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底的一个傍晚,秋天的晚霞无力地涂抹着 十六铺码头的五颜六色,姚秀霞怀揣着30元工资缓缓地行进 在泥泞不堪的南市马路,向家中走去。
作者:马社香
东北难民和淞沪抗战
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要想逃脱列强虎视眈眈的 侵略是很难的。
1931 年姚秀霞从上海务本女中高中师范科毕业了,留校在 教务处做办事员。
9月底的一个傍晚,秋天的晚霞无力地涂抹着 十六铺码头的五颜六色,姚秀霞怀揣着30元工资缓缓地行进 在泥泞不堪的南市马路,向家中走去。
突然,一阵凄凉的歌声伴 随着秋风传了过来: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鬼子日本兵 ……
姚秀霞迎着歌声走了过去, 一个比她还要年轻的姑娘手抚 着一条大辫子在唱着那沉重的歌曲, 一位40多岁的男子亦诉 亦泣地拉着二胡,中间放着一个洋瓷杯子,里面稀稀落落地装 着一些散钱。
一曲唱完,姑娘放下大辫子,几分羞涩地向大家鞠了一个 躬,说:“大伯、大叔、大婶、兄弟姐妹们,我的家乡被日本鬼子霸 占了。我们再也没有土地,再也没有家园。我和父亲好不容易从关外逃了过来,我的母亲、弟弟走散了,他们现在何方我们不知 道,我们明天将逃到何处,我们不知道…… ”
一声接着一声的哭声,在姑娘的周围凄然响起。仇恨,像火 种一样燃烧在成千上万中国人民的胸膛。
1932年1 月28日深夜,国民党十九路军遵照总指挥蒋光 鼐的密令,打响了抵抗日本侵略军侵入闸北的第一枪,整个上海 都沸腾起来。
1月29日上午,上海务本女中的师生自发罢课走 上街头,唱着新编的《保卫大上海》的歌。
看呀,同胞们!战争开始了。大家武装起来,到战场上去!
看呀,工友们!战争开始了。举起我们斧头,到战场上去!
看呀,农人们!战争开始了。举起我们锄头,到战场上去!
看呀,兵士们!战争开始了。举起我们枪杆,到战场上去!
看呀,同学们!战争开始了。武装我们头脑,到战场上去!
看呀,商人们!战争开始了。有钱的赶快出钱,有力的出力!
勇敢上前作战,保卫大上海。
拿出我们力量,把敌人赶出去!
那些日子,十九路军打得真英勇啊!每天广播里都传来歼敌 多少多少的消息。日本军从海上陆上源源不断地向上海涌来,每 天 日本都在增兵,可十九路军将士每天都在牺牲。
直至开战半个月后,2月16日,蒋介石才下令张治中率领第八十七师、八十八 师组成的第五军来到淞沪前线,2月22日,在闸北西庙行一带, 张治中率军打退了日军数万人的频频进攻,日军第九师团伤亡 重大,敌尸堆积如山,计有二四千具之多。
庙行大捷使姚秀霞记 住了张治中的名字,在她的心目中,张治中和蒋光鼐、蔡廷锴都 是“一二八”抗战的民族英雄。
想不到14年后,姚秀霞竟有幸在 张治中家中作客。
庙行大捷后,日军兵力猛增到10万人,国民政府再没有增一兵一卒。
1932年5月 5日,《淞沪停战协定》 在上海签字。中国军队 被剥夺了在淞沪本土 驻军的权利,却没有规定日军“撤军”的日期。
什么是弱肉强食,什么是丧权辱国,什么是以 鲜血和生命掉卫我们 的国土和家园,在姚秀 霞心目中刻上了鲜红鲜 红的痕迹。
当年《申报》5 月28日登载在苏州举行了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的实况,蒋光鼎亲撰的挽联用黑体大 字标出 :
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 牌,有断头将军,无 降将军,石烂海枯 犹此志 ;
相约以血湔国 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第五军军长张治中也写了 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其中“人生草草,大地茫茫,忠贞亮节,山高水长”、“鸱呼将士,庶几来飨”的 名句,让朱旦华没齿不忘。
《申报》在女同事心中
十九路军撤离淞沪后,姚秀霞乘坐有轨电车从起点十六铺 一直坐到当年的终点徐家汇。
眺过苏州河向江北望去, 一阵阵的 风,沾着血腥的风,从海面吹来,吹动着江边租界高楼大厦飘扬 的太阳旗、星条旗和三色旗,怎么没有一面我们自己国家的旗帜 啊?
一阵阵带着血腥的风从江面吹来,吹进南市,吹进闸北,吹拂 着同胞们身上破旧的衣衫,他们一个个都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
上海“一二八”抗战,中日激战33天,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 滥炸,日军上岸后的肆意屠杀,使上海市民死6000余人,伤 2000余人,失踪达1万余人。
上海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 击,全市四分之一的工厂、百分之七十的商店毁于日军的炮火, 百分之八十的工人失业,市场萧条,东方的芝加哥“不夜城”在 “一二八”战后黑暗一片。
闸北至江湾被日军炮火引燃10余里大 火,百年精华化为灰烬。到处是被日机轰炸的断垣残壁,到处是流离失所的同胞。
“一二八”战后仅闸北无家可归的就有60余万 人。闸北难民一拨拨地在废墟上建造简陋的棚屋,无力建棚的流 落到南市街头,与东北难民一起成为国难时期大上海一道令人 伤痛的“风景线”。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最早的大城市,国内行驶公共汽车和电 车的历史也最长。
上海公共租界第一次有轨电车是1908年3月 5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三);无轨电车通车于1914年11 月;公共汽车通车于1924年10月9日。
法租界第一次有轨电车通车于1908年,无轨电车通车于1926年,公共汽车通车于 1927年2月1日。
中国人聚居的上海南市通车则要迟得多。
南市有轨电车通车于1913年8月11日,公共汽车通车于1928年 10月10日。
闸北第一次公共汽车通车于1928年11月18日。
上海一直是我国现代化的前卫城市,也是民族压迫和歧视比较 突出的地方。早年上海的无轨电车在租界是有一等车和三等车 之分的,外国人坐一等车,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
一个民族如果 丧失了民族的自立自主,丧失了民族的尊严,它的一切近代化现 代化硬件和标志,都会打上被侮辱被奴化的痕迹。
姚秀霞的心在有轨电车上熬煎,大上海全中国一切爱国志 士的心在日军的铁蹄下熬煎。可蒋介石国民政府随着《淞沪停战 协定》的签订,却在兴师动众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同时对 上海所有要求抗战的爱国进步人士也来了一个大“围剿”。
《申报》历史悠久,原是一个叫美查的英国人1872年在上海 办的中国第一张报纸。
民国初年,由史量才等人购进合办,不久 由史先生一人独办,办得颇有特色,30年代在全国发行量最 大。务本女中的学生和老师都很喜欢读它。
“九一八”以后,《申 报》发表了大量坚决抗战的文论,每大学校订的《申报》一来,争 看的老师很多。那时候姚秀霞在务本女中教务处工作,天天一大摞各个年级各班的教学档案,都要整理和归档,工作没有一点空隙,她看报纸往往利用午休,一手端着碗,一手翻报纸。校务办事员褚志元、语文教员李万新、体育教员王平等人也常常来教务处 看《申报》。
在这批读者中,褚志元看起来最老成,说话轻声细语,一口 江西尾音的普通话。后来才知道褚志元是1926年入党的老革 命,可她一点都不露声色。据现在披露的材料得知,当时褚志元 和陆定一以“夫妻”的名义在上海青年中开始革命活动。
新来任教的李万新颀长的身材,一双大眼睛秋水澄波般地,总带着那么丝忧郁。王平个头高,走路噔噔响,风风火火,很有个性。姚秀 霞话不多,一开口最喜欢提问题。几个人一来二去,相互间经常 谈论国家大事。从一张《申报》,几位女教师不知不觉靠得更拢 了。
1932年7月16日,蒋介石手批密令禁止《申报》向埠外发 行,原因是他提出“改组”《申报》的三个条件(即《申报》时评改变 态度;陶行知、黄炎培离开报社;接受政府派员指导)《申报》没有 同 意 。
那年暑假,务本女中办辅导班,教导主任见姚秀霞家庭负担 较重,安排她在辅导班教课,增加一些收入。借这个机会,姚秀霞 每天都注意《申报》印刷发行的时间,埠外消息的回访,想从中了 解蒋介石手令的结局。
8月21 日这一天中午,她习惯地打开报 纸,在报纸的底页最后看见一行黑体字:“本报从即日起恢复邮 递。”
真令人高兴,又叫人纳闷,蒋介石的手下放下屠刀了?还是 又有什么新的花招?
百思不解时,只听李万新问道:“秀霞,你看见了吗?”
“看见什么?”姚秀霞明知故问。
“今天的《申报》。史量才先生斗败了蒋介石的埠外禁发呀。”
“你消息灵通,史先生是怎样斗争的?”
前两天姚秀霞才知道 李万新是当时东北国民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的女儿。
“九一八” 后,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东北军吉兴旅第三营王德林部第一个拒 绝,举旗抗日。中共东满组织立即派李延禄参加王德林抗日队 伍,打了很多硬仗。
1933年2月王德林兵败退入苏联,李延禄率 领残部在东满成立了东北抗日游击军,后扩展为抗日联军第四 军,李延禄任军长。
“九一八”后,李万新虽和母亲旅居上海,可她 通过父亲从北到南的多种渠道,仍比一般人知道更多一些国事内幕。
“这个?”李万新盈盈一笑,侃侃道来,“政府不许《申报》埠外 发行,逼着史先生就范。
我听说《申报》想方设法将大批报纸带到 外地采取铁路上托收的方法发行。宁愿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也不接受蒋介石派员指导的要求。
经宋庆龄、杨杏佛等社会名流 的多方呼吁,蒋介石才同意《申报》恢复邮递。整整35天,蒋介石 政府还是顾忌舆论的。”
李 万 新 是 指 从 7 月 1 6 日 至 8 月 2 1 日《申报》恢复埠外邮递 计有35天。
姚秀霞和李万新一样天真,看到《申报》表面恢复正 常,也寄希望于舆论和民主力量不断加强对蒋介石政府起“监 督”作用。中国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是一步步逐渐加 深的。
可历史从来不和天真单纯接吻。
1933年初,蒋介石手下故 伎重演,禁止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邮递外埠。
1933年6月 18日,民主志士杨杏佛先生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1934年11月13 日下午,史量才乘自备汽车从杭州回上海,经过浙江省海宁县翁 家埠附近时,在公路上受到戴笠所指挥的国民党军统特务阻击 遇害。
史量才和杨杏佛之死,给姚秀霞及所有对蒋介石政府抱着 种种幻想的年轻人上了血的一课,
初 识 杜 重 远
国民党特务为什么杀史量才?
史量才先生生前有一句名言: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
作为一个人,要追求做人的尊 严; 一张报纸,要追求不落俗套的风格; 一个国家要追求的国格, 应是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平等、社会的公正。
《申报》在宣传“团结抗日”问题上深深“得罪”了国民党,可国民党也深深“得罪”了全 国老百姓 —
1932年4月国民党政府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在日军咄 咄逼人的攻势下,对热河省提议用9万元修筑热河的防御工事 的要求,置之不理;同时不惜动用几百万元作为“围剿”红军的物 资准备。“对日交涉”与“全力剿共”并进。
1932年7月18日,日 军轻轻松松地侵犯热河省。
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
同年 3月,日军占领承德和长城喜峰口等地,向长城全线发动总攻 击。蒋介石此时却与汪精卫在南京会晤,仍然决定“全力剿共”。
5月31日中日《塘沽停战协定》签字。
1932年5月签定《淞沪停战协定》,1933年5月签定《塘沽 停战协定》,简直是一年一度“倭风”劲,赫赫逼人又重来。国民党 政府在这民族危难的时刻到底要干什么?他们要把具有五千年 历史的中华民族引到哪里去?
就在国家命运沉浮的时候,姚秀霞的家里也发生了几件大 事。
姐姐姚秀云出嫁没有几年,姐夫被肺病夺去了生命。年轻的 姐姐只好拖着小外甥为别人做衣服过日子。姚秀云出嫁时,姚载 福曾用各家送的礼金买了一架缝纫机给她做陪嫁,想不到此时倒真的派上用场。
姚秀霞的姐夫病死了,16岁的二弟弟也被一种维生素 B 缺 乏症夺去了生命。二弟弟正在青春发育的时候,可破产的家中, 连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有能挽救他生命的鱼肝油之类药物 了 ,
姚秀霞被教导主任“盯上”了。教导主任要为他亲戚的儿子 做“红娘”。男方是上海某个大学的毕业生,在政府里做办事员。 当那位男青年在教导主任的陪同下,站到姚秀霞跟前,她竟没有一丝激动,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好像对方是哪一位学生的哥哥 似的,随意而冷淡。对方倒是很主动地说了一些话。
过了一周,那 位男青年来了一封信,很希望交往下去。姚秀霞没有回信。她不 喜欢这样“交往”的结局。
在当时的环境中,许多知识女性一结 婚,生儿育女后再也不能参加工作,什么国家的前途民族的生 存,在忙忙碌碌中都被儿女的尿布所代替。姚秀霞目视务本女中 不少同学都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
年轻的姚秀霞决心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关注苦难的祖国。她 想,也可能有那么一天,她会被多灾多难的祖国召唤而去,被政 府的抗日召唤而去。
但1935年的杜重远“新生事件”,彻底击破 了她对国民党蒋介石抗日的最后一点幻想。
杜重远是吉林省怀德县人。
1918年,他21岁时以官费留日 学陶瓷业,在经济上帮助过盛世才。
1923年回国,从事“实业救 国”活动,是东北工商界著名的爱国人士。
“九一八”事变后,杜重 远抛家离业,为马占山——黑龙江省第一个率部在江桥抗日的 将军四处奔走募捐,从东北来到北平,又从北平来到上海,与《生 活周刊》的邹韬奋一见如故。
上海“一二八”抗战,杜重远出钱出 力,结果他看到的是政府的退让、达官资本家的妥协……
1933 年12月,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以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 “中华共和国革命政府”的罪名被国民党查封,杜重远立即办了 一个《新生周刊》杂志,以继承《生活周刊》的抗日精神。
杜重远撰 写的文章短小精悍,嬉笑怒骂都洋溢着一种爱国激情,杂志一问 世,风靡全国,销售量时居全国之首。
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发表了一篇 《闲话皇帝》的杂文。
其中有一段讲到日本的天皇,文章写道:
现在的皇帝呢,他们差不多都是有名无实的了。这就是说, 他们虽拥有皇帝之名,却没有皇帝的实权。
就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天皇,是一个生物学家,对于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 得不做,一切的事虽也奉天皇之名义而行,其实早就作不得主, 接见外宾的时候用得着天皇,阅兵的时候用得着天皇,举行什么 大典的时候用得着天皇,此外天皇就被人民所忘记了;日本的军 部、资产阶级,是日本的真正统治者。
然而目下的日本,却是 舍不得丢弃‘天皇'的这一古董。自然,对于现阶段的日本统治上 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就是企图用天皇来缓和一切内部各阶级 的冲突,和掩饰了一部分人的罪恶 ……
这篇文章是在日本侵略了东北、扼杀了华北的经济咽喉,中 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说了几句实在话,即被日本驻沪总领事以 “侮辱天皇,妨害邦交”的罪名,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同时提出四条要求,今天翻出来看一看,大可“奇文共欣赏”:
1,必须封闭《新生周刊》社和没收该刊第二期第十五期;
2. 必须惩办该刊编者杜重远和作者易水,并要法律起诉;
3. 上海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对该刊出版也负有责任, 必须惩办;
4. 要求南京政府正式道歉,并保证将来不再发生类似事 件。
日本总领事的要求,以日本报刊当时自己的话说,确实是 “小题大作”,以武力欺凌国力薄弱的中国。
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对日本的“抗议”俯首贴耳,句句照办。
《新生周刊》立即被查封。上海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七名 委员全部被革职。1935年7月9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 竟判处杜重远一年两个月的徒刑。
宣判那天,上海新闻界和各方代表都赶到了。整个法庭挤得 满满的,不少人站在庭外。姚秀霞踮着脚和务本女中的几个老师 一起站在那里。
只听杜重远的律师, 一位年轻小伙子在庭内大声辩护,“本人查阅外国杂 志,对日本天皇的言论, 超过《新生周刊》的多得 很,没有一例被本国判罪 的,也没有一例被日本指 控的。”
杜重远气得一甩 头发,双眼瞪得滚圆滚 圆,大声喝喊:“我不相信这就是中国的法律!”
杜 重远当年有30多岁, 一 口东北话,声音很凝重。 法庭内外,旁听的民众肺 都气炸了,这是什么法 律?
当即有人带头呼起了 救亡口号,“抗日无罪,救国有理!”
这天,姚秀霞第一次见到杜重远先生,他的嫉恶如仇和高大硬朗,给姚秀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到五年后姚秀霞第二次看见杜重远先生,竟是在新疆。
杜重远被判刑后,上海各界组织了“新生事件后援会”,上海 律师公会也发表了“呈请司法院予以纠正”的公告。东北军将士 络绎不绝地前来上海慰问,几乎踏坏了监狱的大门。
1936年9 月,杜重远一获自由,即前往东北军集中“客居”的西安。他要告 诉东北军兄弟们上海又在掀起一个新的抗日浪潮。
赴新疆前的杜重远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