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勃列日涅夫政变成功,刚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的认识,即:无论从工作的能力,才干还是领导人的品质等方面来说,勃列日涅夫在当时的苏共高层中都不是最优秀的。所以,勃列日涅夫当上了苏联的第一书记,就是苏联各方势力经过多方面的衡量,甚至做出了重大
在勃列日涅夫政变成功,刚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的认识,即:无论从工作的能力,才干还是领导人的品质等方面来说,勃列日涅夫在当时的苏共高层中都不是最优秀的。所以,勃列日涅夫当上了苏联的第一书记,就是苏联各方势力经过多方面的衡量,甚至做出了重大的妥协之后,才得出的结果,换言之,勃列日涅夫只是临时的选择,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很有可能被更强的人替换掉。但历史的实践证明了,上述关于勃列日涅夫的猜想,完全就是错误的。
首先,勃列日涅夫清楚的认识到了,苏联三驾马车形式的执政方式,仅仅是在表面上,肤浅的体现了集体领导所要表达的权利平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个领域的权利去控制另一个领域的权利,完全是由领导人的实际地位所决定的。换言之,勃列日涅夫可以通过苏共的名义,去干涉柯西金在苏联政府,波德戈尔内在最高苏维埃领域,或国防部在军事领域的一切事务,等等。1966年,在苏共的23大上,苏共中央主席团改成了苏共中央政治局。随后,苏共第一书记的名称,也变成了总书记,至此,苏共在苏联三驾马车权力结构中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进一步的巩固了。
另外,在苏共的政治局中,除了勃列日涅夫以外,其他的政治局委员都是平等的。换言之,勃列日涅夫在苏共的政治地位,被合法的固定在柯西金,波德戈尔内等政治局委员之上了,这进一步的证实了,在苏联的政坛,一个领域的权利去控制另一个领域的权利,完全是由领导人的实际地位所决定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苏联所有的重要决定和重要改革,都是由苏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换言之,1966年苏共23大之后的勃列日涅夫,如果他愿意,他就可以轻易的推翻三驾马车的权力结构,将苏联的权力集中于他一身。
1964年,当赫鲁晓夫刚下台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其实主动的看到了,自己在作为国家领导人方面的不足,所以,他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主动的示弱,主动的妥协,主动的向其他苏联的高层让渡了部分的权利。因为,勃列日涅夫深知,苏共才是带领苏联向前发展的唯一领导力量,只要自己在苏共总书记的位置上坐稳了,其他一切的权利,一切的特权,最终都会转到自己的身边,换言之,苏联三驾马车的权力架构就是勃列日涅夫主动去构建的。
苏共的23大之后,勃列日涅夫在法律上,已经变成了苏共的第一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勃列日涅夫就充分的显示出,他在权力领域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勃列日涅夫充分的利用了苏联党管理一切的核心权利,很快的,就将苏联的权利全部都抓到了手上。
首先,勃列日涅夫为了继续加强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他就以帮助苏联农业发展为理由,将契尔年科的小弟库拉科夫,跨级别提拔成了苏联的农业部长。仅仅一年后,库拉科夫又变成了分管苏联农业的中央书记,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又将曾经自己的伙伴马茨凯维奇,提拔成了农业部长。
很快,勃列日涅夫周围就形成了支持自己的小圈子,如:苏斯洛夫,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吉洪诺夫、基里连科,以及刚刚提拔的库拉科夫,等等。到了1965年3月,在3月的苏共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先是让自己的盟友乌斯季诺夫,入选了中央书记和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候补委员。
然后,为了监视
,他又将马祖罗夫提拔成了部长会议的第一副主席。从1966年3月开始,勃列日涅夫曾经的下属,摩尔多瓦的第二书记萧洛科夫,在勃列日涅夫的关照下,在今后的16年里,都是苏联的内务部长。1967年5月,下一任的苏共第一书记安德罗波夫,代替谢米恰斯内就任克格勃主席,至此,勃列日涅夫稳定的掌握了国家对内的强力部门。
另外,勃列日涅夫为了限制国家强力部门的权利,又将自己的同学茨维贡,切不里科夫,以及奇涅夫,安排成了克格勃排名前三的副主席,他们三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替勃列日涅夫时刻盯着安德罗波夫的一举一动。紧接着,勃列日涅夫在摩尔多瓦时期的老下属契尔年科,也被提拔为苏共中央总务部长。同时,勃列日涅夫在乌克兰的同学诺维科夫,在勃列日涅夫的帮助下,走到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高位,他的另一个同学帕夫洛夫,也变成了苏共中央办公厅的主任。1967年7月,马林诺夫斯基元帅逝世,勃列日涅夫在军中的密友格列奇科被提拔为国防部长,至此,勃列日涅夫掌握了对军队的控制力。上述所有的官员,但这些并不是全部的人,就是苏联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第聂伯罗帮”。
来源:阿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