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马的人,画出了一个民族的骨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8:06 1

摘要:今天是9月26日,是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逝世纪念日。或许你曾在课本里见过他画的马——它们鬃毛飞扬,四蹄腾空,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但你是否真正读懂过,这些奔马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百年国耻中不屈的呐喊,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山河破碎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

今天是9月26日,是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逝世纪念日。或许你曾在课本里见过他画的马——它们鬃毛飞扬,四蹄腾空,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但你是否真正读懂过,这些奔马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百年国耻中不屈的呐喊,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山河破碎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

很多人以为徐悲鸿只是“画马厉害”,但这种看法,其实远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真正让后人铭记的,是他如何用一支画笔,在战火与困顿中,为濒临断裂的文化传承接续血脉,为沉沦的民族精神注入一剂强心针。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清贫的乡村画师家庭。他本名徐寿康,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家境虽不富裕,但艺术的种子早已种下。他6岁随父习画,9岁就能为乡人作画,被誉为“神童”。然而,父亲的早逝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养家糊口,17岁的他辞去教职,独自背起行囊,徒步前往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上海。

在上海,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顿的时期。据他自己回忆,那时“在上海求学,真所谓‘饿饭’,袋中仅存一元,乃购一元之面包,日食一枚,可以支持一月”。就是在这样食不果腹的境遇里,他依然在昏暗的亭子间里,通宵达旦地临摹古代名作,钻研技法,梦想着有一天能用艺术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他的才华很快被康有为等名家发现。在资助下,他获得了赴法留学的机会。1919年,他抵达巴黎,考入著名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西方艺术的殿堂里,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养分。他白天在学院接受最严格的素描、解剖、透视训练,晚上则去私人画室“打野食”加练,常常是画室里最后一个熄灯的人。为了省钱买画材、看展览,他把伙食费压到最低,甚至用坚硬的黑面包蘸白开水充饥。

但他不是一个盲目的学习者。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这份清醒的文化自觉,让他从一开始就立下宏愿:不仅要把西方艺术的精华带回中国,更要让历经沉浮的中国画重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徐悲鸿一生画过各种题材,人物、花鸟、走兽无一不精,但“马”无疑是他最闪亮的标签。这些马,早已超越了动物写生的范畴,成为他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化身。

这些马,是他自己的写照。 徐悲鸿一生颠沛,备尝艰辛,但他性格中有一种执拗的“傲骨”。他画的马,昂首挺立,瘦骨嶙峋却充满力量,正是他自己“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内心独白。

这些马,更是危难中国的呐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徐悲鸿心急如焚,他将满腔悲愤倾注于笔端。他画的马,不再是在草原上悠闲吃草的凡物,而是眼神悲愤、浴血奔驰的战马。它们是奔赴国难的战士,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

1941年,他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画展,为抗日筹款。当他听闻长沙再次遭到日军猛攻,一夜无眠,在凌晨创作了不朽名作《奔马图》。画中,一匹黑马在狂风暴雨中飞奔,它没有马鞍,没有缰绳,象征着挣脱束缚、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他在画上题道:“辛巳(1941)秋,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盼之。” 字里行间,是对战局的焦灼,更是对胜利的渴望。这幅画,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华人的抗战热情。

他不仅自己画,更倾尽所有,践行“艺术救国”的理想。抗战期间,他在南洋各地办展,将卖画所得收入全部捐献给祖国,赈济难民。他甚至变卖自己的收藏,只为资助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出国深造。他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后并入中央美术学院),在烽火连天的重庆坚持教学,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美术骨干。

1953年9月26日,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徐悲鸿在北京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58岁。遵照他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将他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他一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书画1200余件,图书、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他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座艺术宝库。

第一,是“中西融合,以写实改良中国画”的艺术道路。 他是第一个将西方古典主义的严谨造型与中国水墨的写意神韵完美结合的大师。他主张“尽精微,致广大”,打破了传统文人画“重神韵、轻形似”的窠臼,让中国画有了表现宏大叙事和现实题材的全新能力。这条路,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美术教育的走向。

第二,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民情怀。 他坚决反对将艺术变成少数精英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他认为艺术必须反映时代、服务人民。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的大型油画,旨在“以艺术唤醒民众”。他画街头乞丐、画码头工人,用画笔记录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他相信,最动人的美,源自于最真实、最深沉的生活。

第三,是一种宁折不弯的“真”与“直”的骨气。 徐悲鸿一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面对权贵,他不谄媚;面对侵略者,他不屈服。他曾公开拒绝为军阀作画,也曾痛斥汉奸的无耻行径。在艺术上,他敢于挑战权威,对保守、僵化的画坛风气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这种“士”的精神风骨,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在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快餐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很少能静下心来完整地看一幅画,更难体会艺术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但徐悲鸿的故事恰恰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源于对生活最滚烫的热爱,成于千锤百炼的坚持,而其价值,最终体现在对国家与人民的担当上。

你不必成为画家,但依然可以拥有“徐悲鸿式”的人生态度—— 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纯粹与专注; 在遭遇困境时,保持人格的尊严与坚韧; 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心怀家国。

下一次,当你在美术馆或画册上,再次与那匹奔马相遇,不妨多停留片刻。请仔细看它那飞扬的鬃毛,看它那紧绷的肌肉,看它那望向远方的、充满血与火的眼神。

那不只是一匹马。那是一个艺术家在乱世中挺直的脊梁,也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浴火重生时不灭的希望。

徐悲鸿离开我们已经超过70年,但他的画依然在呼吸,他画笔下的精神依然在祖国的大地上奔跑。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记住那个从宜兴乡间走出的少年,如何用一支画笔,为整个民族画出了风骨与魂魄。

艺术或许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它能塑造改变世界的人。 而徐悲鸿,正是那个在最黑暗、最饥饿的年代,为我们民族精神留下传世食粮的播火者。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这句他一生践行的话,是他所有杰作之上,最深刻、最光辉的题跋。

来源:小菜鸡自说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