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如奔流千年的长河,其脉续存离不开一代代践行者的躬身摆渡。当古老的易学智慧、养生文化、武学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的落点,杨祖尧便以赤子之心为舟,以四十余载光阴为桨,成为了这条文化长河里坚定的传脉人。他始终以“继承传统、发扬和谐精神” 为初心,让国学智慧既
传统文化如奔流千年的长河,其脉续存离不开一代代践行者的躬身摆渡。当古老的易学智慧、养生文化、武学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的落点,杨祖尧便以赤子之心为舟,以四十余载光阴为桨,成为了这条文化长河里坚定的传脉人。他始终以“继承传统、发扬和谐精神” 为初心,让国学智慧既扎根本土土壤,用行动诠释着传统文化 “与时代同行、与人心相通” 的鲜活生命力。
少年立志,文武兼修奠根基
1976 年冬,青年杨祖尧怀揣赤诚入伍,五年军旅生涯磨砺出他坚毅品格。自幼受家庭熏陶,他痴迷习文习武习画,在笔墨丹青与拳脚功夫中体悟传统文化精髓。1981 年退伍后,这份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愈发浓厚。1983 年,他专程请来龙虎山李法辉大师传授八卦气功,随后在广州、深圳、珠海开设教学班次,以传统养生文化服务大众,数年间培育众多爱好者。
问道名师,深耕易学拓新境
2002 年冬,杨祖尧在广州结缘 “当代易学泰斗” 邵伟华先生。作为新中国易学领域的拓荒者,邵伟华的学术思想为他打开新视野。他先后参与四柱预测、手相研究等专业课程,凭借出众的领悟力与责任心担任班长,常随师赴香港、澳门等地开展实地考察与学术交流。这份扎实的研学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化传播事业筑牢根基。
此后十余年间,他的学术足迹遍布全国:2004 年参与广州周易节筹备,2006 年亮相广州周易学术论文研讨会,2007 年跻身北京第四届中华易学文化大会,2008 年在首届全球华人易学峰会中担任执行编委,2009 年同时受聘《中华易学名人风采》编委,并以特邀贵宾身份出席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名人论坛,同年入选《当代中国易学家辞典》,学术造诣获业界广泛认可。
杨祖尧副会长与本焕大法师留影
向善为核,文化实践结硕果
“一心向善,方为文化真谛。” 这是杨祖尧常挂在嘴边的话,更融入他的学术研究与实践。2010 年,由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编撰的《模范广东》一书,专题记录他作为易经协会副会长 “开创易学新天地、促进社会新发展” 的事迹,彰显官方对其文化贡献的肯定。2011 年,他双喜临门:7 月出任全球国学名人出版物主编,11 月斩获中华周易协会最高荣誉 “大罗盘奖”。
深耕文化领域的同时,他始终以“行善积善” 为己任。多篇论文如《一心向善,勿迷风水命相》《慈善・行善・积善 改变命运》《心好屋也好与心好屋不好》等,反复强调 “德不配位则难立” 的理念,倡导以道德修养涵养人生。2015 年,客商杂志社长李敏第专程策划其文化事迹传播,让 “心好则事顺” 的理念影响更广。
国际发声,文化出海谱新篇
进入新时代,杨祖尧的文化影响力逐步走向世界。2024 年 9 月,经生态环境部批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他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与中外学者共探传统文化与生态建设的融合之道,荣获 “优秀文化传人” 称号。
2025年4月,喀麦隆驻华大使馆向他发出聘书,聘请其担任 “特邀国学文化顾问”。这一身份并非个例 —— 近年来,国学文化顾问逐步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杨祖尧凭借深厚学养与实践经验获此殊荣,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
从岭南大地的文化爱好者,到国际舞台的文化使者,杨祖尧四十余年坚守“继承传统、发扬和谐精神” 的初心。正如他在《继承杨公救贫传统,发扬周易和谐精神》一文中所写:“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行、与人心相通。” 如今,这位年过花甲的文化传人,仍在国学传播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来源:多元文化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