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5公里竟不如走5公里?,这3类人跑步等于“伤根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2:53 1

摘要:67岁梁家辉拍硬核打戏不用替身,记者围着追问“是不是练了武术”,他笑着摆手:“没那么复杂,就是每天走够2.5万步,拍戏时还得加到3万多步”;反观我同事小杨,为了甩肉硬撑跑5公里,没两天就胸闷气短,第三天直接因心肌缺血被抬进医院——同样是5公里,走和跑的差距,远

67岁梁家辉拍硬核打戏不用替身,记者围着追问“是不是练了武术”,他笑着摆手:“没那么复杂,就是每天走够2.5万步,拍戏时还得加到3万多步”;反观我同事小杨,为了甩肉硬撑跑5公里,没两天就胸闷气短,第三天直接因心肌缺血被抬进医院——同样是5公里,走和跑的差距,远不止“累不累”那么简单,甚至可能是“养身”和“伤身”的天壤之别。

国际权威期刊《动脉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学》曾花6年时间,盯着4.8万人做对比——其中3.3万是常年跑者,1.5万是坚持步行的人。最后算出来的结论,直接推翻了很多人“跑步才是真运动”的固有认知:在降低高血压、高胆固醇,还有控制2型糖尿病这三件事上,走和跑的效果几乎打平;更反常识的是,要是按“消耗同等能量”算,走路在降血压、清胆固醇上,反而比跑步略胜一筹。

这其实暗合了《黄帝内经》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道理——运动从不是“越累越有效”,而是要贴合自己的“身体底子”。就像小杨那样,平时连楼梯都懒得爬,突然把跑步当“救命稻草”,相当于让刚冒芽的草木硬扛暴雨,根系没扎稳就被冲刷,不受伤才怪。但换成走路就不一样了,它像春风拂过大地,慢慢唤醒肌肉、疏通气血,哪怕是长期不运动的人,也能跟着节奏慢慢适应。

当然,不是说跑步就不好。斯坦福大学曾跟踪5年长期跑者,发现那些每周跑3次以上、坚持2年的人,体脂平均能掉12%——这相当于给身体装了台“高效代谢发动机”,想提升心肺耐力、快速减重的人,跑起来确实更高效。但这台“发动机”有门槛:得有一定运动基础,心肺功能能跟上,肌肉力量也撑得住,跑起来才像“顺风顺水”;要是没基础硬上,比如体重基数大的人、65岁以上的老人,或者孕中晚期孕妇、带慢性病的人,强行跑5公里,就像小马拉大车,膝盖、脚踝先扛不住,甚至可能诱发心血管问题,反而把身体拖垮。

其实不管是走还是跑,想让运动真能养身,关键得摸透“怎么动”的门道,这和道家说的“顺势而为”是一个理。

先别贪多求快,得搞懂“量”的尺度。我以前为了提升跑步配速,逼着自己每天跑2小时,结果没一周就头痛欲裂,查资料才知道,单次运动超90分钟,免疫力会掉15%到70%,相当于给病毒留了“破门”的空子。普通人不用这么拼,每周3到5次,每次30到60分钟就够了——就像给花浇水,不多不少刚好能渗到根里,久了自然枝繁叶茂,没必要硬撑着“累到瘫”才停。

再选对“时间”,别踩错节点。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散步,村上春树上午十点必开跑,其实不用纠结“必须哪个点动”,找个和你作息不打架的固定时间就行。但有两个“坑”要避开:天刚亮时别出门——这时候气温低,血管容易收缩,增加心血管风险;临睡前也别练——会搅乱静息心率,让人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好睡前4小时就停,像《庄子》说的“虚室生白”,让身体空下来、静下来,睡够了才有劲接着动。

最后得学会“乐在其中”,别把运动当苦差。女作家奥茨在伦敦时,专挑一条有果园和玉米地的小路跑步,每次跑都盼着“山坡那头能撞见灵感”。运动本是枯燥的,得像《素书》说的“乐莫乐于好善”,把它变成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配首爱听的歌,或者挂着耳机听播客,跑完了买双新运动袜,达成小目标就奖励自己一顿健康餐。慢慢的,就不是“要我动”,而是“我想动”,这样才能坚持得久。

蔡元培说“人的健全,靠饮食也靠运动”,其实道家早把这道理说透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身体就像流动的水、转动的门轴,动起来才不会“生锈”“腐坏”。从来没有“最好的运动”,只有“最适合你、能坚持的运动”——你要是喜欢跑,且身体能跟上,就畅快跑;要是觉得走更舒服,就慢慢走。

别等身体亮红灯才想起动,也别觉得“没时间”“没基础”就放弃。从今天起,哪怕每天只走20分钟,绕着小区转两圈,慢慢走、认真动,也能把健康的“根基”扎稳,走出有劲儿的后半程。

来源:慕宇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