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大荒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北大荒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寸土壤,更融入了扎根于此的奋斗者的血脉。梁飞龙,现任五官科副主任,从进入建三江医院,到如今走过20个春秋,正是
成就健康的力量
冀以尘雾之微
补益山海
荧烛末光
增辉日月
在我们身边
从来不缺乏榜样的身影
他们勇担医者使命
传承北大荒精神
以大爱守护健康
用奉献点亮希望
建三江医院推出“榜样的力量”专栏
本期榜样的力量--梁飞龙
在北大荒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北大荒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寸土壤,更融入了扎根于此的奋斗者的血脉。梁飞龙,现任五官科副主任,从进入建三江医院,到如今走过20个春秋,正是这份精神,指引他在守护光明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一、扎根基层、自力更生,开启光明征程
2005年,梁飞龙从牡丹江医学院毕业,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了投身建三江医院眼科的一线临床工作。那时的垦区,眼科医疗资源匮乏,很多群众对白内障、青光眼这些常见眼病都缺乏基本的防治意识,不少患者因为延误治疗,视力一天天恶化。
梁飞龙每天早早到达医院,逐一翻看患者病历,拉着患者细细询问病情,哪怕家属重复十遍八遍疑问,也耐心解答。遇到复杂病例,他常常加班到深夜,泡在网吧里查资料,对着医学影像反复研究,就怕错过一个细节、耽误一次治疗。
2010年,为了攻克白内障治疗的难题,他开启了动物眼实验的征程。为精进技术,他四处搜集白内障著名专家的手术视频,多次邀请资深专家前来带教手术,反复观摩拆解每一个操作细节。那段日子,他每天清晨5点就钻进手术室,直到晚上10点才出来,在专家的指导下重复消毒、操作、观察、记录……有时一整天的练习都没有任何进展,心里难免失落,但源于医者对技术的执着,他又一次次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操作中。2018年,他终于成功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伴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填补了建三江医院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
二、迎难而上、艰苦创业,攀登医学高峰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光眼、眼底病这些复杂眼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因为建三江医院当时没有相应技术,只能辗转外地,既花钱又遭罪。梁飞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新技术“引进来、拿下来”。2021年,他主动牵头开展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同时一次次向上级医院的专家请教,邀请他们来院手术指导,在专家带领下一点点攻克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等多项四级手术。
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他带着团队利用下班时间学理论、练技术,手术器械握得手都酸了,就互相按摩一下接着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室的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其他技术领域同样成果丰硕: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激光治疗,眼外伤的诊治能力较以前大大提升,青光眼的常规手术治疗改为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随之而来的是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增长,手术量从2019年的140余例涨到了2024年的近800例,门诊患者量也从每年3000多人次增加到10000余人次,建三江居民群众“看眼难、看复杂眼病更难”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医院也全力支持,先后引进了眼底血管造影仪、532激光、OCT等先进设备,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5年,他发现建三江干眼患者越来越多,但缺乏专业化的诊疗渠道。于是他立刻带着团队筹备干眼门诊,从设备选型、人员培训到诊疗流程优化,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当干眼门诊正式接诊,看到患者们不用再跑远路就能得到规范治疗,他更加坚信: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创业”,就是要靠这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把技术练扎实、把服务做到位,让建三江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疑难眼病”。
三、行业引领、勇于开拓,共促区域发展
从医以来,梁飞龙先后担任了黑龙江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省慢性病管理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有人问他“这么多职务不累吗?”,他总说:这些不是头衔,是交流的平台、责任的纽带。通过这些平台,他能把建三江医院的临床经验分享出去,也能把外面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回来,和同行们一起破解难题。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在的科室还加入了黑龙江省眼底病联盟、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联盟等多个单位。这不仅为医院争取到了更多学术资源,更让建三江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诊疗服务。
四、情系群众、甘于奉献,守护光明希望
在梁飞龙看来,北大荒精神里的“甘于奉献”,对医生来说,就是把患者的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告诉自己:要做患者的“贴心人”,更要做他们的“光明使者”。
AUTUMN
此前,每逢医院半年一度的多科室联合义诊,梁飞龙总会跟随专家团队走进农场。直到 2023 年底至 2024 年,他带领科室同事正式踏上了系统性的义诊征程。他们走遍了建三江辖区15个农场,还有周边的饶河县,完成了1400多人次的诊疗服务。义诊的路不好走,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但每当看到老乡们早早在社区医院门口排队等候,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既往病历,他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在义诊中,他们发现了很多因为家境困难、交通不便而延误治疗的患者。为此,他们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先后安排了200多例手术。记得有位独居老人,白内障已经到了晚期,术后她拉着梁飞龙的手哭着说“终于能自己做饭、看电视了”,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奉献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是把每一位患者的难处放在心上,用医术为他们撑起一片光明。
日常工作中,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像对待亲人。遇到年纪大、听不懂专业术语的,他就用“眼睛里长了‘雾’”“视网膜像‘照相机底片’”这样的通俗话解释。患者的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也是他坚持奉献的动力。
20年的从医路,也是梁飞龙践行北大荒精神的20年。从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到如今带领团队前行的科室带头人,是这片土地的精神滋养了他,是患者的信任支撑了他。未来,他会继续带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信念,和他的团队一起在眼科领域深耕细作,守护好建三江居民群众的“心灵窗户”,在岗位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们振奋精神 服务您的健康
编辑 /张 瑞
审核 /马婷茹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