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钟金出生,为奇喇古特部落首领之女。
一、大漠往事(下)
01.三娘子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钟金出生,为奇喇古特部落首领之女。
嘉靖三十八年(1559),实力强大的阿勒坦汗娶了钟金,这是奇喇古特部落的和亲之举,时年阿勒坦汗已经51岁,钟金不过9岁。
钟金成为了阿勒坦汗王妃,史称“钟金哈屯”,哈屯是夫人之意;因是阿勒坦汗的第三位妻子,所以人称“三娘子”。
三娘子聪明英武,善骑射,年纪轻轻就跟随阿勒坦汗四处征战。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18岁的三娘子为阿勒坦汗生下了一个儿子:不他失礼,时年阿勒坦汗60岁,非常高兴,更加宠爱三娘子。
隆庆四年(1571),阿勒坦汗非常疼爱的孙子把汉那吉投靠了大明,阿勒坦汗起兵,欲俘虏一名大明将领以换回孙子,双方战事一触即发!
在三娘子劝阻之下,阿勒坦汗冷静了下来,与大明和谈,最终达成了“隆庆和议”,阿勒坦汗向大明称臣,大明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
因为三娘子力促隆庆和议的达成,大明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隆庆五年(1571),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在土默川建城,作为自己的“都城”,大明赐名福化城,就是如今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
隆庆六年(1571),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又在板升修建了一座城池,大明赐名归化城,也称三娘子城,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
晚年时,阿勒坦汗疾病缠身,由三娘子处理各种政务,阿勒坦汗为保护三娘子,特意给了三娘子一万精骑,三娘子后来又扩充到数万人。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主持板升事务的把汉那吉——就是投靠大明后又因隆庆和议返回大漠的那位,意外坠马身亡,两方势力均盯上了板升。
一方是阿勒坦汗长孙扯力克,想娶把汉那吉的遗妻把汉比吉;另一方是三娘子,想让其子不他失礼娶把汉比吉。
谁娶了把汉比吉,谁就拥有了把汉那吉的部众!
不过,把汉比吉自己却想嫁给扯力克,因为扯力克是阿勒坦汗长子辛爱黄台吉的长子,是未来汗位继承人的最有力人选。
由此,三娘子攻打板升,这就是著名的板升大战。此时,阿勒坦汗已经重病缠身,根本无法阻止板升大战了。
激战五个月,三娘子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把汉比吉还是坚决地嫁给了扯力克。
板升大战并不是如表面意义上那般——争夺把汉那吉的遗妻把汉比吉,而是三娘子与辛爱黄台吉两方势力争夺把汉那吉的部众。
板升大战数月后,阿勒坦汗去世。
众贵族拥立阿勒坦汗长子辛爱黄台吉继承汗位,“黄台吉”是借用了汉语“皇太子”一词,从名字就可知,黄台吉继承汗位其实理所当然。
黄台吉为顺利继承汗位和王位,想依照大漠风俗,娶三娘子为妻。
三娘子嫌黄台吉又老又丑,竟然带着部众离开!
黄台吉知道,如果没有三娘子支持,自己的汗位就不一定坐得稳;而要想承袭顺义王,就更得依仗三娘子了,毕竟大明只信任三娘子。
由此,大漠草原上出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60岁的黄台吉不顾安危,轻骑追赶32岁的三娘子,恳求三娘子嫁给自己!
在大明的劝说下,三娘子最终还是嫁给黄台吉。
万历十三年(1585),黄台吉在位三年后病逝。
黄台吉死后,长子扯力克自立为汗。
三娘子想立自己儿子不他失礼为汗,可大漠已经接受了中原嫡长子继承制,三娘子纵然实力强大,仍然无可奈何,失望之下竟然筑城别居。
扯力克虽然得到部落支持,但如果三娘子不支持他,汗位照样难以坐稳!
于是,扯力克将妻妾全部遣散,以迎娶三娘子。
三娘子最终顾全大局,与扯力克完婚,时年37岁。
被扯力克遣散的妻子把汉比吉,又嫁给了不他失礼,三娘子最终还是得到了把汉比吉的部众,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还有一种可能是,扯力克放弃把汉比吉的部众,以换取三娘子的支持,这是一种利益交换。
不他失礼娶了把汉比吉之后,生了素囊。
万历三十五年(1607),扯力克去世,长孙卜失兔承袭汗位。
卜失兔为坐稳汗位,向三娘子求婚,三娘子再次选择了拒绝。
三娘子之所以拒绝,是因为她的孙子素襄也想争夺汗位,而以三娘子此时实力,未必办不到!
于是,三娘子把持着顺义王印,不交给卜失兔;卜失兔只有汗位,却无法顺利承袭王位,此事一拖就是四年!
最终,众贵族以阿勒坦汗生前与大明达成的“世代相传为王,以长部落归心”约定为由,重兵进逼素襄。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最终,三娘子再次选择维护大漠团结,将顺义王印移交给了卜失兔,并与卜失兔完婚,此时三娘子已经61岁了。
素襄眼见祖母明明有实力可以一博,可却最终选择了妥协,一度埋怨甚至咒骂三娘子。
其实,这是大漠内部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娘子一嫁阿勒坦汗,再嫁阿勒坦汗长子黄台吉,三嫁黄台吉长子扯力克,四嫁扯力克长孙卜失兔,这虽然是大漠习俗,但大漠已经接受了中原嫡长子承袭制,因此拥立阿勒坦汗嫡子一脉,从名义上来讲,合情合理。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众贵族之所以如此坚持,就是不想让三娘子一系掌控绝对的权力,虽然三娘子的确实强大。
这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三娘子一系继承不了汗位和顺义王位,但任何人要想顺利继承汗位和王位,又非得到三娘子支持不可。
当然,这也是三娘子顾全大局维持大漠稳定,否则以她的实力,未必就夺不了汗位,至于顺义王位,以三娘子与大明的关系,更不在话下了。
三娘子一生四嫁,维持了大漠的团结;而在她的影响下,大漠与大明又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的确是一位传奇人物,值得后人敬仰。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娘子病逝,享年63岁。
孙子素襄早已不再埋怨祖母,亲自将祖母灵柩从归化城送回福化城安葬。
万历皇帝遣使哀悼,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以表彰三娘子不贰之功。
02.察哈尔部落
卜失兔与素襄争夺汗位,撕裂了强大的土默特部落,尤其是三娘子去世后,这种裂痕已经无法修补,由此土默特实力下滑。
此时,察哈尔部落林丹汗实力变得强大起来,意图一统大漠!
早在明武宗时期,达延汗统将领地划分为六个万户,即鄂尔多斯部落、永谢布部落、土默特部落、喀尔喀部落、察哈尔部落、兀良哈部落。
达延汗长子铁力摆户分封了喀尔喀部落、察哈尔部落,察哈尔部落首领为大漠宗主大汗,理论上讲,统管其他五部。
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分封了鄂尔多斯部落、永谢布部落、土默特部落;其子阿勒坦汗受封土默特部落,后来又实际掌控了鄂尔多斯、永谢布两个部落。
到明万历时期,察哈尔部落首领为林丹汗,是达延汗第八世孙;土默特部落首领为卜失兔,是达延汗第六世孙。
从辈分上来讲,卜失兔是林丹汗的族祖父。
林丹汗攻打辽东明军,此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崛起,在辽东大地上,林丹汗、后金、大明陷入一场混战。
林丹汗攻打后金失败,转而往西,攻打土默特。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林丹汗大败卜失兔,占据了归化城,土默特部落瓦解。
卜失兔逃亡河套,最终在河套去世。卜失兔是最后一任顺义王。
崇祯五年(1628),卜失兔之子俄木布带领土默特部落投降后金。
林丹汗向东进攻归附后金的各部落,结果失败,退回土默特;后金追击,林丹汗向青海进军,病逝于甘肃。
崇祯八年(1631),后金攻灭察哈尔部。
后金占据了大漠南北后,实力更加强大;而大明与义军激战,却两败俱伤;崇祯九年(1636),后金改国号为清;十七年(1644),大清入主中原。
03.准格尔部落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北元在捕鱼儿海一战中遭到惨败,也速迭儿弑杀了北元第三位皇帝,自立为汗,但不再称帝,北元灭亡。
随后大漠陷入分裂,分为鞑靼、瓦剌两部。
鞑靼实力强大,居然斩杀了大明使者,由此明成祖朱棣数次御驾亲征,鞑靼实力严重削弱,瓦剌崛起。
瓦剌首领也先进攻大明,导致“土木堡之变”,就连明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虏,也先得意忘形,作为非“黄金家族”后裔悍然称汗,由此部下先后离开,也先自己也被部下所杀,瓦剌逐渐衰弱。
后来,瓦剌受到达延汗、阿勒坦汗持续打击,最终退至漠西。
噶尔丹就是也先的九世孙。
和林丹汗一样,噶尔丹同样野心勃勃,意图一统大漠。
噶尔丹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建立了强大的准格尔汗国。
噶尔丹的眼睛看向了大清帝国......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亲率三万大军,东征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仓促迎战,作战失利,举部向南迁徙。
噶尔丹攻占喀尔喀部落后,意图干掉兄长僧格长子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反击,占据了准格尔部,噶尔丹回归无望,进入漠南。
漠南是大清统治大漠最核心的区域,噶尔丹严重威胁到了大清帝国。
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亲征葛尔丹,在乌兰布通大败葛尔丹,葛尔丹侥幸逃脱。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征葛尔丹,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亡。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三征葛尔丹,葛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葛尔丹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准格尔被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据,无法西归。
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以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攻入准格尔部落,大败策妄阿拉布坦。随后因康熙去世,清军撤离。
清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
雍正十年(1732),准格尔与大清大战,失败求和,双方迎来短暂和平。
清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汗国爆发大瘟疫,噶尔丹策零染病去世,长子和次子争位,准格尔陷入内乱。
准格尔对大清时而投降时而反叛,反反复复,彻底惹怒了乾隆。
乾隆决定一劳永逸解决准格尔问题,持续十多年对准格尔用兵。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军五万大军分两路攻入伊犁,自立为汗的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睦尔撒纳逃亡,最终病死。
准格尔汗国灭亡!
由此,漠北、漠南、漠西,尽为大清所有。
二、大召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阿勒坦汗派使者进藏谒见藏传佛教格鲁派索南嘉措活佛,邀请他驾临大漠。
此时西藏为噶举派当权,格鲁派受到压制,索南嘉措也想借助大漠的力量来对抗噶举派。
万历六年(1578),阿勒坦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见面,阿勒坦汗放弃萨满教信仰,皈依佛教。
万历七年(1579),阿勒坦汗在归化城修建了大召寺,归化城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大召寺是呼和浩特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
大召寺蒙语为“伊克召”,翻译为汉语就是大庙之意,召是寺院的意思,因此一般称为“大召”。
所谓大召寺,只是汉语称呼习惯而已,召与寺同意,其实是重复了。
大召寺建成之后,万历皇帝赐汉名“弘慈寺”;清太宗时,皇太极命土默特都统楚琥尔重新修葺并扩建,赐名“无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寺前广场上,是阿勒坦汗塑像,广场前方是一个四柱七楼式牌楼。
阿勒坦汗
牌楼
中轴线:
大召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阁。
大召
大召寺的大门就是山门。
山门也称三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上有一匾“大召无量寺”,是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书写。
山门
山门之后是天王殿。
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均是整木雕刻而成的天王站像。
天王殿
天王殿之后是菩提过殿。
菩提过殿一边供奉释迦摩尼佛,另一边供奉药师佛,其中药师佛为青色,据说是因为为众生尝遍草药而致。
菩提过殿
菩提过殿后面是经堂佛殿。
经堂是喇嘛诵经的场所,月台前两根石柱上有青色石狮,是明天启年间遗物。
经堂外墙上有两幅壁画,用玻璃保护起来,我感觉表现的是须弥山坛城,但并不敢肯定。
经堂后方就是佛殿,也即大雄宝殿,殿内有大召寺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是大召寺镇寺之宝。
其中银佛为释迦牟尼佛,高达3米,纯银所铸,所以大召寺又称“银佛寺”。因是格鲁派寺院,所以供奉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客巴大师。
大雄宝殿
石柱
坛城
经堂佛殿之后是藏经阁。
藏经阁
东路建筑群:
中轴线右侧为东路建筑群,包括菩萨殿、玉佛殿,不过目视来看,应该都是新修的。
菩萨殿
玉佛殿
西路建筑群:
中轴线左侧为西路建筑群,包括庇佑殿、汉白玉吉祥八塔等,不过除了广化门遗存外,其他似乎也是新建。
庇佑殿
广化门
吉祥八塔
清顺治时期,顺治皇帝曾歇宿于大召寺;清康熙时期,康熙亲征葛尔丹,也在大召内住过数日,并铸“皇帝万岁”金牌供于大殿银佛之前。
所以大召寺被尊为“皇庙”,这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修葺大召寺时,将屋顶改为黄琉璃瓦的原因。
我站在大召寺外,照了一张大召寺的照片。
一架飞机正从大召寺右上方飞过,让我有一种飞机并非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空间之感,而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之感,或者讲,这一刻我产生了一种时空错觉,很奇妙的知觉感受。
时空错觉
三、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位于大召寺的边上,两者只有一街之隔。
席力图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比大召寺仅晚了六年,此时阿勒坦汗已去世,其子辛爱黄台吉为迎接索南嘉措活佛而修建,因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寺而得名。
席力图召一开始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喇嘛庙,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了呼和浩特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葛尔丹,就住在席力图召,此时正值大殿新建落成,康熙御赐《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以及珊瑚、红珠宝石等,并赐寺名“延寿寺”。
康熙第二次亲征葛尔丹,将葛尔丹的主力全部消灭,心情大畅,记功刻碑,立于席力图召内,是那一段历史风云的见证。
席力图召广场前方也有一个四柱七楼式牌楼。
牌楼
中轴线:
席力图召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菩提过殿、大雄宝殿。
席力图召的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
山门
山门之后是菩提过殿。
菩提过殿西堂供奉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旁边分列八大菩萨,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
菩提过殿东堂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因康熙赐汉名延寿寺,所以西堂供奉八大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掌管着众生健康长寿。
菩提过殿顶上青琉璃瓦中有一片菱形黄琉璃瓦,正是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在此驻跸的缘故。
菩提过殿
菩提过殿后面有两个御碑亭。
碑亭中的两块石碑,就是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的纪功碑,碑文由康熙皇帝亲撰,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写,两块碑文完全一致,称为“康熙纪功碑”。
御碑亭
御碑亭后方是经堂佛殿。
经堂是喇嘛诵经的场所,经堂后方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
经堂
大殿
经堂门额上有一块匾,刻有“能仁显化”四个大字,是归化城兵备道台佐领所供,时间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
能仁显化
经堂内不许拍照,但我见到一座坛城实在太精美了,实在忍不住拍了一张照,因为想到这座坛城应该所画不久,并非是文物。
坛城
长寿佛塔:
长寿佛塔
长寿佛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喇嘛祈求活佛长寿而建,俗称“白塔”。
长寿佛塔为覆钵式佛塔,塔基为正方形,透雕栏杆;塔身遍布雕刻,如梵文经字、珍宝、瑞兽、吉祥图案等;塔顶为鎏金伞盖,日月二轮,云纹耳饰。
长寿佛塔右后方是长寿殿。
长寿殿原址为乃春庙,乃春庙内供奉乃春护法神,也作乃琼护法神,是藏传佛教一位重要的护法神。
如今的长寿殿是2016年重建,供奉长寿佛。
古佛殿:
中轴线东侧是古佛殿建筑群。
古佛殿是席力图召最早的建筑,前经堂后佛殿结构,供奉三世佛和八大药师佛,和菩提过殿供奉的佛一样。
古佛殿
1. 本篇游记承续上周的《大漠往事(上)》,共同构成了大漠历史画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入我的主页查阅上一篇,两篇是承续关系。
2. 因这两篇游记均为游玩土默特,故主要写土默特部落往事,之所以略写察哈尔部和准格尔部,只是将大漠历史作为一个完整架构来描述。
3. 我写游记从来都是以史载景、以景说史,侧重与景有关部分,并非完整地写史,常常给人“历史孤岛”之感,感兴趣的朋友自行了解吧。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大召: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路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席力图召: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路112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黔程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