不用像学者那样啃大部头,哪怕每天睡前翻几页汪曾祺的散文,看他写怎么拌豆腐、怎么养花,那些鸡毛蒜皮的烦心事,突然就轻了。
我有个朋友退休后学了电子书,现在连坐公交都在"听"《红楼梦》。她说:“年轻时没耐心看,现在发现,贾府那些人情世故,比电视剧精彩多了。”
二、旅行:不是打卡,是给生活松松绑
"旅行?我这把老骨头可折腾不动。"这是不少老人的第一反应。
但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去多远、花多少钱。
我同事王阿姨去年干了件"傻事"——一个人坐绿皮火车去了绍兴。没做攻略,就带了本《鲁迅全集》,在咸亨酒店点了盘茴香豆,坐着看人来人往。回来后她跟我说:“以前总想着要带孩子去迪士尼,现在才明白,自己慢慢逛个菜市场,都比赶景点有意思。”
旅行最妙的,是让你暂时跳出"身份"。在家你是奶奶、是母亲,可在陌生的小镇,你只是个好奇的游客。
我姑姑更绝,退休后爱上了"周边游"。每周挑个晴天,坐公交去郊外的农家院,帮老板摘摘菜、喂喂鸡,中午吃顿农家饭,下午再晃悠回来。她说:“花不了几十块,可心里那股劲儿,比出国还足。”
三、独处:不是孤单,是跟自己好好聊聊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笑了:“读书旅行谁不会?可你说’独处’最重要,这不是反人性吗?”
但你看,多少人退休后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待着"。
我小区有个张伯,退休后把日程排得比总统还满——老年大学、合唱团、广场舞,微信群里永远第一个抢红包。有次他生病住院,子女来探望时才发现,他手机相册里,全是别人的合影,竟没一张自己的单人照。
我们太习惯用热闹填满生活,却忘了问问自己:你真的开心吗?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有句话戳心:“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独处不是孤单,是给自己留块自留地。就像我表姐,退休后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在阳台养花。她说:“以前总操心孩子成绩,现在看着那盆月季从发芽到开花,突然觉得,生活里的小事,原来这么治愈。”
我奶奶更绝,九十岁了还坚持写日记。不写长篇大论,就记记今天吃了什么、电视里演了啥。有次我翻她的本子,看到一行字:"今天阳光好,晒了晒脚,暖和。"突然鼻子一酸——我们总追求"有意义"的事,却忘了,能让自己觉得"暖和"的瞬间,才是最珍贵的。
人这一辈子,像四季。我们走过了春天的忙碌、夏天的热烈,现在该尝尝秋天的醇厚了。
读书,是给心里开扇窗,让风进来;旅行,是给生活松松绑,让路更宽;而独处,是终于学会跟自己握手言和——这辈子最该好好对待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陪了你最久的自己。
所以啊,别再纠结"退休后该干什么"了。明天早上,不如试试泡杯茶,读两页书;或者挑个晴天,去附近的公园坐坐;哪怕只是发发呆,看看云怎么飘——你会发现,能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从来不是钱和人脉,而是那些安安静静、却暖到心里的时刻。
来源:快乐草莓哥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