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1900-2000中国服饰变迁,你了解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5:29 1

摘要:上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场场激烈的风暴,服装的演变,就像一册翻动的相册,硬生生地把时代轮廓印得特别扎实。那时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装饰,只有扎扎实实地活在变革的年代里,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前行。1910年前后,满清江山将倾未倾,城头变幻大王旗,可女人们的袄裙、男人们的长

上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场场激烈的风暴,服装的演变,就像一册翻动的相册,硬生生地把时代轮廓印得特别扎实。那时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装饰,只有扎扎实实地活在变革的年代里,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前行。1910年前后,满清江山将倾未倾,城头变幻大王旗,可女人们的袄裙、男人们的长衫马褂,却还维持着最后的矜持。刚流入中国的摄影机,把这种混搭的古今气息捕捉得很圆满。有意思的是,人们的脸上常常没什么表情,或许对变革将至,内心还没太多波澜?

倒是剪辫子的风潮一来,整个社会气氛拦都拦不住地变快了。不剪辫子不行,革命军就拿剪刀守街口。家里的老人吸着凉气,年轻的孩子却催得更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那会儿,一纸“服制令”风风火火地贴上各处,男礼服规定要穿高筒帽、燕尾服,女礼服讲究对襟长上衣配白裥裙。神奇的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对这些新式服制根本不感冒,倒是发型和小脚这几件事,把革命的气味搞到家家户户。

那些年照出来的照片里,衣服渐渐地简洁起来,女人发髻缩小,发饰变少。袄裙依然是主流,但比之前的花哨少了很多细枝末节,连纹样都收敛了。你说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审美“进化”?可怕也不可怕,大潮还没扑到身上,大家还是捡着安全的路走。

其实,民国初年妇女的袄裙不是没有变化,反倒小心翼翼加了一些留日女学生那种洋气。越来越收身贴体,讲究素雅,学生模样的女孩子一走在路上,就能看出来“不像老一辈”。到了二十年代,裤裙开始悄悄流行,还是年轻人的主场。很多人说传统袄裙顽固不化,其实也被新潮的风吹得七零八落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来,整个城市的空气一下子掺了洋味。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黑裙子、白衫子,除了脸颊还带着腼腆,身上的衣服却已彻底摒弃装饰。她们自称“文明新装”,大街小巷一时风行。男人们的长衫还没退场,但有胆识的、或出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穿西装,燕尾服少见,多半只是大场合撑场面。衣服、头发、举止,统统透露着士气和新气象。

有些标新立异的男青年,索性弃长衫穿上中山装。这东西从1922年大行其道,说它“政治味”浓吧,也不仅限于官员,有追求的青年也爱穿。资料是这样讲的,但大街上到底中山装多不多,其实见仁见智。

旗袍的崛起是真的快。1921年,年轻女子纷纷改穿旗袍。旗袍刚发迹的时候,绝不是为了模仿满族,而是借着长衫的名义,让女人可以穿得像男人一样。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两度流行,抗战之后更盛。章诒和写过那个时代的旗袍,说是艺术品,不是虚言。细看照片,立领窄袖,线条温润,不管穿什么料子,总是优雅溢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切又翻了个面儿。工农兵成为社会主角,衣服也得跟得上“大众化”的脚步。中山装、列宁装抢了旗袍的风头,布拉吉、西式碎花裙,照着苏联学,一时间铺满街头。双排扣、系腰带、无花头饰,满是劳动气息,也方便干活儿。梳着两个大辫子的姑娘,成了那个年代的象征。谁见了不说一句“人比花俏”?

而工装、军装开始成为时尚?你要说衣服难看吧也不是,关键是颜色素得出奇。灰色、蓝色、绿色,方便,牢固。大家都一样,倒没人喊挑剔。红袖章、红宝书、绿军帽,这才是标配?那个时候的海魂衫居然也成了热门单品,横着的条纹,看上去就有种莫名的精神。想起来还挺新鲜。

六七十年代,中国服饰陷入一种“整齐划一”的状态。菜市场、学校、工厂,几乎看不到色彩的变化。可神奇的是,这反倒让假领子和的确良成为“创新”。假领子不过是一块布,却让很多人拥有了体面感。的确良呢?据说五六十年代国际上做出来的,咱们70年代才大规模用上。布不皱、不挑剔、量又充足,连家里的老人都觉得轻松不少。

那几年,大量的补丁、领子、衣服轮着穿。布票稀缺,哪能大手大脚花布料,只有把能用的地方都用上。假领子、外套、洗得发白的衬衫,拼拼凑凑,成了那一代人的时髦。有点难、但也挺机灵。

后头职业装、学生装逐渐风行,咔叽布成了新宠。到快接近八十年代,喇叭裤、超短裙突然闯了进来。舶来的东西、光怪陆离的款式,那时候不说“洋气”,而是忽然觉得自己和世界连上了线。皮尔·卡丹踏进北京的那场服装秀,掀起的波澜谁也没见过。有人说这是一道“分水岭”,从此谁也撤不回去了。

改革开放这些年,人们终于不用再为“穿什么”发愁。牛仔裤、太阳镜、录音机,一件件都像风铃,一路叮叮当当。80年代成了穿衣自由的“启蒙期”,想穿什么穿什么,没人管,顶多被老太太碎碎念两句。电视、电影一普及,明星穿什么,年轻人就跟着试。小姑娘红裙子、男孩牛仔裤,走在大街上,别提多神气!

90年代,市场上的衣服多到眼花。西装逐渐追国际潮流,合体的、轻薄的、窄袖的,和以前肥大模样判若两人。男孩爱休闲,女孩则追流行。女装里垫肩、短裙、休闲衫、松糕鞋,从城市蔓延到集镇,谁有新款服饰都要“显摆”一番才算。

其实海绵垫肩那阵儿,谁也没觉得怪异。一晃过了几年,这些流行忽然就退潮。穿过短裙子的女孩,转眼换成牛仔裤、小背心,就像风吹云散一样,到底什么才是“永恒”?谁会说得准呢!

如今大都市已经成了时尚的混合场,穿汉服的、旗袍的、法式连衣裙的,各种模样稀奇古怪并排凑在一块。小众的、复古的、前卫的、怀旧的,不存在唯一“主流”。世界流行什么,中国都能找到影子,但奇怪的是——似乎没有哪种服装还能掀起十几年前的那种全民浪潮。

想来现在已经到了选择权极致分散的年代,没人会再在意某一件衣服能流行多久,姑娘们的衣柜变得像调色板。物质富足之后,审美反而变得分裂,五彩斑斓里到底有没有意义?可能重要的已经不再是“穿什么”,也许是“怎么自在”。

有人说这些变化意味中国真正“走进了时代”,也有人抱怨失去了独特的民族美。可前一秒规矩后一秒叛逆,时代压根儿就不是直线。服装跟随时代步伐前进,有进步也有轮回,保守偶尔胜过开放。谁知道呢,也许下个流行就是穿回补丁装?也说不定!

这一百年来,中国人的衣橱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拼图,从齐整变到随意,从模仿变到创造。谁也断不了下句流行的话题是不是刚才还在街头吵着要淘汰的款式。穿衣这事啊,今天你觉得怪,明天就满大街都是了。

总归说到底,大家还是随心所欲点好。现在,有得穿比啥都强。

来源:大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