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已灭亡一百余年,而乾隆7世孙仍穿龙袍祭祖,家里金碧辉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0:09 1

摘要:前言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引起世人的关注。近年来,一些自称皇室后裔的人物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他们究竟是在传承文化,还是在自我炒作?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争议事件,对待这些自称皇室后裔

追寻历史的金线

前言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引起世人的关注。近年来,一些自称皇室后裔的人物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他们究竟是在传承文化,还是在自我炒作?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争议事件,对待这些自称皇室后裔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探寻历史的真相,感受文化的内涵。

你想象一下:公园里敲起鼓来,究竟是祭祖还是一场表演?有人举着手机拍得起劲,也有人在旁边嘀咕“这阵仗是不是有点过”。最尴尬的是,当你还没分清真假,评论区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2015年的一个清晨,乌喇公园的湖边铺了红毡,旗子和缎面绶带被拿出来晒太阳。爱新觉罗恒绍把宗亲们一个个招呼到队列里,穿戴规整,口令响亮。他自认是乾隆往下数的第七代后人,也是吉林市满族联谊会的主事人,这场礼成不成,他就像班长一样肩上有责。有人替他打趣——这阵仗,半个城的人都知道了;他笑笑,说该认真就认真,祖上那点规矩不能只活在书里。

鼓声一停,长辈们在牌位前低声念名讳,有的字拗口,舌头打了个结,还是念过去了。年轻人围在外圈,有的只知道“满族”、“清朝”,至于自己跟谁挂得上钩,说不太清。恒绍站在队伍最后面,看着烟雾往上飘,他心里也有数:不是人人对这套礼能共情,可他总觉得,先把一件事做出来,别让祖宗的名字光留在旧谱里吃灰。

事后这场祭礼在网上冲了一波热,支持的人说“起码有人还愿意把家族这一页翻出来”;不待多时,也有一群人不买账:清朝都翻篇了,何必再摆皇皇大礼?有人质疑血统,有人质疑动机,还有人更直接——“不就是为了吸引目光嘛”。这年头,任何带“皇室”两个字的活动,一出现就自动带滤镜,褒贬都很快。

你以为恒绍是唯一的?不是的。比如有位叫赫庆玲的女士,爱穿宫装出场,珠帘垂到胸前,走两步就叮当响,她自言是慈禧的后代,嘴里常挂着“七世”这个说法。有一次她说自己对某些遗产“有资格发话”,台下人先是愣了愣,随后手机“咔嚓”一阵,小视频立刻外流。看热闹的人很多,掰着手指算辈分的也不少;一张张截图里,她像从旧照片里走出来,结果下一秒就被弹幕淹没。

还有位姓周的,叫周佑钱,口口声声称是多尔衮往下数的第十代,喜欢在网上发帖子——要主持祭祀,还喊话“有同宗的都来”。他贴了自己的照片,摆出一副郑重的样子,有时还放一张泛黄的族谱角落作为背景。评论区的分化也很熟悉:一边有人叫“周宗亲”;另一边有人问“说是就能算吗”。这几位成了“另类皇室后裔”的代表性存在,喧嚣越滚越大。

说句心里话,很多人看这类新闻,往往先被“皇室”三字勾住,可真正刺痛人的,不一定是权贵的幻影,而是“找根”的焦虑。城市里搬了几次家,老房子的木门早换掉了,新小区的门禁卡刷一下进出,人和家族的线索就那么断了几截。北方的老人讲起老家,会慢慢把“旗人”“庄头”“世袭”的词从记忆里翻出来;年轻人听着,觉得像故事,但也许在某一刻,他们愿意知道自己来自哪条河。

另一方面,热闹和生意总是挤在一起。有人开直播卖“皇家同款符牌”,拍胸脯保证“正宗”,价格不离三百五。有人做品牌联名,找这类“后裔”站站台,穿一套服装、说两句有范儿的话,话题就出。你说这是不是炒作?像极了。但也不至于一刀切,说所有人都一样。恒绍这样的,至少费了力气去组织,去串人,去把仪式做得合乎礼数。他可能想要的是“被看见”,也可能是想把长辈口中的那点传说落在地上。

我们常说“血统”,可在民间,血统更多是纸上的字和口耳相传。族谱能被抄,也能被伪;老照片能被认错人;老院子拆掉了,就连墙根的故事也没处坐着讲。较真一点,人们想要证据,甚至想要DNA;而在文化层面,很多事其实靠的是认同——你承不承认那条线,愿不愿意把某些礼俗继续做下去。这两层常常绞在一起,让人误会,也让人争吵。

回到乌喇公园那天,队伍散场后,恒绍一个人把剩下的香炉端到车里,小心翼翼,像抱着个易碎的旧时光。他在后备厢里摸到收据,又想起当天租场地时和管理员说的话——“就给我们留个安静的角落。”他也不是没听过那些讥讽,脸皮不算厚,但习惯了。某个老宗亲拍他肩膀,说“你忙吧,年轻人愿意操心是好事”,他笑了下,没接话,眼睛有点发红。

另一头,赫庆玲在一个文化活动里被主持人连连追问,她把话说得云里雾里,面子不能丢,台下有人竖着大拇指,有人抓着她衣服的细节玩味——这件衣服到底是不是戏服?周佑钱则在社交平台上发一条“有缘人相聚”的长帖,底下有个年轻人留言:我们家老爷子讲过多尔衮,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同源。周回一句:“来聊聊。”这一来一往里,有诚意,也有套路。人心说不清。

写到这里,你或许会问: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这问题好像一定要用“真”把“假”打死才舒服。但也许更现实的是——有人借古招摇,有人借古安身。我们对待这种场面,别轻易上纲,也别一味放纵。看不懂的时候,先把情绪放到一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有人在教孩子跳满族的舞步,有人在卖周边,有人在找失散的家谱,有人在蹭热度。同样的符号,被不同的人拿着,走向不一样。

我有一次听一个满族奶奶念老名讳,念完她突然笑了一下,说“年轻时候可羡慕城里人的时髦,现在老了,就念念自己家的老辈儿。”这句话我一直记着。人老是需要信的,年轻人也一样,只是信的东西不同。

所以,当下一次你路过公园,看见某个队伍摆开锣鼓、穿衣冠齐楚,不妨站一会儿,别急着下判断。想想你家餐桌上的旧碗,想想老屋墙上的钉子,那些东西为什么让你舍不得扔。文化也是这种东西,拿在手上,有人把它当旗子,有人当骨头。究竟该怎么拿,可能要靠时间,靠人心,也靠我们眼睛里一点点的光。

鼓点停了,烟散了,手机里的视频还在播放。多年以后,谁还会把那些名字念得慢而稳?谁会在繁忙的日子里抽出一个下午,拎起一只香炉,轻轻地,给过去行个礼?我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总有人记得。至于“皇室”的名头,也许该像风一样,穿过场面,留下的只是一条耐人寻味的金线。

来源:青涩扑克gW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