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阳山镇,蜜桃早已采收完,桃园里依旧留着桃香。走进江苏无锡惠山区,这座盛产水蜜桃的“桃乡”,多位巾帼桃农的故事格外鲜亮。这些新农人中,有“桃三代”创业者,有从白领跨界的“蜜桃姐姐”,也有用科技武装自己田园的“新农二代”……
95后张烨琳
九月的阳山镇,蜜桃早已采收完,桃园里依旧留着桃香。走进江苏无锡惠山区,这座盛产水蜜桃的“桃乡”,多位巾帼桃农的故事格外鲜亮。这些新农人中,有“桃三代”创业者,有从白领跨界的“蜜桃姐姐”,也有用科技武装自己田园的“新农二代”……
从扁担到冷链的“传承”
在阳山镇觅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恒温库里,新开发的“觅桃姑娘”蜜桃礼盒已“整装”待发,目的地是北京、广州、天津等地。
今年37岁的钮燕,是地地道道的阳山“桃三代”。爷爷用扁担挑桃,父亲开面包车到上海、苏州闯市场,她把桃子卖到全国各地。大学毕业后,在扬州4S店做到管理岗,2016年儿子出生后,钮燕辞职回乡做微商卖桃。2019年,她抓住团购风口,使自家品牌一跃成为阳山水蜜桃头部品牌。
水蜜桃的成熟期在盛夏。为保持最佳口感,她往全国发货时全部使用冷藏车运输。以前找车难,她一度为长途整车发货犯愁,如今她用“冷链”平台,几分钟就能精准匹配冷藏车型,且全程温控可视化。“以前爷爷挑桃走十几里,如今我在手机上就能调度全国的冷链车。”钮燕说。冷链物流成为产业“硬翅膀”,让蜜桃不再受限于时间与温度,真正飞向更远的市场。
“桃王”姐姐的绿色密码
吴晓波是返乡创业的“老兵”。2009年,她辞去会计工作接手家中8亩桃园,从零学起,修枝、病虫害防治……不用除草剂,她坚持用羊粪、菌肥养地,保持桃子的原汁原味。2020年,她摘得“阳山桃王”桂冠。
品质好也要卖得好。为此,吴晓波研发“果套+专属箱+保鲜卡”包装,让细皮嫩肉的桃子经得起快递考验。她还牵头成立“果多多”合作社,带领十几户桃农统一标准、抱团销售,并主动办田间“培训班”,教乡亲绿色种植。“桃花经济”也是她的创意——每年春天,游客涌进桃园,给村庄带来大量人气和收入。
如今,合作社每年旺季日发货数百箱,吴晓波也成为了江苏省人大代表。她说:“我就是个农民,善用新办法,农民的明天会更甜。”
短视频里的“总策划”
回乡五年的高淼洁,是土生土长的桃园村人,自小在父亲的桃园里长大。辞去工作回乡后,她成了家里20亩桃园的“总策划”——老人忙田间管理,她在手机上拍短视频、做直播,帮桃园打开市场。
“现在坐在田里就能把桃子卖掉。”高淼洁说,旺季里客户电话多到接不过来。桃园逐年扩张,村里老人甚至主动把地托付给她。她的目标很朴实:“守好家乡的桃园,让阳山多一份年轻的力量。”
科技赋能的桃园“新生”
95后的张烨琳,原是企业审计。回乡后,她接手家里30亩桃园,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稳定桃子的甜度。她用发酵黄豆渣施肥,把甜度锁在15度上下,并尝试自动喷淋、旋耕机、割草机等农业机械化生产。“用对工具,种桃也能事半功倍。”张烨琳希望更多年轻人因科技而愿意扎根农业。
她把桃园打造成“小综合体”,同时经营着民宿和家庭农场,吸引团建、研学团队来体验采摘与制桃干。“桃子只有一季,但桃乡的生意可以做四季。”张烨琳说。
从肩上的扁担,到手中的方向盘,再到屏幕里的数据,“桃乡”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腻与创意。她们懂得用冷链守护口感,用直播讲好故事,用绿色种植赢得市场,用联农带农实现共富。
桃子好吃是天赋,卖得更远靠本事。在阳山,这些巾帼桃农的故事,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甜蜜,在于一代代人手里那份实干与传承。特约通讯员 俞显峰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张梓扬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