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金圈」近日频频在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等处刷到“律所-逾期咨询”“债务协商”等广告,广告多以“成功协商逾期”“逾期可自救”等等字眼呈现,精准击中借款人急于解困的心理。
互联网时代,网络借贷变得愈发便捷,随之而来的债务问题也困扰着不少人。
近期,一种以“律所”“法务咨询”为伪装的反催收套路正悄然兴起,误导借款人相信逾期可以不用还款,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损害借贷双方合法权益。
律所广告背后的“美丽谎言”
「互金圈」近日频频在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等处刷到“律所-逾期咨询”“债务协商”等广告,广告多以“成功协商逾期”“逾期可自救”等等字眼呈现,精准击中借款人急于解困的心理。
然而,事实是否如广告宣传的,这些“律所”们能够真实地帮助借款人呢?
「互金圈」尝试与广告中的多家律所取得联系后,发现5万元以下的债务,这些所谓的“律所机构”大多选择不接,那么,“律所们”为何更偏爱高额债务呢?!
据《经济观察报》今年7月报道,一些律所把“讨债”做成标准化生意。记者进入抖音等平台上的数家律所直播间,问询并联系后发现——仅在一周内,就有15家以上北京大型律所24小时不间断地网推自己,且不止一家律所采用“3210收费模式”(即收费标准为:立案3%、开庭2%、回款10%)。这种收费模式看似合规,却存在另附《补充协议》的情况:协议约定“若因债务人无财产终止服务,则前期费用不退。”
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为何“律所们”更倾向于服务拥有高额债务的人群。即使最终未能帮借款人达成“债务协商”目标,但通过“3210收费模式”,“律所”仍能通过高额债务的前期收费获利。
正如报道中某律所从业者透露的——“从2024年至今,小秦所在的律所,已经靠上述模式营收接近千万元,但真正进入执行阶段的案件不足20%。”
不难发现,高额债务的“收费空间”远大于小额债务,成为伪律所的主要“收割目标”。
「互金圈」通过广告添加了湖南某律所工作人员,以“协商网贷只还本金”为由与之联系,对方随即拨来语音电话(遭拒后),声称“不同平台有不同协商方案”,并发来多张“停催成功截图”佐证实力。
翻看该工作人员的朋友圈,晒出了其律所收款的相关截图。根据截图聊天对话显示,某用户总欠款超41万元,其欠款涉及多家平台,包括度小满、好分期、信用飞、花呗、美团等。
分期收费:借款人或将陷入双重陷阱
看似 “专业” 的服务,实则暗藏收费陷阱。
从一份债务协商《委托服务书》来看,协议约定“无定金,完成首个委托平台协商保障后支付398元,后续每个月的相同日期续费,总计支付6个月,若后续需继续保障,可继续支付月保障费用398元,(在委托平台有结清的情况下可-100 服务费用,改为298/月),直到结清上岸。甲方(借款人)应在支付日期当天及时支付,否则乙方(咨询服务机构)有权随时中止服务,后期不再承担任何保障责任。”
根据该项条款,完成首个平台协商保障(这个怎么定义,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借款人就得支付2376元(398元*6),若后续需要服务则还要继续续费。这无异于,让借款人的债务困境“雪上加霜”。
随着伪律所反催收套路的蔓延,监管与司法部门已展开行动:
2025年7月24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行动,严打冒用律师身份编造故事违法营销。据《中国新闻周刊》2025.5.17总第1187期报道,今年「济南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侦破了一起“反催收联盟”团伙案件,这是全国首起以敲诈勒索罪逮捕和判决的“反催收联盟”团伙案件。“反催收联盟”打着金融维权的名义,敲诈金融机构,拒不偿还贷款,严重影响金融安全。」多地警方也公布典型案例:部分反催收组织不仅骗取借款人费用,还诱导其伪造“重大疾病诊断书”“失业证明”等材料,导致借款人可能面临刑事风险。另据《中国经营报》今年6月报道,「去年至今,多地警方公布了打着债务化解、优化、协商的旗号进行诈骗的典型案例。所谓“债务化解”往往充满套路,对于普通人而言,轻则是被骗钱财“以贷养贷”“借贷缴费”,重则还会涉及刑事犯罪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在债务协商骗局中,用专业不良资产处置、专业法律法务咨询等关键词,获得借款人信任,是不法分子的主要手段。这些号称处理贷款逾期业务的“律所”背后,其实真正在运作的是“法律咨询公司”。
今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指导宝山分局,侦破一起犯罪团伙假借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名义,以帮助借款人减免优化债务为名,通过伪造公司、企业印章向银行、网贷平台等金融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材料,诈骗金融机构资金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涉案金额460余万元。
经查,犯罪嫌疑人孙某并无律师从业资格,但为了牟取非法利益,开设法律咨询公司,对外谎称专业法律工作者,为了混淆视听、误导客户,还刻意租借与律师事务所同一楼层的办公场所。
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律所”+“债务协商”词条,相关投诉有2218条。
从黑猫投诉来看,不少用户都存在向律所交完定金,试图进行网贷债务协商,但却未得到实质性服务,并未真正解决其自身债务问题。
谈及反催收对信贷行业的危害,业内人士二草认为,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反催收黑产的存在会动摇信贷业务根基。一些反催收组织通过伪造证明、教唆逃债等手段,将“履约客户”逐步转化为“失信客户”,直接推高不良率,加剧资产端风险,造成资产质量持续恶化;其造成的不良率攀升会导致资金方风险溢价要求提高,黑灰产冲击下甚至可能推升平台资金成本的上行。
其次,反催收的存在会挤压平台盈利空间。反催收组织通过规模化、流程化的投诉消耗平台客服与合规资源,迫使平台妥协减免债务,形成“投诉-妥协-更多投诉”的恶性循环,挤占消保资源;平台为应对投诉可能降低风控标准,迫使业务方通过表外高息业务弥补损失,进一步陷入违规经营与黑灰产攻击的漩涡,从而出现合规与声誉风险。
最后,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侵蚀行业信用生态。守信客户为黑灰产逃债者承担成本,合规平台因利润压缩难以生存,而违规平台与反催收组织形成“共生黑产”,破坏行业公平性。客观上形成了客群与平台的逆向淘汰机制;伪造公文、虚假投诉等行为削弱金融信用基础设施,这样的情形长期存在可能抬高全社会信贷门槛,致使信用体系受损。
治理难点与深层原因
反催收组织之所以猖獗与盛行,主要还是因为当前在治理上存在诸多难点。
例如,反催收行为在法律定性模糊。反催收组织常以“法律咨询”为幌子,利用监管对“代理维权”的定性困难,逃避刑事责任。再者,其技术对抗也在不断升级,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声纹伪造等技术手段,为黑灰产精准获客与隐蔽操作提供了助力。
反催收组织善于利用部分借款人因真实还款困难而寻求帮助的心理,或遭遇暴力催收等痛点,利用借款人想要快速摆脱困境的诉求,混入非合规手段。
此外,部分机构平台存在贷后管理短板,高度依赖委外催收且消保机制不足,催收作业存在合规问题,为黑灰产提供可乘之机。
应对策略与行业出路
面临这样的现状,要想肃清行业环境,需要借助监管与司法的力量来进行协同打击。
金融机构与助贷平台需要呼吁将伪造公文、借投诉案例敲诈勒索平台等行为纳入《刑法》打击范围,推动明确法律定性的进程。并且相关部门应当强化金融监管、公安、网信办的数据共享与行动协同,重点整治短视频平台违规引流内容,形成跨部门联动机制。
机构平台自身则需要加强技术反制与数据治理力度,借助AI声纹识别、语义分析等能力精准识别反催收特征,实现提前拦截,并且尽快建立机构间反灰产数据库,行业黑名单实现共享机制,联合抵制恶意逃废债行为。
此外,平台的自律与生态优化举措同样必不可少。平台应当积极建立内部协商机制、减免政策标准化,降低委外催收占比,提升催收合规标准,从源头降低投诉冲突,并从公开合规投诉渠道,加强宣传力度,揭露反催收诈骗手法,引导借款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债务问题。逐步实现强化贷后管理与实现金融消费者教育的目标。
此前,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
1.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身份证、银行卡、借款合同等敏感信息;
2.如遇金融纠纷,应通过平台官方客服、正规渠道或司法途径理性维权;
3.如发现涉嫌诈骗或非法经营行为,可及时向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
湖南省委金融办也发出提醒,一些非法中介通过冒充权威专家、专业律师等身份骗取消费者信任,从中牟利。然而在实际案例中,中介会提前收取一笔昂贵的手续费。一旦“碰瓷”金融机构失败,借款人不仅要归还金融机构的欠款,还要白白被中介骗取一笔手续费,有些中介公司甚至以债务人的隐私反向敲诈勒索债务人。切勿轻信“债务优化”话术,恶意逃废债的群体与个人一旦被列为失信人,将得不偿失。
最后,如何探索合规的“债务调解”,业内人士二草认为试点第三方调解机构同样值得思考,行业联盟可以尝试推动设立持牌金融纠纷调解组织,为确有困难的借款人提供合法协商通道,才有可能压缩黑灰产的生存空间。
当反催收黑产披上“律所外衣”,本质是利用法律盲区与技术漏洞对负债人实施精准“收割”。借款人更需保持清醒:真正的债务解困,从来没有“逾期不还”的捷径,也不存在“付费就能免债”的好事。
而对于整个信贷行业,唯有持续压缩反催收黑产的生存空间,让官方“合法协商”替代“违规逃债”,才能守护信贷市场的公平与信用,让真正有需要的借款人获得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而非陷入被黑产吞噬的“陷阱”。
本文综合自《经济观察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等媒体公开报道。
❄声明: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来源:互金圈
作者:花无缺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来源:财经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