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一家成立仅1年、30人小团队的公司Dyna Robotics官宣1.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6亿美元,英伟达、亚马逊、Salesforce等巨头挤破头入股。更反常的是,这家公司的三个创始人全是华人,却偏要反着行业潮流来——不做人形机器人,不碰工业
当整个科技圈还在为“人形机器人何时走进家庭”吵得不可开交时,老黄(黄仁勋)已经悄悄在具身智能赛道投下了第三颗“深水炸弹”。
9月21日,一家成立仅1年、30人小团队的公司Dyna Robotics官宣1.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6亿美元,英伟达、亚马逊、Salesforce等巨头挤破头入股。更反常的是,这家公司的三个创始人全是华人,却偏要反着行业潮流来——不做人形机器人,不碰工业流水线,更不闯家庭场景,非要让机械臂在餐厅叠餐巾、健身房理毛巾。
为什么巨头愿意给这样一家“避开热门赛道”的公司砸钱?三个华人创业者凭什么在老黄的“机器人朋友圈”里占据一席之地?当具身智能还困在“烧钱-演示-再烧钱”的死循环里时,Dyna撕开的这个“商用场景口子”,或许藏着行业破局的真正答案。
一、人形机器人的“死亡谷”:为什么老黄的钱不追热潮?
过去两年,具身智能赛道最热闹的词是“人形机器人”。从特斯拉Optimus到Figure AI,再到国内的优必选Walker X,几乎所有玩家都在押注“像人一样走路、干活”的终极形态。但热闹背后,是冰冷的现实:Figure AI成立3年烧了10亿美元,至今没实现量产;特斯拉Optimus演示视频里的“拧螺丝”,在真实工厂里连0.1%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
老黄看得比谁都透。作为英伟达CEO,他今年在机器人领域“全线出击”,直接投资了Figure AI、Dyna Robotics、Skild AI三家公司,但这三家各有侧重:Figure做人形机器人,Skild搞工业检测,唯独Dyna,选了个没人注意的“中间地带”——商用场景。
为什么是商用场景?Dyna的创始人团队算过一笔账:工业场景虽然结构化,但对精度的要求是“恐怖级”的——汽车流水线上,机械臂拧螺丝的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现阶段的大模型+具身智能根本扛不住一次失误的损失;家庭场景更复杂,不同户型、家具摆放、甚至宠物突然闯入,都会让机器人瞬间“宕机”。而商用场景,比如餐厅、健身房、自助洗衣店,恰好卡在两者之间:任务集中(叠餐巾、理毛巾、分拣衣物),容错率高(叠歪了大不了重叠,不影响营收),还能提供海量重复的真实数据。
这简直是给具身智能造了个“新手村”。Dyna创始人York Yang打了个比方:“就像教宝宝学走路,不能一上来就让他跑马拉松。商用场景就是机器人的‘学步车’,先在简单环境里积累经验,等‘肌肉记忆’形成了,再去挑战更难的任务。”
这种“反潮流”的选择,恰恰戳中了行业痛点。现在的具身智能不是缺技术,而是缺“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桥梁。工业场景要求太高,家庭场景太复杂,只有商用场景能提供“边赚钱边学习”的土壤。Dyna的1.2亿美元融资,本质上是巨头在为这个“桥梁模式”投票——与其在人形机器人的死胡同里烧钱,不如先让机器人在商用场景里“活下来”。
二、叠餐巾的“技术革命”:单权重模型如何让机械臂学会“举一反三”?
光选对场景还不够,Dyna能吸引巨头的核心,是它的“独门武器”——世界首款可落地商用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DYNA-1。今年4月发布时,这个模型用一个数据震惊了行业:搭载它的机械臂能24小时自主运行,折叠餐巾900余次,成功率99.4%。
别小看“叠餐巾”。对机器人来说,这是个“地狱级难度”任务:餐巾质地柔软、形状不规则,每次抓取的角度、力度稍有偏差就会叠歪。传统机器人想干这个活,得工程师写几百行代码,规定“第一步捏左上角,第二步折15度角”,换个牌子的餐巾就得重写代码。但DYNA-1不用——它是“单权重通用基础模型”,靠一组固定参数就能处理多种任务,不需要为每个场景重新训练。
简单说,传统机器人是“按指令办事的木偶”,DYNA-1是“会观察学习的学徒”。它不需要提前知道“怎么叠餐巾”,而是通过摄像头观察人类叠餐巾的动作,结合触觉传感器感知餐巾的柔软度,自己试错、调整,最后总结出规律。这种“从环境数据中学习”的能力,让它能快速适应新场景——今天在餐厅叠餐巾,明天换个健身房理毛巾,后天去洗衣店分拣衣物,参数不用改,直接上手。
这背后藏着一个“反常识”的技术逻辑:具身智能的核心不是“硬件有多像人”,而是“模型有多会学”。Dyna首席科学家Jason Ma(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PhD,曾在DeepMind、英伟达AI实验室工作)解释:“真正的通用机器人,得像人一样‘举一反三’。DYNA-1在餐厅学会叠餐巾后,再去整理毛巾时,会自动迁移‘抓取柔软物体’的经验,不用重新教。”
更关键的是,这种能力能形成“数据飞轮”。每次部署到新场景,机械臂都会产生新数据(比如不同材质的餐巾怎么叠、湿毛巾怎么抓),这些数据反哺模型迭代,让DYNA-1越来越聪明;模型越聪明,就有越多商家愿意部署(毕竟不用反复调试),又产生更多数据。就像滚雪球,数据越多,模型迭代越快,成本越低,最后实现“开箱即用”——这正是工业级部署的核心门槛。
老黄的英伟达最懂这个逻辑。它给Dyna投资,不光是看好技术,更是看中这个“用数据喂模型,用模型卖硬件”的闭环——DYNA-1跑起来得用英伟达的GPU吧?部署越多,买的卡越多,英伟达的芯片生意就越稳。至于“最先进的卡有没有优速通”,不过是行业玩笑,真正的“优速通”,早藏在这个数据飞轮里了。
三、华人团队的“中庸智慧”:从Zara排队到6亿美元估值的创业哲学
Dyna的三个创始人,是这场“反潮流实验”的灵魂。CEO Lindon Gao(纽约大学商学院毕业)、研发负责人York Yang(浙大电子工程本科+UCLA计算机硕士)、首席科学家Jason Ma(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PhD),三个华人在硅谷凑到一起,骨子里带着点“中庸智慧”——不极端、不冒进,却总能踩准技术与商业的平衡点。
Lindon的创业故事早有伏笔。上一次创业,他因为在Zara排队结账太痛苦,创办了智能购物车公司Caper AI,2021年被生鲜配送巨头Instacart以3.5亿美元收购。这段经历让他看透一个道理:前沿科技创业,最怕“目标太远够不着,目标太近没壁垒”。人形机器人就是“太远”(5年内看不到盈利),工业场景就是“太近”(陷入价格战),商用场景正好——既有明确需求(餐厅缺服务员、健身房缺保洁),又能快速造血(按服务次数收费,商家付得起)。
York Yang的工程能力则负责把“商业直觉”落地。他和Lindon的相识颇有戏剧性:York在UCLA读书时认识了Lindon的小学同学,间接接触到Caper AI项目,两人一拍即合——Lindon懂商业,York懂技术,正好互补。这次创办Dyna,York带着团队避开“堆硬件”的陷阱(不像人形机器人要做双腿、全身关节),专注机械臂+AI模型,把成本压到最低:单台设备价格控制在商用场景能接受的范围,还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算下来比雇人便宜。
Jason Ma的学术背景则保证了技术天花板。他在DeepMind研究机器人基础模型时就发现,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实验室模型到真实场景的鸿沟”——论文里的算法在模拟器里准确率99%,到了现实中碰上个“歪掉的餐巾”就失灵。DYNA-1特意强化了“鲁棒性”:比如餐巾掉地上了怎么办?被风吹跑了怎么办?模型会自动尝试不同解决方案(弯腰捡、用另一只手挡风),而不是直接报错。这种“应对长尾情况”的能力,让它终于能从“实验室demo”变成“商用产品”。
三个华人的组合,恰好融合了“硅谷视野”与“落地基因”。Lindon的商业嗅觉(知道商家愿意为什么付钱)、York的工程落地能力(把技术做便宜、做可靠)、Jason的学术深度(保证模型领先性),缺一不可。这或许也是老黄愿意押注的原因——在具身智能这个“高风险赛道”,团队的“平衡感”比单点技术突破更重要。
四、老黄的“机器人棋局”:投资是表,卖卡是里?
Dyna的融资名单里,英伟达的名字格外显眼。这不是老黄第一次在具身智能赛道下注:今年3月投资Figure AI(人形机器人),7月投资Skild AI(工业检测机器人),加上Dyna,三家公司覆盖了人形、工业、商用三个场景。但如果你以为老黄是“赌哪家能成”,那就太天真了——他真正的目标,是“卖卡”。
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的策略,本质是“生态绑定”。不管是Figure AI做人形机器人,还是Dyna做商用机械臂,都得用英伟达的芯片(比如最新的 Jetson AGX Orin、Hopper GPU)跑模型;模型训练、数据处理,也得用英伟达的算力。投资Dyna,相当于提前锁定了一个“未来大客户”——等Dyna的机械臂大规模量产,每台设备都得配一块英伟达芯片,这生意比单纯卖卡稳多了。
更妙的是“优速通”逻辑。Dyna作为英伟达的投资对象,未来采购芯片时,大概率能拿到“优先供货权”。现在全球AI芯片供不应求,先进制程的卡(比如H100)得排队抢,而Dyna要是能“插队”,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快部署、迭代模型,形成技术优势;技术优势又带来更多订单,买更多卡——这是个“投资-供货-卖卡-再投资”的闭环。
老黄甚至把“朋友圈”扩展到了国内。今年6月,英伟达宣布与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中国机器人公司合作,提供芯片和软件支持。不管这些公司未来成不成,先用上英伟达的卡再说。就像当年在AI大模型领域,英伟达靠“卖卡给OpenAI、谷歌”成了最大赢家,现在换个赛道,逻辑照样成立——具身智能越火,机器人公司越多,英伟达的卡就卖得越好。
当然,Dyna的价值不止于“帮老黄卖卡”。它撕开的“商用场景口子”,可能真的能解决具身智能的“造血问题”。过去行业的痛点是“赚钱难”: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高,家庭场景付费意愿低,工业场景门槛高,都得靠融资续命。但Dyna不一样——餐厅叠餐巾按次收费(比如叠一条0.1美元),健身房理毛巾按月租设备,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现金流”。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就不用像无人驾驶那样“无限烧钱”,能撑到技术成熟的那天。
这正是Dyna团队最自信的地方:他们要填补具身智能缺失的“三块拼图”——泛化能力(快速学新任务)、鲁棒性(应对现实意外)、商业模式(能赚钱)。CEO Lindon Gao说:“商用场景就像机器人的‘婴儿辅食’,先让它吃饱,才能长大。等DYNA-1学会足够多技能,未来就能向更高价值的场景(比如医院护理、仓储物流)迁移。”
五、拷问:商用场景能撑起具身智能的未来吗?
Dyna的模式虽然聪明,但挑战也不少。最直接的问题是“天花板”:餐厅、健身房、洗衣店的市场规模有限,就算机械臂渗透率100%,能赚的钱也有限。未来如何向高价值场景(比如医疗、仓储)迁移?DYNA-1现在叠餐巾很厉害,但真要去医院给病人喂饭、拿药,精度和安全性够吗?
数据飞轮也可能“卡壳”。模型迭代需要高质量数据,但商用场景的任务太简单(叠餐巾动作重复),数据多样性不足,会不会导致模型“越学越笨”?比如在餐厅只见过白色餐巾,突然来了块花纹餐巾,还能叠好吗?Dyna需要想办法让数据“更丰富”,比如主动接入不同场景(酒店、机场),甚至和其他公司共享数据(当然,隐私和安全是个大问题)。
还有“华人团队的地缘风险”。Dyna总部在加州红木城,上海长宁区设有分部(中文名叫“达纳灵动”),团队既有硅谷背景,又有中国元素。这在技术合作上是优势(比如利用中国的制造业资源降低硬件成本),但在地缘政治紧张的当下,会不会被“卡脖子”?比如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Dyna的上海分部还能不能用上最新的模型?这是三个华人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不过,这些问题都不妨碍Dyna成为具身智能赛道的“破局者”。它证明了一个道理:行业不需要那么多“颠覆世界的梦想”,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地”。当所有人都在追逐人形机器人的“星辰大海”时,三个华人偏要在餐厅叠餐巾,却意外撕开了一道口子——这或许就是创新的本质:不追热点,只解真问题。
老黄的8.6亿押注,三个华人的反潮流创业,DYNA-1的99.4%成功率,藏着同一个答案:具身智能的未来,不在实验室的演示视频里,而在餐厅的餐巾堆里、健身房的毛巾筐里、洗衣店的衣堆里——在那些“不起眼却真实存在”的需求里。
至于最后能不能成?至少现在,这个会叠餐巾的机器人宝宝,已经比大多数只会“走两步”的人形机器人,离现实更近了一步。
来源:我为机狂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