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上午,郑州秋雨缠绵,凉意浸衣,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第11期诗词论坛如期进行。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樊化江会长主持本期论坛并致辞,40余位会员执伞而来,雨珠打湿衣襟,却挡不住眸中对诗韵的热忱,满堂银发映着窗外雨丝,倒成了论坛最动人的开场。
昨天上午,郑州秋雨缠绵,凉意浸衣,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第11期诗词论坛如期进行。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樊化江会长主持本期论坛并致辞,40余位会员执伞而来,雨珠打湿衣襟,却挡不住眸中对诗韵的热忱,满堂银发映着窗外雨丝,倒成了论坛最动人的开场。
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顾问、文化学者宋宗祧先生题为《聊聊郑州的唐诗之盛》之讲座,恰如一把巧匙,轻启盛唐郑州的诗画长卷。他首先讲到,说郑州是中国诗歌的滥觞,举一条就够了:据《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这个《五子之歌》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它的创作地点在洛汭,即今郑州巩义市河洛交汇处。由此得出,郑州早在夏朝就有了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继而,他以“郑州在唐朝算不算诗歌重镇?”破题,点出大众对郑州“历史上只是郑县”的固有印象,用“说它是诗歌荒漠会有人给你急眼,…说它是大县级水平会有不少人认可”的通俗调侃,让严肃话题变得轻松。他讲到,这些年翻了翻郑州的家底,才惊讶地发现,从隋朝才有了“郑州”之名、商朝时叫“亳”的我们脚下的这个城市,不仅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更在唐朝时大放异彩,力压群雄,诞生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小李杜李商隐等占全国一大半的诗歌巨擘!这让大家恍然顿悟: 原来,郑州土壤里竟然埋着这么多盛唐诗魂,郑州文化底蕴竟然是那么深厚。他的旁征博引与娓娓道来,赢得会员们啧啧赞叹和阵阵掌声。
于我而言,这堂风雨中的讲座,更是一次“开眼界、长知识、提高度”的醍醐灌顶之旅。此前对郑州的认知,多停留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便利,从未想过这座城市竟藏着“中国诗歌源头”的厚重,更孕育了半数唐代诗歌巨擘。宋先生的讲述,不仅让我补上了郑州唐诗文化的“必修课”,更教会我用“寻根”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土地:原来巩义的河洛交汇处,曾回荡着中国最早的诗歌吟唱;登封的山川之间,曾孕育出律诗的格律之美;那些课本里耳熟能详的诗人与不朽诗篇,竟都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都的文脉,诗意的模样,都将在心中重生根芽。
雨还在下,第11期诗词论坛在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后结束了。今日聆听讲座,让我更加坚信,大家手中的诗卷与心中的热爱,正让盛唐的诗韵,在今日郑州的风雨里,悄悄传承。立诗为证 :
【五绝三首·诗词论坛吟怀】
(文图/胡守明/2025.09.24)
其一
少陵桑梓处,五子咏歌隆。
此日群贤聚,赓吟继古风。
其二
巩月涵诗圣,嵩云孕律章。
群星辉故土,盛誉岂虚扬?
其三
古调谐新韵,高怀继旧踪。
桑榆霞彩炽,诗路万千峰。
【作者简介】 胡守明,党员,转业军人,中央直属机关退休公务员,籍贯河南安阳。中国法学会、河南省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郑州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卓越质量品牌研究院兼职书记;河南省直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常务理事、艺术指导;嵩岳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河岳诗词》副主编;河南省连锁经营协会创会联合发起人;郑州朗诵沙龙创始人;全国品牌和河南品牌故事、多种诵读演讲大赛等专家评委;河南省多家单位公益文化顾问。
来源:每天一堂国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