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中平原是大家最熟悉的区域,因为从关中的秦朝将河套、巴蜀、百越并入华夏文明圈;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将云南、新疆、越南大部及朝鲜半岛北部诚服于汉;再到万邦来朝的大唐将势力范围跨过葱岭和天山山脉去往中亚草原,可以说关中平原始终扮演着“最靓的崽”!
关中平原是大家最熟悉的区域,因为从关中的秦朝将河套、巴蜀、百越并入华夏文明圈;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将云南、新疆、越南大部及朝鲜半岛北部诚服于汉;再到万邦来朝的大唐将势力范围跨过葱岭和天山山脉去往中亚草原,可以说关中平原始终扮演着“最靓的崽”!
我们回顾历史,仔细了解下秦、汉、唐这三大王朝,它们的共性就是在弱势中成长,在强势中出击。从被六国所鄙的大秦,到被霸王排挤的汉王,再到受突厥牵制、群雄环伺的唐国公,这三大王朝的起点并不高,为何入主关中后的他们都谱写了一曲盛世华章?小小的关中平原究竟何德何能?今天我们不讲“关中四塞”易守难攻的特性,这些大家都讲乱了,我们来换个思路!
当然还是要把“关中四塞”给拿出来,我们以关中四塞为基点向外扩张,你会很容易的发现潼关对应的是洛阳盆地,武关对应的是南阳盆地,大散关对应的是汉中盆地,而萧关对应的是宁夏平原,甚至是河西走廊。也就是说从关中出了四关以后,还有五大非常重要的支撑部位,换句话说,关中平原的防守除了“关中四塞”这层内部防御圈,还有一层纵深更大的外部防御圈。关于这层外部防御圈的作用我不一一讲解,你只需要知道隋朝末年群雄割据,杨玄感和李密都耗死在了洛阳城。安史之乱想从东部攻入长安,洛阳盆地就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晚唐时期,在中原与西域隔绝后,归义军仍然能够独自坚守汉文化阵地近200年!
如果你去到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你还能看到石窟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今天,你不用去莫高窟,下图中2026年的《敦煌日历》就可以看到归义军的真实身影,三名男子策马前行,为首的二人手持旌节,旌节用蓝布包裹,旌节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利的凭证。
底图来源:2026年《敦煌日历》
这套日历封面选用莫高窟第154窟报恩经变中,采用镂空烫金凸显工艺,壁画中的宝珠、璎珞以及背后的层层光环,在不同角度下流光溢彩。随书还附赠天马金符鸣谢卡,日历中所有壁画图片均未在往年日历中出现。这本以历史为彩、以岁月为墨的敦煌日历,不仅仅是一本日历,更是一件艺术品!送朋友!送家人!送自己!都可以!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看看!
所以前面讲到的这些足以说明了五大支撑部位的重要性!那有人会联想到我们前几期讲到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个地方既没有非常有效的内层防御据点,又没有纵深更大的外部防御圈,而且古代的游牧民族还非常喜欢通过无定河南下,走延州道直入关中,这种威胁关中该如何面对呢?这种威胁不就是通过秦长城防线来弥补嘛!
而且大家要知道在辽之前,北方的游牧政权南下都是以打草谷的形式袭扰的,抢一波就走,因为它们没有有效的后勤补给,所以只能一路打胜仗,通过掠夺的物资来维持军队的补给,只要吃一次败仗,就会丢盔卸甲向北逃窜,这样的骚扰其实是构成不了太大威胁的。那从辽以后,游牧民族的战略核心发生转变,从“外部掠夺者”变成了“内部统治者”,他们不再满足于抢了就走,而是要入主中原,建立混合式政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宋还是比较悲哀的,不仅面对了内心更强大的游牧,而且都城还选择在了几乎无险可守的开封,如果选择在关中,可能时间还会长点。但很多时候做出的选择有利就有弊,北宋定都开封其实是考虑到了这里无与伦比的漕运优势,以及相比关中更辽阔的华北平原农耕土地。而秦、汉、唐选择关中,除了关中四塞以及前面讲到的外围防御圈,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就是对关键位置军事权的绝对掌控。
大家看看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四关,以及黄河岸边的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它们与长安城的距离除了萧关可能稍远一些,直线距离在280公里左右,其它的隘口或渡口基本上都在200公里之内。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这个距离,因为大家都听过“八百里加急”这个词,“八百里加急”是明清时代的紧急情报通信制度。
明清时代的一里大概是现在的576米,所以800里就是现在的461公里,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通过驿站不间断的换人换马都要保证跑461公里。那这是明清时期的数据,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记载情报传递是“日行五百里”,“唐里”相当于现在的531米,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265公里。
情报传递过程中一天跑265公里的这个数字,刚好说明了一旦关中四塞出现叛乱或者是外敌入侵,长安城内的皇帝在一天之内就可以获得消息,如果距离太远,那就会造成事态发展到非常严重后皇帝才开始做决策,那可能就为时已晚了。像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几天后才得到消息,几天的时间足够叛军干很多事情了,所以这个问题也说明了纵然你的国土面积再大,真正控制王朝命脉的关隘也就那么几座,像明朝时期最重要的隘口就是紫荆关、居庸关、三海关等。因为在紧急军情出现时,你不可能指望远在千里之外的萧关、潼关能够起到多大作用,那对于关中政权来说,山海关的得失也不会对关中政权的颠覆造成多大影响。换句话说,就是首都和军事重镇靠近,和精锐部队靠近,这是古代交通条件低下时的最优解,我们经常讲明朝“天子守国门”,虽然听起来非常悲哀,但如果天子不守国门,天子不对精锐部队进行掌控,那天子就不是朱允炆了,而是四叔朱棣了。所以长安能够掌控关键位置军事权的距离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有人会说,要这么分析的话,洛阳盆地不是更好吗?洛阳周围有洛阳八关,而且距离洛阳城都很近。但是距离一近就会造成众多关隘所围成的平原区农耕面积受限,农耕面积一受限就会造成自身供血不足,洛阳能够长期成为中原王朝的都城,一是依托于漕运的补给,二是依托两京制关中能给到足够的安全,如果没有这两点为基础,洛阳是很难做大一统王朝都城的。所以前面讲到的关中平原所有优势,都是以关中平原的自身造血功能为基础的,只有关中平原有自给自足的经济,才有可能在积蓄力量后占据外层防御圈,只有关中平原能够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才能通过不断地供养前线士兵以掌控关键位置军事权。
大家仔细看一下关中平原,北山河流向渭河汇聚,秦岭河流也向渭河汇聚,渭河又自西向东贯穿整片关中平原,这是一个百鸟朝凤、众星捧月的平原地形,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其实“天府之国”这个词最初是形容关中平原的,准确的说应该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文王时就说过:“秦,天府之国也”。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条郑国渠,郑国渠所在的渭北灌区是秦、汉、唐时期关中的农业核心区,可以说是帝国猥琐发育占据外围防御圈的“超级粮仓”。它的渠首位于泾阳县山麓河口的泾塬口,秦人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实现了渭北灌区的自流灌溉。《史记》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亩产“一钟”相当于今天的100公斤,在当时是极高的产量了。有人可能注意到了“泽卤之地”这个字眼,这不本来是一片盐碱地嘛!怎么泾河灌溉后就肥沃了呢?我们以前讲黄土高原的时候讲过,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疏松而且比较肥沃的,所以泾河不仅带来了水源,也带来了比较肥沃的土壤和矿物质,这些知识点就连贯起来了。
其实除了渭北灌区,整片渭河平原都是可以进行农耕的,只是其它地区的自流灌溉条件可能稍微差一点,我再给大家看一张汾渭大平原的整体防区图,可以说这片区域才是关中平原最理想的基本盘,换句话说,关中政权通过渭河平原壮大以后一般都会把汾河下游平原纳入防区范围之内,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产粮区,还可以使得东北部的防区推进到冷泉关一线,因为毕竟冬天关中和河东之间的黄河是会结冰的。
那你现在再去看一下汉朝的司隶范围,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要包括河东之地了。那今天关于关中平原球局就讲这么多了,如果您喜欢球局的文章,千万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来源:星球科普局