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光中静默伫立的徐家汇藏书楼,历经修葺而风貌如故。如今再度成为文明对话的见证者。今天(26日),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跨越时空的握手——十九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笔墨中的东方神韵”主题展在此开幕。
在时光中静默伫立的徐家汇藏书楼,历经修葺而风貌如故。如今再度成为文明对话的见证者。今天(26日),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跨越时空的握手——十九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笔墨中的东方神韵”主题展在此开幕。
此次展览作为《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的重要项目之一,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中西人文对话,集中展出英国皇家建筑师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创作的珍贵铜版画原稿140余幅。
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文物建筑,是上海诞生最早,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在这处承载中西文化交流记忆的空间里,以艺术展的形式开启文明对话,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这种交流在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延续和更新。”
西方人视野中的东方意象
本次展览的版画作品,皆是19世纪西方人视野中的“东方意象”。
阿罗姆以精妙的线条勾勒出中国的山川河流、市井生活,让西方世界首次直观感知东方“人水相依、城水共生”的生活哲学,也为后世的文化交流播下了种子。
譬如,他笔下的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敌楼与垛口细致入微,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中若隐若现,既展现宏伟气势,又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这些图像折射出19世纪西方对长城的复杂认知——既是建筑奇迹,又承载着东方主义的想象,常被与金字塔等古代奇迹相提并论。
这些作品原载于作家乔治·纽海姆·赖特1843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阿罗姆虽未亲临中国,却通过荷兰旅行家尼霍夫的游记、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画师亚历山大的素描、传教士利玛窦的著作等二手资料,构建出一个融合写实与想象的东方世界。他运用欧洲绘画的透视与光影技法,又保留东方文化韵味,形成独特的视觉叙事。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团队引入AIGC技术,将静态版画转化为动态影像。观众可通过短视频“走入”画中,感受19世纪东方场景的生动再现,在古今对话中体验历史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为“河、城、人”架起桥梁
“聚焦上海”总经理亚历克斯·巴特勒(Alex Butler)也参与了本次策展。已在上海生活近12年的他,在这里创办并经营自己的公司,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艺术、艺术家与文化。“文明互鉴,应当像水流一样自然流淌。”他说。
上海自开埠以来,依水而兴、因人成事,逐渐成长为中西交融的国际都会。这种与水共生的智慧,至今仍是这座城市开放的基因。
《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以上海与伦敦两座城市的水岸为叙事线索,唤起跨越时空的共鸣。两座水岸城市的记忆密码惊人相似:货轮曾载文明远渡,厂房铭刻工业年华,而今天,它们更携手探索零碳未来。
这些版画如同一扇窗口,既回望历史,也映照未来。
为促进跨文化理解,每件展品均配有中英双语二维码。观众扫码即可获取作品背景、艺术分析及文化解读,部分作品还设有“今昔对比”,展现同一场景的百年变迁。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观展体验,更体现了“奔流”系列连接全球城市的初心,为跨文化理解搭建起一座无障碍的桥梁。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